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09)
- 2023(17511)
- 2022(15066)
- 2021(13980)
- 2020(11688)
- 2019(26457)
- 2018(26148)
- 2017(49979)
- 2016(26734)
- 2015(29775)
- 2014(28903)
- 2013(28300)
- 2012(25770)
- 2011(23067)
- 2010(23109)
- 2009(21484)
- 2008(19843)
- 2007(17257)
- 2006(15064)
- 2005(12976)
- 学科
- 济(100282)
- 经济(100183)
- 管理(79931)
- 业(75840)
- 企(65004)
- 企业(65004)
- 方法(44760)
- 数学(38317)
- 数学方法(37839)
- 中国(32348)
- 融(28479)
- 金融(28476)
- 财(27782)
- 银(27630)
- 银行(27589)
- 农(26879)
- 行(26568)
- 业经(24737)
- 地方(23974)
- 制(21656)
- 技术(21527)
- 学(20705)
- 理论(19066)
- 农业(18472)
- 贸(18284)
- 贸易(18265)
- 易(17712)
- 务(17586)
- 财务(17518)
- 财务管理(17492)
- 机构
- 学院(358504)
- 大学(358168)
- 管理(144109)
- 济(141446)
- 经济(138282)
- 理学(125024)
- 理学院(123702)
- 管理学(121569)
- 管理学院(120932)
- 研究(115421)
- 中国(92330)
- 京(75261)
- 科学(70686)
- 财(65503)
- 所(55761)
- 中心(54679)
- 农(52791)
- 财经(52718)
- 江(51934)
- 业大(51398)
- 研究所(50846)
- 经(47901)
- 范(47656)
- 师范(47236)
- 北京(47102)
- 州(43100)
- 经济学(42839)
- 院(42632)
- 农业(41106)
- 财经大学(39435)
- 基金
- 项目(250061)
- 科学(197705)
- 研究(186031)
- 基金(180893)
- 家(156170)
- 国家(154827)
- 科学基金(134805)
- 社会(117529)
- 社会科(111468)
- 社会科学(111442)
- 省(99142)
- 基金项目(96465)
- 自然(86644)
- 教育(85518)
- 自然科(84713)
- 自然科学(84697)
- 自然科学基金(83175)
- 划(82229)
- 编号(76753)
- 资助(73110)
- 成果(61337)
- 创(55641)
- 重点(55506)
- 部(54118)
- 发(53720)
- 课题(52339)
- 创新(51298)
- 国家社会(48098)
- 项目编号(47878)
- 科研(47157)
- 期刊
- 济(151017)
- 经济(151017)
- 研究(105457)
- 中国(71363)
- 管理(53347)
- 学报(52823)
- 科学(49909)
- 财(49585)
- 农(47584)
- 教育(43370)
- 融(42605)
- 金融(42605)
- 大学(40457)
- 学学(37812)
- 农业(32613)
- 技术(32082)
- 业经(25845)
- 财经(24847)
- 经济研究(24588)
- 经(21309)
- 图书(20172)
- 问题(19056)
- 科技(18649)
- 理论(17744)
- 技术经济(17422)
- 业(17342)
- 实践(16318)
- 践(16318)
- 现代(16153)
- 商业(15905)
共检索到526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方刚 刘羽
从协同主体间知识距离视角,采用Hansen面板门槛模型,构建不同知识距离下知识基础与知识投入影响知识融合的门槛模型,并基于2015-2020年中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距离在知识基础、知识投入影响知识融合的过程中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其中,随着知识距离扩大,知识基础宽度对知识融合具有“抑制-促进-抑制”的作用效果,且在高知识距离下抑制作用显著增强;知识基础深度对知识融合呈现出“促进-抑制”的作用效果;在知识距离的作用下知识投入对知识融合存在倒U型作用。因此,在协同创新中,组织应选择资源互补且领域相关的合作伙伴,以在融合过程中最大化激发组织知识潜能,促进新知识产生,提高组织创新能力。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方炜 校利敏
[目的/意义]揭示民参军知识转移过程的科学内涵,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结合Multi-Agent建模和CAS理论,依据知识势差网络联结原则和保密资质级别匹配原则,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网络民参军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定量模拟微观主体的合作伙伴选择策略、"断键重连"规则和学习吸收机制等。运用Matlab仿真探究其知识转移过程的内在机理,刻画了网络合作规模、主体融合开放度对知识水平的动态影响,揭示创新网络基本拓扑结构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结果/结论]网络合作规模、主体融合开放度与知识转移绩效有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会推动协同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且网络演化过程中出现显著的小世界性;网络知识水平和拓扑结构存在协同演化现象。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协同创新 民参军 知识转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翔 张海晶 程发新 史烽
文章基于我国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Romer知识生产函数和空间计量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地理距离约束下产学协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并结合空间权重矩阵阈值调整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随地理距离衰减的产学协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真实存在,地理距离对产学协同创新的抑制作用在减弱;研发物质资本和研发人力资本均具有强外部性特征,且研发人力资本的空间外部性最为明显;产学协同创新在整体上存在明显的衰减效应,但是存在两个局部集聚区,即局部集聚区Ⅰ(时间距离在150分钟之内)和局部集聚区Ⅱ(时间距离在350到500分钟之间),其中局部集聚区Ⅰ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
关键词:
产学协同创新 空间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文巧甜 郭蓉 夏健明
现有对团队变革型领导力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单层次或跨层次的纵向垂直分析,而缺乏跨边界的横向协同研究。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跨界团队中变革型领导、知识共享和权力距离如何影响协同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利用2017—2018年对169个金融科技企业项目团队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跨界团队中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变革型领导通过推动跨界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程度而提高团队协同创新绩效;(3)跨界团队内的权力距离越小,将越增强变革型领导对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的推动作用;(4)团队内权力距离越小,知识共享在变革型领导与跨界团队协同创新之间所发挥的中介作用越强。研究结论为中国情境下跨界团队中领导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新经济下组织有效地提高适应性协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悦 顾新
本文总结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知识协同的概念与特性,基于知识协同的前提条件从准备、运行、终止三个阶段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模型,并对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予以描述。同时从环境因素、协同意愿、产学研合作模式、知识差异四方面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协同过程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影响因素作用的框架模型。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 知识协同过程 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悦 李小平 涂振洲 顾新 张莉
