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27)
2023(11666)
2022(8940)
2021(7630)
2020(5898)
2019(12884)
2018(12292)
2017(22738)
2016(11725)
2015(13083)
2014(13059)
2013(12980)
2012(12487)
2011(11406)
2010(11885)
2009(11216)
2008(10208)
2007(9287)
2006(8603)
2005(8320)
作者
(36266)
(29900)
(29825)
(28029)
(19009)
(14299)
(13553)
(11554)
(11543)
(10896)
(10307)
(9995)
(9667)
(9524)
(9400)
(9383)
(8925)
(8708)
(8651)
(8502)
(7693)
(7371)
(7247)
(6871)
(6850)
(6733)
(6700)
(6662)
(6086)
(5998)
学科
(59748)
经济(59706)
(39590)
管理(37058)
(31061)
企业(31061)
(26057)
金融(26057)
中国(25403)
(23769)
银行(23751)
(23207)
地方(21044)
业经(18240)
(16897)
技术(16273)
方法(15653)
数学(13391)
数学方法(13281)
(12873)
(12503)
农业(12494)
产业(12182)
(11256)
中国金融(11154)
(10896)
贸易(10881)
地方经济(10849)
环境(10767)
(10532)
机构
学院(175234)
大学(170635)
(76708)
经济(75037)
研究(64758)
管理(64458)
中国(55676)
理学(53564)
理学院(52978)
管理学(52246)
管理学院(51907)
科学(37434)
(37162)
(34692)
(32671)
中心(31248)
(29355)
研究所(29243)
(28291)
财经(26487)
北京(24163)
业大(23925)
(23904)
(23892)
经济学(23824)
(23592)
(23422)
师范(23329)
农业(22518)
经济学院(21448)
基金
项目(112457)
科学(88656)
研究(86219)
基金(78725)
(67977)
国家(67354)
科学基金(57858)
社会(55796)
社会科(53306)
社会科学(53296)
(46860)
基金项目(40521)
(37811)
教育(37295)
编号(35186)
自然(33635)
自然科(32885)
自然科学(32882)
自然科学基金(32245)
(31586)
资助(31115)
成果(28216)
发展(25973)
重点(25686)
(25547)
(25515)
课题(25218)
创新(24033)
国家社会(23640)
(23122)
期刊
(91964)
经济(91964)
研究(57193)
中国(44144)
(34158)
金融(34158)
(28767)
管理(25847)
(25244)
学报(24307)
科学(23425)
教育(21069)
农业(19340)
技术(18962)
大学(18747)
学学(17509)
业经(16162)
经济研究(14876)
财经(13063)
问题(11338)
(11287)
技术经济(10611)
(10304)
科技(9926)
图书(9857)
(9676)
论坛(9676)
国际(9421)
(9272)
商业(8501)
共检索到293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新蓉   刘霄汉   徐嘉艺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备受关注,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支持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自身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但总体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漂绿”风险仍然存在、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配套基础设施亟须完善等。
关键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鲁政委  汤维祺  
2016年9月,在杭州G20峰会上,中国提出了建设"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议题,成为全球金融治理"中国方案"的关键内容,受到了全球的关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实现我国"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战略都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已经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相关领域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并成功地将相关理念和经验推向国际社会。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仁曾  詹姝珂  
数字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作为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协同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借助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通过协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揭示,在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与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地区协同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在空间效应下依旧成立。因此,建立区域金融发展协同机制,注重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宏海  
我国以要素禀赋驱动的经济增长几近极限,同时累积了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环境承载超限、污染严重,过剩产能集聚。经济发展进入转折关口,亟待转变发展方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宣告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求发展要以质量优先,具体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京津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导。绿色发展自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金融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绿色金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晓龙  蔡云龙  张帅  
当前,社会各界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数字金融发展为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利用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绿色融资成本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发展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显著改善环境质量;绿色融资成本与绿色技术创新是其重要的传导机制,即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降低绿色融资成本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来改善环境质量;数字金融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基于绿色融资成本与绿色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当绿色融资成本越低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高时,数字金融发展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越强。分区域和分维度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相比于数字化程度,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更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骏   孙龙  
利用动态StoNED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效率和创新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提升空间,地区间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创新发展效率未达有效且呈缓慢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显著;绿色与创新发展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虽整体稳步上升,但相互促进作用尚未发挥。应加强绿色转型政策引导,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和协同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骏   孙龙  
利用动态StoNED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效率和创新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提升空间,地区间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创新发展效率未达有效且呈缓慢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显著;绿色与创新发展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虽整体稳步上升,但相互促进作用尚未发挥。应加强绿色转型政策引导,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和协同效应。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顾巧静   陈芙  
