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97)
- 2023(13762)
- 2022(11282)
- 2021(10255)
- 2020(8062)
- 2019(18129)
- 2018(17321)
- 2017(33127)
- 2016(17571)
- 2015(19239)
- 2014(19219)
- 2013(18789)
- 2012(17575)
- 2011(16057)
- 2010(16589)
- 2009(15484)
- 2008(14735)
- 2007(13363)
- 2006(12002)
- 2005(11342)
- 学科
- 济(79431)
- 经济(79368)
- 业(52027)
- 管理(48624)
- 企(42178)
- 企业(42178)
- 中国(29826)
- 融(27593)
- 金融(27591)
- 银(26087)
- 银行(26070)
- 地方(25936)
- 行(25382)
- 方法(25233)
- 农(22700)
- 业经(21467)
- 数学(21162)
- 数学方法(20893)
- 制(18411)
- 财(17802)
- 农业(15845)
- 贸(14347)
- 贸易(14331)
- 产业(13952)
- 易(13875)
- 地方经济(13792)
- 学(13549)
- 技术(13167)
- 发(12987)
- 理论(12318)
- 机构
- 学院(249465)
- 大学(243520)
- 济(105358)
- 经济(103017)
- 管理(91144)
- 研究(89491)
- 理学(76993)
- 理学院(76112)
- 管理学(74889)
- 管理学院(74411)
- 中国(73595)
- 科学(52503)
- 京(51786)
- 财(49402)
- 所(45229)
- 中心(41627)
- 研究所(40705)
- 农(40668)
- 江(39240)
- 财经(38481)
- 经(34721)
- 范(33789)
- 业大(33625)
- 师范(33421)
- 北京(33159)
- 州(32769)
- 院(32536)
- 经济学(32406)
- 农业(31394)
- 经济学院(29106)
- 基金
- 项目(161026)
- 科学(127239)
- 研究(121143)
- 基金(114428)
- 家(99218)
- 国家(98301)
- 科学基金(84110)
- 社会(77632)
- 社会科(73889)
- 社会科学(73869)
- 省(65744)
- 基金项目(59422)
- 教育(54549)
- 划(54097)
- 自然(51468)
- 自然科(50311)
- 自然科学(50302)
- 自然科学基金(49418)
- 编号(48985)
- 资助(46231)
- 发(41536)
- 成果(39891)
- 重点(36988)
- 课题(36074)
- 创(35032)
- 部(34186)
- 发展(33834)
- 展(33260)
- 创新(32674)
- 国家社会(31950)
- 期刊
- 济(125214)
- 经济(125214)
- 研究(78568)
- 中国(57370)
- 融(40497)
- 金融(40497)
- 农(39901)
- 管理(37331)
- 财(36693)
- 学报(35853)
- 科学(34642)
- 教育(30311)
- 大学(27672)
- 农业(26553)
- 学学(26168)
- 业经(22586)
- 技术(22310)
- 经济研究(20274)
- 财经(19157)
- 经(16671)
- 问题(16150)
- 业(13877)
- 贸(13190)
- 商业(12692)
- 国际(12392)
- 技术经济(12077)
- 现代(12013)
- 科技(11869)
- 坛(11489)
- 论坛(11489)
共检索到398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董树功
当前的产业升级是传统产业主导逐步转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残酷的淘汰和替代,而是两种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两者的高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存在协同共赢和资源互补的可能性。通过资源转移和市场共享,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者将最终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 协同 融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萍
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国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引领、高强度的产业研发投入、积极的商业模式创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根治性的产业选择等有效做法,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二者并非简单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更多地呈现出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文章最后从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机制、金融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小明
传统优势产业是当前区域经济的产业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未来的产业支柱,两者如何协同融合已成为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动态分析,综合应用协同学等理论探讨其协同融合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菅青 吴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既是由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立足现实基础的务实选择。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它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数据缺乏,导致对相关产业的评价与选择困难。文章以合肥市家电产业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给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少林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的"双峰逼近效应",将倒逼产业协同规律的识别与政府功能定位。本文在评述协同发展文献的基础上,采用1998—2011年中国省际数据对产业协同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面板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兴产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比重对协同度无显著影响;环境规制未能抑制高污染行业增长,传统产业高能耗特征依然显著;人力资本增长提升了协同水平;而市场化改革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左伟
产业发展规律和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忽视传统产业,产业结构雷同、协调发展意识不强、资本与技术问题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认为,应构建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政策支持体系及产业创新体系,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协调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威 刘满凤
当前我国面临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行之路。在分析两类产业耦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算了2004—2013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两类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2004—2013年我国两类产业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升幅较小,地域分布保持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协调度最高,于2011年率先进入高度协调阶段;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协调度较低,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多数省份协调度低的原因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滞后于传统产业。未来我国需要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产业关联度等措施促进两类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凤 李昕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承、互动发展的,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转化为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又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揭示每一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根据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基于间接R&D、生产要素和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模型,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存在显著的拉动作用;从技术溢出角度来看,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从投入要素来看,劳动和资本投入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小于R&D和间接R&D的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凤 李昕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承、互动发展的,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转化为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又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揭示每一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根据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基于间接R&D、生产要素和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模型,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存在显著的拉动作用;从技术溢出角度来看,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爱雪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摆脱依靠资源实现增长的约束,产业实现升级改造和多元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形势下,传统产业还将继续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而应通过其良好互动发展共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传统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济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熊勇清 李世才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型,具体包括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耦合关联度模型和持续发展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环保产业和橡胶制造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保产业和橡胶制造产业处于中度耦合、轻度衰退发展型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长海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探讨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群落中"创新型"企业的比例与两类产业协同创新的程度紧密相关,政府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或法制因素十分重要,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奖励和对不创新企业的处罚行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陆立军 于斌斌
本文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化阶段、企业行为及政府策略,并以浙江绍兴为例,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包含三个阶段,即相互相应阶段、协调发展阶段和分化替代阶段;地方政府与龙头骨干企业的策略选择显著影响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度及演化趋势;地方政府在淘汰传统产业落后产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以及为二者融合发展搭建创新链接平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银银 邓玲
创新驱动过程分为前端驱动、中端驱动和后端驱动,共同作用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过程中科技创新路线的每个相应环节,促进了知识积累、学习、创造及扩散,推进传统企业技术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等变革,实现以传统业务为支柱向以新兴业务为核心转变。多个转型中传统企业形成联系紧密的创新联盟,并在空间上不断集聚,逐渐形成创新的生态系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实现:选择适合的创新形式培育壮大新兴产品及业务;创新链与传统产业链有效融合;集聚创新要素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转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奕信
产业协同是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机制体制分割、资源要素流通不畅、非科学竞争、产业依托载体分布失衡和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失衡的重要根源。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建立政策协同机制、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和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