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24)
- 2023(15032)
- 2022(12960)
- 2021(12226)
- 2020(10173)
- 2019(23422)
- 2018(23428)
- 2017(44562)
- 2016(24309)
- 2015(27129)
- 2014(26865)
- 2013(25988)
- 2012(23354)
- 2011(20943)
- 2010(21167)
- 2009(19352)
- 2008(18372)
- 2007(15965)
- 2006(13666)
- 2005(11749)
- 学科
- 济(90259)
- 经济(90167)
- 管理(71731)
- 业(67733)
- 企(58281)
- 企业(58281)
- 方法(43924)
- 数学(38132)
- 数学方法(37401)
- 中国(24537)
- 农(23931)
- 财(21279)
- 业经(21114)
- 技术(20495)
- 学(19174)
- 理论(18788)
- 地方(18341)
- 制(16743)
- 贸(15884)
- 贸易(15873)
- 农业(15848)
- 易(15394)
- 和(14955)
- 教育(14312)
- 环境(14008)
- 务(13615)
- 划(13538)
- 财务(13535)
- 财务管理(13512)
- 银(13455)
- 机构
- 学院(330184)
- 大学(329054)
- 管理(133574)
- 济(123870)
- 经济(120833)
- 理学(116516)
- 理学院(115277)
- 管理学(112896)
- 管理学院(112310)
- 研究(104011)
- 中国(75752)
- 京(69548)
- 科学(66227)
- 财(55289)
- 所(51079)
- 农(49345)
- 业大(49275)
- 江(47921)
- 中心(47427)
- 研究所(46735)
- 范(45095)
- 财经(44727)
- 师范(44700)
- 北京(43667)
- 经(40623)
- 州(39359)
- 农业(38490)
- 院(38422)
- 技术(38094)
- 经济学(35990)
- 基金
- 项目(231270)
- 科学(182132)
- 研究(171261)
- 基金(165253)
- 家(143126)
- 国家(141910)
- 科学基金(123007)
- 社会(105577)
- 社会科(99985)
- 社会科学(99960)
- 省(93265)
- 基金项目(87497)
- 教育(81354)
- 自然(80685)
- 自然科(78895)
- 自然科学(78877)
- 划(77885)
- 自然科学基金(77420)
- 编号(71470)
- 资助(68199)
- 成果(57333)
- 重点(51803)
- 创(51584)
- 课题(49965)
- 部(49884)
- 发(48952)
- 创新(47407)
- 项目编号(44285)
- 科研(43783)
- 大学(43479)
- 期刊
- 济(133628)
- 经济(133628)
- 研究(93708)
- 中国(66971)
- 管理(50146)
- 学报(50065)
- 教育(47798)
- 科学(46738)
- 农(44531)
- 财(40797)
- 大学(38275)
- 学学(35646)
- 技术(32583)
- 农业(31630)
- 融(23962)
- 金融(23962)
- 业经(23435)
- 经济研究(21319)
- 财经(20443)
- 图书(18432)
- 科技(18022)
- 经(17420)
- 业(16988)
- 技术经济(16540)
- 问题(16211)
- 理论(15276)
- 商业(14765)
- 统计(14740)
- 版(14737)
- 现代(14367)
共检索到472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正夫 易连云
认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建设创新国家战略的时代诉求下自我封闭的局限日益明显,学科壁垒成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障碍。对研究生开放思维、创造人格、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必须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打破学科壁垒,突破机制限制,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实现培养模式的转换。指出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培养过程,搭建培养平台,探索培养机制,强化质量保障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转换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 研究生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廖霄梅 魏锋
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教学和科研并重,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举,重点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等特点,优化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结合政府、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应用单位和用人单位等经济主体,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以政策为引导,产业应用和企业为导向,学校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程斯辉 詹健
“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蕴含的根本规定性。根据参与研究生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诸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学科专业单位主导型模式、导师主导型模式、研究生主导型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模式等六种类型。这六种模式各有利弊,但都具有可供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选择的价值。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新类型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孙健
阐述了协同创新思想的来源,分析了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中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探讨了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路径,认为可以从跨学科协同创新、跨组织协同创新与跨国界协同创新入手,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研究生培养过程 研究生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国凤
梳理创业教育三层次目标,提出创新精神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运用协同理论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具体包括目标协同体系、课程协同体系、师资协同体系、支撑协同体系、评价协同体系五个方面。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创业教育 体系构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金龙 张淑林 裴旭 陈伟
系统分析了协同创新战略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的共同使命与共同诉求,梳理了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从招生指标配置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交流协调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研究生教育 联合培养机制 改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朝阳 崔华华
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以及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然而,我国文科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努力加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文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崇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连年递增,培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研究生教育机制和培养模式却存在诸多弊端,如办学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均落后于时代潮流,与社会的联系处在比较被动的局面,国际化程度也较低。为此,当前迫切需要推进体制创新,加快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此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围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关话题展开,希望能引发您更多的思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冰
结合扩招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多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下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明确了产学研模式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了构建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以期培养出更多社会和企业所需求的合格优秀人才。
关键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模式 校企合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展涛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水平大学参与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尽管我们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了许多努力,但不可否认,研究生教育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相对薄弱的部分,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种种局限与问题,在研究生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作为一名研究型大学的校长,要深刻认识到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紧迫形势,从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着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拔尖创新性人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银国 朱方彬 李方伟 吴渝
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和协同创新等热点问题,以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为例,分析了以开放协同为特征的研究生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径,提出了导师团队协作、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用互动、国际科技合作等递进式、开放性研究环境的构建模式,介绍了研究生互助互学、学科间兼收并蓄、全社会资源共享和竞争共赢等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参考范例。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协同创新 能力培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玉德 罗志文 许龙
地方高校是协同创新活动的主体之一,研究生的培养关乎于协同创新发展的顺利进行,文章针对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从培养机制、导师管理、跨学科平台共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地方高校 研究生培养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翟华云 胡娟
2011协同创新提出高校要进行产学研协同,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中心,让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共同培育出创新性人才。在中介组织作用日益增强的今天,注册会计师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协同创新背景下要求卓越注册会计师具有市场性、国际性和创新性特点。通过培养方案的创新、培养平台的创新以及培养方式的创新,构建卓越注册会计师新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卓越注册会计师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相芬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协同创新对高职教育的意义。通过梳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为高职教育明确目标、完善理念、修正不足提供参考,以此满足国际市场对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震 张巍 李丽 齐民
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中心的工作实践,介绍了创新团队模式下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