本文利用2017年—2021年辽宁14个地级市宏观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财政、金融以及二者协同支持经济绿色发展的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财政金融在支持经济绿色发展方面存在协同效应,二者协同支持效率高于财政或金融单独支持经济绿色发展效率;剔除环境变量及随机噪声影响后,财政金融协同支持经济绿色发展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地级市之间财政金融协同支持经济绿色发展呈现非均衡性,“一圈一带两区”的发展战略可以缩小区域间财政金融协同效率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构建辽宁经济绿色发展的财政、金融“双维”支持体系,加大对环保节能、低碳转型等绿色技术的投入,发挥“一圈一带两区”的区域发展战略优势等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小勇   石浩枫   央金卓嘎   王志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讨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同效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利用2010—2019年甘肃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协同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VM-AHP模型对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效应”中的序参量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但是二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特征,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步调并不一致。(2)金融创新子系统和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高于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说明绿色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推动作用明显,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提高。(3)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是二者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并不协调,说明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郝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内涵特征,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微观企业行为决策的一般性规律,文章以会计信息质量和绿色金融协同为视角,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市场制度完善、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和高水平市场开放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重点阐释了会计信息质量与绿色金融在这一系列影响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小勇   石浩枫   央金卓嘎   王志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讨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同效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利用2010—2019年甘肃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协同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VM-AHP模型对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效应”中的序参量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但是二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特征,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步调并不一致。(2)金融创新子系统和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高于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说明绿色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推动作用明显,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提高。(3)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是二者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并不协调,说明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杜林丰  周玲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智能金融的协同效应,通过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省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智能金融耦合度的动态演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三个子系统对耦合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全国各省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智能金融之间的协同效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三个子系统对协同效应均呈现出倒U形特征,期初三个子系统会对协同效应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随后促进作用将会减弱;(3)长期影响来看,智能金融的长期影响大于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而各省份绿色金融的正向影响已步入临界区间;短期影响来看,中东部地区绿色金融的短期影响明显,而西部地区智能金融的短期影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新发展理念与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将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其伦  
本文利用改进距离协同模型测度中国2011—2021年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的演化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整体表现出上升态势,从初步融合协同阶段跃迁至良好融合协同阶段,但协同水平高于发展水平,依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四大区域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中部、西部地区呈现波动起伏的发展态势,东北地区的波动幅度最大。多数省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表现出持续上升的稳态发展趋势,但各地区省份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发展优势明显,中部省份次之,西部和东北省份则并不均衡。全国以及四大区域的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均具有空间收敛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塑造差异化区域发展优势等建议,以合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蓉  
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对2016-2020年的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状况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呈现增长趋势,且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物流发展逐渐向好;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东部地区的协调度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省域系统协调度呈现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正相关性以及空间集聚效应。为促进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我国各省份应制定适合本区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战略,重视各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最终实现数字经济与绿色物流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艳文   许门友  
选取2012—2021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U”型非线性特征。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可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进步间接影响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U”型非线性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在跨过拐点后,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城市、大规模城市及中心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据此,提出深挖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优势、完善低碳技术研发体系、制定差异化数字产业发展策略,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