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36)
- 2023(14064)
- 2022(11569)
- 2021(10554)
- 2020(8758)
- 2019(19583)
- 2018(19403)
- 2017(37181)
- 2016(19520)
- 2015(21973)
- 2014(21638)
- 2013(21066)
- 2012(19271)
- 2011(17732)
- 2010(18264)
- 2009(17290)
- 2008(16918)
- 2007(15313)
- 2006(13732)
- 2005(12671)
- 学科
- 济(102444)
- 经济(102339)
- 管理(66487)
- 业(58387)
- 企(51782)
- 企业(51782)
- 方法(38041)
- 数学(32731)
- 数学方法(32152)
- 中国(24073)
- 地方(23726)
- 业经(21745)
- 财(21344)
- 制(19970)
- 农(19798)
- 技术(18364)
- 学(17846)
- 理论(16366)
- 地方经济(15299)
- 融(15111)
- 金融(15107)
- 银(14802)
- 银行(14790)
- 体(14553)
- 环境(14304)
- 行(14237)
- 和(13450)
- 划(13300)
- 农业(13229)
- 贸(13157)
- 机构
- 大学(286705)
- 学院(286687)
- 济(128753)
- 经济(126223)
- 管理(112252)
- 理学(96392)
- 研究(95774)
- 理学院(95357)
- 管理学(93673)
- 管理学院(93110)
- 中国(73702)
- 财(60198)
- 京(59225)
- 科学(53756)
- 财经(46972)
- 所(46326)
- 江(43881)
- 中心(42867)
- 经(42399)
- 研究所(41341)
- 经济学(40963)
- 北京(37431)
- 范(36665)
- 师范(36394)
- 经济学院(36288)
- 农(34932)
- 业大(34912)
- 院(34739)
- 财经大学(34734)
- 州(34592)
- 基金
- 项目(185519)
- 科学(149702)
- 研究(139760)
- 基金(136248)
- 家(116357)
- 国家(115454)
- 科学基金(101618)
- 社会(93126)
- 社会科(88518)
- 社会科学(88497)
- 省(73261)
- 基金项目(70626)
- 教育(65005)
- 自然(62446)
- 自然科(61069)
- 自然科学(61057)
- 划(60420)
- 自然科学基金(59955)
- 编号(55285)
- 资助(55086)
- 成果(45340)
- 创(43206)
- 重点(42177)
- 部(41189)
- 发(40742)
- 创新(39631)
- 课题(39568)
- 制(39143)
- 国家社会(39115)
- 教育部(36520)
- 期刊
- 济(151477)
- 经济(151477)
- 研究(91241)
- 中国(60941)
- 管理(47680)
- 财(47220)
- 科学(36753)
- 学报(35662)
- 教育(33130)
- 农(32069)
- 大学(29003)
- 技术(28564)
- 融(27513)
- 金融(27513)
- 学学(27294)
- 经济研究(25329)
- 财经(24587)
- 业经(21999)
- 经(21330)
- 农业(21297)
- 问题(18443)
- 技术经济(17073)
- 统计(16105)
- 策(15648)
- 科技(14005)
- 贸(13966)
- 商业(13416)
- 决策(13131)
- 现代(12946)
- 世界(12665)
共检索到442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永坤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形式。开展协同创新,既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因此,有关协同创新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支撑与模型,并构建了区域经济社会方面的协同机制,以满足国家、区域及行业等重大的创新需求。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系统动力学 理论模式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新健 崔志新
进入21世纪,区域成为参与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单个区域或行为主体在多元环境的创新活动常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区域协同创新成为一种最佳可行性解决方案。文章从过程理论的角度研究多区域协同创新,探讨多区域协同创新演化路径,并依据参与协同创新的区域及行为主体的不同,将演化路径分为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创新、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三条。研究发现,在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创新中,由于相同的行为主体存在共性,易达成利益共同体,协同创新目标特点由行为主体类型决定;在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中,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协同需要逐步融合,但主体知识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可以弥补其它主体的不足;在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中,相比前面两者,协同创新范围更广、形式更灵活、专业性更强,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多元环境障碍,但显然也存在更多的协同障碍。文章还在三条演化路径分析的基础之上,以三个区域协同创新为例,构建了3×3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演化路径,为多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多区域 协同创新 演化路径 3×3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易小芳
高职教育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新常态视角入手,结合协同创新理论,梳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在实际对接过程中存在的政府失范、行企失范和高校失范的问题,指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以服务区域产业为主转向以对接产品价值链为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合作要从资源、要素的互补式合作转为双赢的创新发展互助式合作,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要从松散的远程"智力支撑、人才保障"式的面上合作转向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的机制化合作,并从制度协同、组织协同和环境协同三方面提出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的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劲文
协同创新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形式和途径,建立健全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网络体系必将对首都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首都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及创新协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此为基础,结合首都经济圈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创新资源布局特点等,确定首都经济圈创新协作的重点产业领域。针对重点产业领域,从三个不同层面构建起大区域联动的技术创新链条与产业协作链条,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整合和区域比较优势最充分发挥。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 产业发展 创新协作 跨区域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力 李文良 王欢 李贵根