从知识跨越产学研各组织边界不断循环流动过程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基于各创新主体知识行为协同程度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3个递进演化阶段。在此理论基础上,将动态能力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研究体系,构建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假设模型,对235个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而知识创造又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优势形成;引入动态能力后发现,动态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知识优势形成并不具备显著影响,但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行为而间接影响知识优势形成。研究结论揭示了动态能力是知识优势形成的源动力。
关键词:
知识流动 动态能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建华 蒲俊敏
宇通作为中国客车行业的领导企业,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先发展,而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贡献卓越。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宇通新能源汽车原始资料的三段编码,深入探讨其发展战略。研究发现,宇通公司通过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多维度创新,形成了协同创新战略,这是宇通新能源汽车取得目前成绩的关键。其中,产品创新战略是协同创新战略的核心,组织创新战略是重要保障,技术创新战略是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创新战略是必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形成协同创新战略模型和协同创新5阶段推进战略。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协同创新 创新战略 扎根理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鲍桂楠
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是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探索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构建互惠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光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更是制度创新问题。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园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职院 产教融合模式 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史烽 陈石斌 蔡翔 车夏辉
采用Jaffe-Griliches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基于铁路时间的地理距离与技术距离,从距离视角对2006-2014年我国31个省份的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数据进行分析,并分地区对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实证发现:各地区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都受到知识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距离的影响;技术距离与东部地区的大学—企业协同创新呈现倒"U"型,而中西部地区呈现正相关,地理距离对东中部地区呈显著负相关,西部地区并不显著。
关键词:
距离视角 协同创新 差异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丽
一、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现状1.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近年来,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下科称两省一市)积极发展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文静 张卫
本文从产学合作知识耦合视角出发,首次将产学合作与内部研发纳入统一的知识生产函数框架以考察区域创新系统中产学合作的创新效应。本文利用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学合作知识存量显著提升了所在区域企业的创新产出,但同时对企业内部研发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若干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研发强度高的区域产学合作的协同创新效应更强,反映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产学合作创新效应的重要影响;随着产学合作程度的加深,其对内部研发的"挤出效应"表现出增强趋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田庆锋 张添 张硕 苗朵朵
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新时代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目标,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扎根理论建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体系,通过分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模型对案例进行仿真分析,考察单因素作用、多因素协同作用、多因素非协同作用条件下协同创新水平变化情况。从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内涵、结构、功能实现3个层面揭示要素融合机制。据此,为国家军民深度融合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慕静 李爽 马丽
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融合实现创新价值共享已成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以知识转移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构建两业协同创新的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 DSS软件仿真分析随着知识融合的不断推进,两业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及其知识势能、知识创新率和知识转移率的变化态势,并就融合创新因子和政策因子,即制造企业知识需求、知识吸收能力、政府激励机制、财政投入、人才建设共5个因子对两业创新率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业知识势能呈指数增长,知识创新率及知识转移率不断增加,融合创新因子和政策因子对两业创新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
知识转移 知识融合 协同创新 系统动力学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孔繁超
随着图书馆联盟合作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逐渐成为影响联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可以视为是联盟内部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知识共享、知识创造与知识优势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的知识流动SCA理论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共享和交流的相关因素,可以找到有利于促进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建华 马瑞俊迪 姜照华
多主体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动力—绩效"分析框架,在结构上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的高校、核心企业、政府、金融、中介、上游企业、市场及用户等主体进行分析;从新技术驱动力、政府支持力、中介和上游企业支撑力、金融提升力以及市场需求拉力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从专利占比、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最后,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动力—绩效"框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