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1)
- 2023(11565)
- 2022(9407)
- 2021(8547)
- 2020(6654)
- 2019(14948)
- 2018(14780)
- 2017(26686)
- 2016(14896)
- 2015(16801)
- 2014(17145)
- 2013(16511)
- 2012(15781)
- 2011(14578)
- 2010(14962)
- 2009(13357)
- 2008(13226)
- 2007(12124)
- 2006(11083)
- 2005(10151)
- 学科
- 济(61052)
- 经济(60985)
- 管理(36604)
- 业(32557)
- 地方(24196)
- 中国(23955)
- 企(23237)
- 企业(23237)
- 农(21609)
- 业经(16406)
- 农业(14743)
- 学(14069)
- 方法(13919)
- 制(13738)
- 融(12811)
- 金融(12803)
- 银(12757)
- 银行(12734)
- 行(12477)
- 发(12422)
- 地方经济(12366)
- 财(11679)
- 环境(10997)
- 数学(10939)
- 数学方法(10786)
- 贸(10515)
- 贸易(10499)
- 理论(10179)
- 体(10141)
- 教育(10121)
- 机构
- 学院(206236)
- 大学(200980)
- 研究(81920)
- 济(77364)
- 经济(75265)
- 管理(68914)
- 中国(62168)
- 理学(56202)
- 理学院(55366)
- 管理学(54235)
- 管理学院(53833)
- 科学(51430)
- 京(46044)
- 所(43061)
- 农(41185)
- 研究所(38622)
- 财(37726)
- 中心(36712)
- 江(35769)
- 范(31994)
- 农业(31741)
- 业大(31683)
- 师范(31607)
- 院(30631)
- 北京(29981)
- 省(29581)
- 州(28965)
- 技术(27302)
- 财经(27252)
- 师范大学(24914)
- 基金
- 项目(132078)
- 科学(101450)
- 研究(101004)
- 基金(88392)
- 家(78168)
- 国家(77380)
- 科学基金(63677)
- 社会(60220)
- 社会科(56677)
- 社会科学(56667)
- 省(55836)
- 划(46725)
- 教育(46127)
- 基金项目(45852)
- 编号(43344)
- 自然(38758)
- 自然科(37663)
- 自然科学(37651)
- 自然科学基金(36869)
- 成果(36853)
- 发(35851)
- 资助(34857)
- 课题(33416)
- 重点(31164)
- 发展(28563)
- 展(28070)
- 创(27605)
- 年(27488)
- 部(26979)
- 创新(25853)
共检索到351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明 杜黎明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优化空间结构的重要途径,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次强制性的空间结构变迁。四川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地震灾后重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论文在分析四川地震灾后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对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灾后重建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协同 灾后重建 主体功能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关键词:
旅游功能区 规划 灾后重建 大邑起步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岚
四川灾后重建不能就工业论工业、就农业论农业,四川经济的发展与岷江水资源的保护息息相关。鉴于岷江上游水资源安全对成都平原的特殊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灾后重建之机,把过去因习惯和利益的阻挠而难以推进的岷江上游水电建设调整、水资源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提出的对策措施包括:源头控制,系统规划;适时调整水电开发思路;实行最低流量生态管制;统筹管理流域水资源;建立技术性重大公共决策机制等。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水电开发 灾后重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海霞 侯昊鹏
要将文化产业培育作为促进四川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需要深化对当地文化产业资源的认识,选择好发展路径,突出重点。体现四川藏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土壤;展示四川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村落、寺庙等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记忆和传承四川藏民族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推进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依托重大项目带动,与旅游产业和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处理好统一规划与发挥各地创造性、政府引导与发挥各市场主体积极性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创新人才机制;突出品牌效应。
关键词:
四川藏区 文化产业 源泉 路径 重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林 方登科
金融支持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推进力,是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大突破口。文章以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视角,分析金融支持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与主要经验,探讨金融在支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四川省 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先金 夏泽明 杨璠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民生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09年7月,四川省统计局围绕就业、收入消费、住房等几方面对4个极重灾县(市)绵竹、江油、青川、汶川的692位灾区群众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地震以来,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振奋精神、积极自救,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关键词:
地震灾区 重建 民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亮 顾伟男 陈沛然