区域是承载国家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基本单元。纵观我国军民融合改革30余年发展历程,在区域层面先后演化形成了两类颇具典型特征且较为成熟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模式:一类是以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为主导力量,"自下而上"自然自发的"演进型"模式;另一类是以区域政府为主导力量,"自上而下"设计推动的"建构型"模式,两种模式有其各自特点。随着军民融合实践深入推进,兼具"演进型"模式与"建构型"模式特征的"混合型"模式,将成为区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基本形态。
关键词:
区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制度变迁 模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泗薪 张文华
基于供应链动态联盟理论、产业集群联动理论及经济空间设计规划方法,从企业微观层面和经济空间宏观层面对区域物流系统协同演化与创新发展机理进行阐述。从多重角度指出了区域物流实现路径及多尺度空间融合机制,分析了系统创新与演化的三种动力:追求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构造竞争优势,并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海军 祝爱民
首先,概览了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面临的时代背景与发展障碍,检索了管理领域内国内外文献,研判了以上主题的基本构成理论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追溯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早期理论演变,并按照产学研各方合作的深度和知识流动的方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模式进行了归纳。然后,从合作动机、治理措施和利益协调的研究维度,梳理了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重要文献。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推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学研 协同创新 创新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振华 封新宇 吴文清 赵黎明
从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环境三方面出发,研究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揭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路径和关键环节,并以天津科技孵化网络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孵化器协会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核心领导者,它通过建立协会网站,成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孵化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孵化器运营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核心动力,以此为目标,地方政府、区域孵化器协会、孵化器和相关辅助性主体被统一在协同创新的系统框架内。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利娟
政、校、企一体化模式是目前各国探索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的合作模式,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构建区域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础,从四个层面探讨了政、校、企一体化模式对区域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政、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构建相应的创新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知识溢出 政校企一体化 创新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翔 陈继祥
新创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新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需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混合模式。文章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了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演化的机理,构建了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共演的CGP模型。从新创企业创业的各个阶段出发,分别研究了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机制,为新创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代军 颜辛 柳德才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既是金融资本增值过程也是技术成果转化过程。本文在深入分析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并检验其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正逐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型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但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仍未达到深度耦合的状态,且尚未构成双向因果关系。据此提出应加快宏观环境保障机制、科技产业园发展机制、科技金融专营机制等三类机制建设,以促进湖北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 湖北省 耦合理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三林 彭穗生
以生态经济哲学为研究逻辑,认为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协同机制。构建了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认为能源技术创新的能源效率系统与能源消费系统是构成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子系统,必须整合两者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机制才利于能源经济系统的良好运行。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白晰 王璐
东北亚区域开放协同创新研究既是重大国家战略,又是面向区域发展、面向文化传承的重大需求。本文以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入手,从战略意义、主要目标、主要内容、考核指标、制度设计、预期成效等六个方面探讨体制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
东北亚区域开放 协同创新 体制机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协奎 林冠群 陈伟清
协同创新已成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路径,结合协同创新的3种模式(技术联动协同创新、产业转移协同创新、功能定位协同创新),提出加快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 协同创新 技术联动 产业转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对三螺旋理论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学、产业、政府和由三螺旋产生的混合组织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剖析各类主体在知识协同创新、技术协同创新和制度协同创新方面的非线性协同互动机制。
关键词:
三螺旋 区域创新 协同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