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02)
2023(9641)
2022(7920)
2021(7001)
2020(6066)
2019(13244)
2018(13034)
2017(25618)
2016(13498)
2015(14637)
2014(14217)
2013(14052)
2012(12479)
2011(10646)
2010(10747)
2009(10400)
2008(11057)
2007(9942)
2006(8792)
2005(8373)
作者
(36345)
(30373)
(30307)
(28418)
(19518)
(14449)
(13670)
(11567)
(11347)
(11067)
(10253)
(10233)
(9639)
(9527)
(9434)
(9221)
(9049)
(8950)
(8784)
(8649)
(7537)
(7320)
(7277)
(6977)
(6771)
(6762)
(6739)
(6521)
(5920)
(5837)
学科
(83229)
(80497)
企业(80497)
管理(65919)
(64472)
经济(64404)
方法(29642)
(28094)
业经(26612)
(23725)
财务(23705)
财务管理(23685)
企业财务(22623)
数学(21916)
数学方法(21781)
(20584)
(16128)
技术(16109)
农业(15027)
(13898)
(13423)
(13418)
企业经济(12386)
体制(12168)
(12010)
经营(11977)
理论(11518)
中国(11454)
技术管理(10989)
(9829)
机构
学院(197335)
大学(190554)
管理(88567)
(86283)
经济(84924)
理学(76537)
理学院(75975)
管理学(75236)
管理学院(74862)
研究(52931)
中国(46028)
(43896)
(38059)
财经(34811)
(31684)
(29632)
(28789)
科学(28149)
商学(26536)
商学院(26320)
财经大学(25853)
中心(25450)
业大(25142)
经济学(25048)
(24532)
(23636)
经济管理(23516)
北京(23266)
经济学院(22677)
农业(22452)
基金
项目(125241)
科学(103269)
基金(95534)
研究(93417)
(80347)
国家(79641)
科学基金(73253)
社会(64085)
社会科(61019)
社会科学(61000)
基金项目(50751)
(49852)
自然(47033)
自然科(46146)
自然科学(46140)
自然科学基金(45442)
教育(41682)
(39390)
资助(37716)
编号(36517)
(32275)
(30358)
(28130)
成果(27635)
创新(27405)
重点(27029)
(26870)
国家社会(26703)
(26014)
人文(25710)
期刊
(98499)
经济(98499)
研究(54859)
(41184)
管理(39253)
中国(35104)
(27551)
科学(23689)
学报(21938)
(19771)
金融(19771)
农业(19132)
技术(18968)
业经(18957)
大学(18334)
财经(18208)
学学(17776)
(15639)
经济研究(15396)
财会(14185)
技术经济(12824)
(12705)
会计(12661)
问题(12172)
教育(11280)
现代(10958)
商业(10911)
经济管理(9712)
世界(9594)
通讯(9533)
共检索到292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金坤  傅绍正  胡国强  
实证考察非控股股东网络对企业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网络中心度越高,并购发起可能性越低但绩效越高,支持协同治理效应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并购效率的主要是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网络和个人投资者网络;非控股股东网络提高了并购能力,抑制了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法制环境和股权结构具有调节作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给予合谋的高管更多薪酬,同时削弱薪酬业绩的敏感性,由此减轻高管因掏空损害业绩导致的薪酬损失;另一方面用隐性契约替代显性契约,给予高管更多在职消费,以隐性收入方式分享合谋租金。此外,高管持股不能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发现只有在需要高管合谋的情况下大股东才有削弱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越  汤旭东  宁博  杨玲玲  
企业间通过连锁股东形成的经济关联在资本市场中尤为常见,但学术界关于连锁股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仍然存在"治理协同"和"竞争合谋"的意见分歧。本文以企业的投资效率为研究视角,考察连锁股东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连锁股东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竞争合谋",并导致同行业企业出现投资不足;(2)行业集中度和地区市场分割加强了连锁股东的影响,而中国对外反倾销事件带来的市场机遇弱化了这一作用,说明取得合谋收益是连锁股东干预企业投资的根本原因;(3)向企业委派董事以及更少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两条潜在的作用渠道;(4)在非国有企业中,连锁股东对投资不足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连锁股东引发的合谋行为减少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并购投资,并降低了企业的市场价值。本文不仅丰富了连锁股东这一新兴学术前沿的学术认知,也为理解中国当前市场中企业的低效率投资活动提供了来自竞争合谋视角的新证据,对于决策部门针对性地制定促进企业投资、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方案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黎  
以2012—2021年A股企业为样本,探究连锁股东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连锁股东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杠杆操纵,且在控制内生性及其他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支持了协同治理假说。机制检验发现,连锁股东具有资源效应与治理效应,即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资金短缺困境和强化内部治理的方式抑制企业杠杆操纵。异质性分析发现,连锁股东对通过表外负债操纵杠杆、低债务融资能力、高审计质量以及高市场信息效率组的企业具有更为显著的杠杆操纵抑制效应。拓展性分析发现,连锁股东在分散持股以及属于非国有连锁股东时具有更强的杠杆操纵缓释作用,且连锁股东的杠杆操纵抑制效应能够降低企业未来债务违约风险。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严继超  刘瑞涵  
LLSV研究范式正是建立在股权相对集中、两权部分分离基础上,研究控股股东与小股东及外部股东代理问题的一种全新范式。本文通过对1976-2010年64篇文献的研究发现:LLSV研究范式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掏空理论"阶段和"投资者保护理论"阶段;控股股东主要通过股票金字塔控制结构,以自利性交易和非资产性转移的方式谋求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与企业存在四种关系,即掏空、掏空为主、支撑为主、支撑,当所有权与控制权严重偏离时,控股股东将以掏空企业为主要目的,企业价值下降;加强投资者保护能够有效抑制掏空行为的发生,提升企业价值。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海峰  魏涛  刘锦华  
由新兴资本市场股权高度集中所引致的代理冲突是公司治理领域热议的核心问题。除已有基于内外部控制系统的制度设计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能否发挥数字金融的治理效应是值得探究的时代议题。从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质押行为的视角切入,本文系统考察了数字金融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抑制了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掏空。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较差时,数字金融的治理效应更为突出,表明数字金融能够在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漏和不足时发挥补充完善作用。微观机理上,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信息治理、财务治理和风险治理渠道抑制了股权质押后的控股股东掏空。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在制约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后,既增强了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也提升了企业长期投资价值,贴合投资者财富最大化的治理目标。本文在深刻解答数字金融如何赋能公司治理的同时,亦为后续如何更好地保障投资者权益,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治理决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窦炜  刘星  