实现主体功能区约束与区域发展协同决策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重要议题。以北京市为例,以“空间生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负荷”为主线,探讨主体功能区约束与区域发展协同决策的逻辑与机制。研究发现:(1)2008—2015年,区域创新改造能力不足,与其优化开发区域目标冲突;2016—2020年,关键发展要素的匮乏约束了区域发展。(2)人口规模、水、土地、能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问题是区域发展在要素尺度上触发主体功能区约束预警的表现。(3)关键发展要素不足牵制了区域发展,需倒逼空间生产转向“节源型”方向;持续推进区域发展是未来协同决策的基调,需将“优化目标”的约束性指标分解到要素尺度。本文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供了行动参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文彬 贾若兰
主体高质量协同合作有助于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能助力化解多项现实挑战。借助整体治理和系统思维,可以科学剖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困境和深层病因。一方面,主体协同碎片化问题凸显,包含主体参与体制仍不完善、合作渠道单一、协同尚未形成合力、协同行动要素供应不足以及协同监督体系缺乏等。另一方面,目标耦合不足、思维相异、能力欠缺、协同虚化以及动力不足,是阻碍主体协同的复杂性成因。为此,既需着眼机制设计、资源筹集、共同体构建、渠道畅通以及监管强化等方面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逻辑,也要锚定实践需求,持续完善改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流程方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文东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灾后重建任重道远,而产业的优化重建是四川灾后重建的关键。四川在重建产业时,必须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层次,从发展思路、重点产业、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进行产业优化重建,从灾后重建走向产业复兴,实现四川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恢复重建旅游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后重建 产业特征 产业优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于进川
灾后重建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灾后重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用系统学原理引导重建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把防灾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灾后重建工作;用生态效益考量灾后重建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效果。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自然灾害 重建 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学丽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结合,克服了"四大板块"在区域划分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优化了国土开发格局,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今后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在实践操作上解决机构建设、法律保障、生态补偿、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使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完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董春 达捷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也给四川的产业结构布局带来了结构性的突变。大灾之后,百废待兴。重振四川经济雄风的关键是要实现产业(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具体措施为:促进四川产业系统的进一步开放;实施非均衡的产业发展战略;强化四川产业系统中竞争与协同两种关联作用;抓住机遇,实现三次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产业协同 就业结构 产值结构 灰色关联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彬彬
传统产业分工与布局理论是在工业化框架下的产业"自选择",随着城市化发展,作为产业"环境"的城市功能正在不断分化,资源配置能力与结构也出现差异化,环境-产业协同演化要求产业分工与布局适应相应的城市功能。据此,四川产业分工与布局可以同属成都经济圈的成都、德阳、绵阳、雅安为例,构建基于城市功能的产业分工金字塔的产业分工体系。
关键词:
城市功能 产业布局 产业分工 空间协同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史敦友 韩立达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振兴过程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同时存在且相互交织,宜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协同效应。在理论分析与四川三州实践基础上,为推动四川三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创新提出:一是统一县域市场,实现与县域农村生产要素的进入与退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联动发展,并充分发挥县域完整且最低层级的政府部门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二是构建有效市场,对内以县域特色优势资源为本底和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构建具有绿色生态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外以特色优势资源为纽带和以飞地园区为载体全面推进跨区域合作,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三是打造有为政府,建立供给端、需求端和市场端协同应对市场风险以及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运营风险的动态监控破解机制,完善“人”“地”“钱”要素保障体系,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庄天慧 牛廷立 张玉玺
灾后新农村建设要切实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主导体现在从宏观上规划灾后新农村建设、健全机制、强化服务、培养新型农民;农民主体应积极参与,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企业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骨干作用,形成国家、地方、企业、科研院所与农户结合的多元联动重建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