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29)
2023(8433)
2022(7057)
2021(6482)
2020(5359)
2019(11454)
2018(11533)
2017(20032)
2016(10923)
2015(12043)
2014(11207)
2013(9939)
2012(8504)
2011(7616)
2010(7749)
2009(7210)
2008(6667)
2007(6053)
2006(5150)
2005(4234)
作者
(25939)
(21626)
(21588)
(20389)
(13788)
(10385)
(9671)
(8176)
(8097)
(7775)
(7220)
(7134)
(6871)
(6684)
(6540)
(6487)
(6405)
(6352)
(6304)
(6111)
(5353)
(5304)
(5229)
(5032)
(4960)
(4825)
(4721)
(4672)
(4402)
(4304)
学科
管理(35537)
(32131)
(30113)
经济(30091)
(28624)
企业(28624)
技术(15163)
中国(11885)
技术管理(11609)
方法(9901)
(9714)
业经(9437)
理论(9332)
教育(9233)
教学(8237)
地方(7762)
数学(7722)
(7592)
数学方法(7568)
(6480)
农业(6438)
(6297)
贸易(6290)
(6097)
(6009)
(5838)
银行(5824)
(5629)
工作(5569)
学法(5415)
机构
学院(133012)
大学(130529)
管理(51030)
(47384)
经济(46207)
理学(43865)
理学院(43448)
管理学(42565)
管理学院(42312)
研究(39394)
中国(28285)
(25973)
科学(23181)
(21919)
(21479)
(20280)
师范(20119)
中心(18346)
技术(18134)
(17700)
(17561)
业大(17537)
财经(16853)
(16603)
北京(15969)
研究所(15948)
职业(15774)
(15183)
师范大学(15094)
(15024)
基金
项目(91137)
研究(74474)
科学(72738)
基金(61442)
(51570)
国家(51062)
社会(45584)
科学基金(45572)
社会科(43142)
社会科学(43132)
(40879)
教育(37567)
基金项目(32582)
(32524)
编号(32325)
自然(27159)
成果(26725)
自然科(26653)
自然科学(26648)
(26174)
自然科学基金(26171)
课题(24211)
创新(23219)
资助(22693)
(21353)
重点(20840)
(20621)
项目编号(20355)
规划(19494)
(18667)
期刊
(54034)
经济(54034)
研究(40081)
中国(36350)
教育(32844)
管理(22336)
(17362)
学报(16221)
(15804)
科学(15615)
技术(15258)
大学(13366)
学学(11311)
农业(11290)
业经(11012)
职业(10361)
图书(10211)
(9726)
金融(9726)
科技(9689)
经济研究(8967)
(8350)
论坛(8350)
财经(7652)
书馆(7499)
图书馆(7499)
(6860)
技术经济(6777)
(6772)
商业(6321)
共检索到204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宁  陈伟  张园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是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如何依托协同创新,面向社会需求,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真正造就一批学术英才和创新高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探索的一个全新领域和课题。这需要构建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薛二勇  
创新人才缺乏是我国协同创新的瓶颈性问题,为此我们要通过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并最终推进协同创新。创新人才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国防创新、服务创新的主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应该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国家的创新体系。为此,要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地增加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投入;改革高校学科的结构、形态、组织方式,培养科研创新人才;改革体制,促进科研和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何伟  邵云飞  刘磊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协同创新活动能够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它也是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借鉴发达国家典型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结合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协同创新体的案例,提出在协同创新机制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措施,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支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锋  
对广州先进制造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府主导模式的不完善、院校自我调适机制的不健全、行企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应从校政协同、校行协同、校企协同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对策,并尝试构建基于"校政行企"协同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耘  刘亢  王颖凌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日新月异,对人才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地方高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协同培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选择恰当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是提高地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策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冰  
结合扩招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多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下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明确了产学研模式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了构建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以期培养出更多社会和企业所需求的合格优秀人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邢亮  乔万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坚持以文化人,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文化本性的必然要求。培养创新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设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本土文化创新因子含量;需要建设社会创新文化,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环境;需要建设大学创新文化,培植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重点建设崇尚创新的精神文化、自觉创新的行为文化、保障创新的制度文化、鼓励创新的环境文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古广灵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面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协同创新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玉峰  叶飞跃  胡洁琼  
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2011计划"颁布以来,许多地方高校紧密围绕该计划要求,积极发动高校主体作用,联合政府、其他高校以及企业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改革。文章对协同创新视阈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桂芹  
中国实现"强国强军梦",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重要而关键的助推器。然而,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的发展的效果与进程,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技术进步、高校科研发展、社会科技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剖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突出困难,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相芬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协同创新对高职教育的意义。通过梳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为高职教育明确目标、完善理念、修正不足提供参考,以此满足国际市场对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施琴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管理方法,推动办学模式创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要从多维视阈角度思考问题,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办学目标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陈端吕  彭保发  王亚力  熊建新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协同理论适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耦合体系的有效手段。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需求分析,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架构,提出目标定位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的核心,专业设置是协同创新模式结构的骨架,课程设计是协同创新模式内容的优化,支持保障系统是协同创新模式实现的保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郝福锦  蔡瑞林  
以全国著名创业园常州科教城为例,从目标设置、工作措施和组织实施三个方面描述了其高层次人才互聘"350计划",研究发现,正是由于坚持政府主导、需求协同、管理协同、组织协同,确保了人才互聘计划真正落地并促进了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同时,强调依托创新基金探索建立人才互聘的长效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制度、建立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的责任机制,才能更好地借助产学研之间的高层次人才互聘,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从威  
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技术创新的新范式。文章拟在国家倡导高校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探索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基本内容以及我国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进程,探讨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协同创新特质,着重探究了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的互动关系,围绕"复合型""跨界"等提出了培养适应协同创新的高等艺术人才的目标要求和培养方式,并指出只有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加快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步伐,才能繁荣我国文化产业,提升国家软实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