通过构建一个大股东控制条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的模型,针对所有权集中条件下的企业不同控制权配置形态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利用1999—200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大股东绝对控股条件下,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会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不断缓解,与所有权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而投资不足则与所有权比例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多个大股东共同控制条件下,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会根据多个大股东之间的监督或共谋而呈现出不同:当多个大股东互相监督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将得到缓解,而投资不足加强;而当多个大股东互相共谋,形成股东联盟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将会加强,而投资不足缓解。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孙芸  武凯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影响着企业决策。本文以沪深两市2016—2020年的A股非金融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增强信息透明度和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来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中,数字化转型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此外,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对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卢闯  李小燕  孙健  
传统的研究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是公司治理的结果,然而本文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还可以预示公司治理的效果。具体而言,本文以应计质量为盈余质量的度量,考察了在不同控制权水平下,盈余质量对掏空行为的预示作用。研究发现,当期的盈余质量能够有效预示当年、1年后和2年后的掏空行为,而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水平对盈余质量的预示作用有显著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婉丽  吕怀立  陈丽英  
把控股股东按照不同的终极产权性质分为非国有控股和国有控股两类,其中国有控股又包括中央国有控股、省级国有控股和市县级国有控股,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型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三种"掏空"方式(关联交易型、资金占用型和现金股利型)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政府层级越高的国有控股股东越编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市县级国有控股股东和非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资金占用来"掏空"上市公司,并且国有控股股东与非国有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型"掏空"方式的选择偏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军  
本文选取2005-2012年深沪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了控股股东的所有权与两权分离度对超额薪酬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所有权使其有动机对高管的薪酬寻租行为进行监督,所有权与高管超额薪酬负相关;而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度却使其有动机与高管进行合谋,即两权分离度与超额薪酬正相关。进一步的检验发现,两权分离度能够负向调节控股股东的监督作用,两权分离度越高,掏空动机越强,对高管薪酬的监督作用就减弱甚至消失。本文还从控股股东的角度,同时考虑第一类代理问题与第二类问题研究了其对超额薪酬的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萍  沙珍珍  石校顺  蔡永峰  
本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性并购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可能发生掏空性并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发动掏空性并购的动机呈倒"U"型关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成本越高,从而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发生掏空性并购的成本越少,收益越大,因此掏空性动机越强。公司成长性越好,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资产负债率越高,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继德  徐悦华  韩旭  黄思良  
大股东掏空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价值,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降低了公司资源配置的效率,危害了资本市场的稳定规范运行。在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公司,大股东主导关联并购向自身进行输送利益的掏空行为时有发生。因此,识别和防范关联并购中的大股东掏空行为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大股东掏空视角,以康芝药业关联并购中山爱护为例,探究大股东宏氏投资的掏空方式以及掏空动机,并针对康芝药业的内外部治理缺陷提出防范大股东在关联并购中实施掏空行为的策略,以期丰富大股东掏空和关联并购的相关研究,为上市公司改善内外部治理环境、抑制大股东通过关联并购实施掏空行为提供参考,也为监管部门制定监管政策、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冯慧群  
以往的私募股权投资(PE)治理研究多关注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本文则从我国的公司治理特征出发,研究PE的介入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PE相对于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更具有"积极股东"的特性,能够显著降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排除了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的影响,指出PE介入的公司其控股股东行为的收敛是PE治理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也能影响PE治理,具体表现为董事会机制(内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替代效应",而审计质量和分析师追踪(外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协同效应"。本文推进了PE治理研究,为我国PE...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