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90)
2023(16754)
2022(14589)
2021(13669)
2020(11491)
2019(25990)
2018(26169)
2017(48929)
2016(26903)
2015(29913)
2014(29540)
2013(28471)
2012(25765)
2011(23200)
2010(23533)
2009(21899)
2008(21264)
2007(18452)
2006(16463)
2005(14575)
作者
(74058)
(61453)
(61218)
(58132)
(39058)
(29570)
(27694)
(23840)
(23351)
(21960)
(20971)
(20736)
(19598)
(19430)
(18922)
(18780)
(18364)
(18169)
(17549)
(17503)
(15362)
(15198)
(14713)
(14024)
(13857)
(13722)
(13690)
(13585)
(12348)
(12037)
学科
(96212)
经济(96080)
管理(83584)
(75856)
(66258)
企业(66258)
方法(40635)
数学(34078)
数学方法(33627)
(28328)
中国(27862)
(26526)
(25591)
业经(24402)
(21029)
技术(20977)
地方(19777)
理论(19701)
环境(18445)
(17407)
银行(17354)
(17291)
(17271)
财务(17219)
财务管理(17184)
(17147)
贸易(17134)
农业(17029)
(16637)
(16579)
机构
大学(365185)
学院(364741)
管理(142884)
(140667)
经济(137251)
理学(122963)
理学院(121594)
研究(121411)
管理学(119502)
管理学院(118820)
中国(90256)
(78054)
科学(74161)
(68808)
(60124)
(55347)
(54917)
中心(54572)
研究所(54284)
财经(53528)
业大(52038)
(50104)
师范(49668)
北京(49511)
(48516)
(44560)
(44420)
农业(42388)
经济学(41641)
技术(40498)
基金
项目(247370)
科学(194822)
研究(186212)
基金(176861)
(152876)
国家(151532)
科学基金(130793)
社会(116036)
社会科(109764)
社会科学(109738)
(98689)
基金项目(93763)
教育(87355)
自然(83507)
(82289)
自然科(81528)
自然科学(81509)
自然科学基金(80024)
编号(77254)
资助(71388)
成果(63786)
重点(55654)
(54888)
课题(54472)
(54100)
(52625)
创新(50548)
(48592)
项目编号(47906)
国家社会(46994)
期刊
(160482)
经济(160482)
研究(111666)
中国(81110)
管理(55310)
学报(55246)
教育(53878)
(53859)
科学(50928)
(50329)
大学(42618)
学学(39477)
农业(34545)
技术(33617)
(32058)
金融(32058)
业经(26509)
财经(26012)
经济研究(24920)
(22269)
问题(19693)
图书(19544)
科技(19053)
(18212)
理论(17439)
技术经济(16867)
(16634)
现代(16191)
实践(15905)
(15905)
共检索到549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金龙  张淑林  裴旭  陈伟  
系统分析了协同创新战略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的共同使命与共同诉求,梳理了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从招生指标配置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交流协调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银国  朱方彬  李方伟  吴渝  
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和协同创新等热点问题,以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为例,分析了以开放协同为特征的研究生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径,提出了导师团队协作、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用互动、国际科技合作等递进式、开放性研究环境的构建模式,介绍了研究生互助互学、学科间兼收并蓄、全社会资源共享和竞争共赢等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参考范例。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孙健  
阐述了协同创新思想的来源,分析了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中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探讨了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路径,认为可以从跨学科协同创新、跨组织协同创新与跨国界协同创新入手,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玉德  罗志文  许龙  
地方高校是协同创新活动的主体之一,研究生的培养关乎于协同创新发展的顺利进行,文章针对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从培养机制、导师管理、跨学科平台共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廖霄梅  魏锋  
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教学和科研并重,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举,重点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等特点,优化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结合政府、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应用单位和用人单位等经济主体,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以政策为引导,产业应用和企业为导向,学校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正夫  易连云  
认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建设创新国家战略的时代诉求下自我封闭的局限日益明显,学科壁垒成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障碍。对研究生开放思维、创造人格、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必须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打破学科壁垒,突破机制限制,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实现培养模式的转换。指出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培养过程,搭建培养平台,探索培养机制,强化质量保障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转换的基本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建林  
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加以阐释,并在剖析创新能力的维度和要素的基础之上对创新能力进行了类型划分,提出了创新能力的结构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基本层次;剖析了创新能力为什么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的类型和原因对基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种典型的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即纵向一体化———深化原始创新能力;横向一体化———加强集成创新能力;纵横联体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济  
2011年10月29日今天召开的这个座谈会,是一次总结经验的会,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会。两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各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培养和造就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和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联合培养是深化我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锋  
对广州先进制造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府主导模式的不完善、院校自我调适机制的不健全、行企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应从校政协同、校行协同、校企协同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对策,并尝试构建基于"校政行企"协同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亚清  王文利  王怡然  
协同学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后期创建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理论。它以突变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了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汲取耗散结构理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协同学揭示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运用协同学中开放与非平衡态、竞争与协同、序参量与伺服等观点,就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一初步探讨。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程平  黎明  
在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指委建立MPAcc质量评价体系的背景下,对现有MPAcc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构建了MPAcc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的总体框架,详细分析了战略协同、主体协同、过程协同和知识协同等四个协同过程的内涵,并针对招生宣传、校外导师选择、培养方案修订等关键培养环节重点阐述了相应的协同创新改革路径,最后针对MPAcc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的组织和运行提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孙跃东  王张琦  罗尧成  田蔚风  
剖析了上海理工大学"一校八院所"建立"卓越工程研究生院"的改革实践,指出这一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具有"点面结合、项目引领、主体多元、过程协同"等突出特征。针对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通过实施"两段式"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度、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保障、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展"应用定位"的培养评价等举措,可以有效解决产学研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迎军  
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冯海英  
教改实验区大学——中学——小学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促使理论与实践两种文化的融合,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改实验的有效开展。论文通过对玉林市玉州MS—EEPO实验区U—S合作这一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U—S合作的经验及不足,认为应建立大中小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价值认同机制、激励评价机制、支持保障机制,以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高校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何伟  邵云飞  刘磊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协同创新活动能够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它也是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借鉴发达国家典型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结合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协同创新体的案例,提出在协同创新机制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措施,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