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52)
2023(18396)
2022(15358)
2021(14151)
2020(11879)
2019(26920)
2018(26388)
2017(50460)
2016(26863)
2015(29838)
2014(29023)
2013(28551)
2012(26249)
2011(23425)
2010(23691)
2009(21680)
2008(21344)
2007(19093)
2006(16908)
2005(15677)
作者
(73739)
(61547)
(61213)
(57840)
(39308)
(29284)
(27788)
(23772)
(23440)
(22036)
(20834)
(20792)
(19569)
(19497)
(18906)
(18863)
(18417)
(17902)
(17723)
(17703)
(15416)
(15081)
(14755)
(14253)
(13784)
(13751)
(13659)
(13635)
(12189)
(12174)
学科
(117846)
经济(117722)
(100226)
管理(91652)
(89672)
企业(89672)
方法(47216)
数学(37689)
数学方法(37182)
业经(35736)
(34548)
(33883)
中国(33249)
地方(27141)
技术(24481)
农业(24199)
(24003)
(23701)
财务(23639)
财务管理(23600)
企业财务(22393)
理论(20867)
(20547)
贸易(20527)
(20092)
(19928)
(19190)
(18783)
银行(18757)
(18755)
机构
学院(372885)
大学(368393)
(157882)
经济(154849)
管理(151970)
理学(129590)
理学院(128295)
管理学(126360)
管理学院(125632)
研究(120882)
中国(95779)
(77189)
(74165)
科学(69828)
(58831)
(58339)
财经(57943)
中心(57481)
(56575)
(52622)
研究所(52173)
业大(50150)
北京(48510)
(48124)
师范(47634)
经济学(47130)
(46665)
(44209)
农业(43642)
财经大学(42736)
基金
项目(244953)
科学(197049)
研究(184273)
基金(179085)
(154288)
国家(152686)
科学基金(134478)
社会(119927)
社会科(113910)
社会科学(113882)
(97525)
基金项目(94206)
自然(84949)
教育(84517)
自然科(83126)
自然科学(83108)
自然科学基金(81703)
(80342)
编号(74520)
资助(71814)
成果(59562)
(56701)
(56013)
重点(54634)
(53866)
创新(51578)
课题(51024)
国家社会(49927)
教育部(47205)
人文(46915)
期刊
(181337)
经济(181337)
研究(111924)
中国(81082)
管理(63932)
(60914)
(52554)
科学(49819)
学报(49341)
教育(44069)
大学(39589)
技术(37832)
(37468)
金融(37468)
学学(36882)
农业(35994)
业经(32013)
财经(29064)
经济研究(28139)
(25236)
问题(23465)
(21733)
技术经济(21183)
图书(19289)
科技(18244)
(18144)
现代(18011)
商业(18009)
世界(17140)
财会(16896)
共检索到578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甄美荣  郑雪婷  李璐  
现实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呈现出三个梯队状态,而这三个梯队并非连续性,而是带有"断崖"式特征,企业间的创新模式、知识吸收与扩散能力以及创新绩效差距非常大。从增强产业协作研发与企业创新关系角度出发,基于71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考察,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作研发网络,并将企业创新模式区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研究协作研发网络结构的网络联结强度、网络中心度对不同模式创新的影响。引入企业知识吐纳能力范畴,探索企业知识吐纳能力在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关系间的作用。结果表明,网络联结强度对利用式创新没有显著影响,对探索式创新有显著的倒U型作用;网络中心度对利用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企业知识吐纳能力正向调节网络中心度对利用式创新的影响,对网络联结强度、网络中心度与探索式创新的倒U型关系有调节作用,但作用方式并不相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立勇  谢芳  曾德明  邹思明  
关键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华晶  郑娟  和雅娴  
在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视角,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指标及调节作用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研发人员与资金的投入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规模和高管持股均对研发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R&D人员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华晶  郑娟  和雅娴  
在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视角,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指标及调节作用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研发人员与资金的投入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规模和高管持股均对研发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R&D人员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晓敏   刘世哲   王淑贺  
为探索研发投入和政府补助两种因素交叉在一起时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以2012—2019年中国79家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重点探讨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显著提升创新绩效,该影响在产业链中下游、后补贴时代更显著;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即二者交叉在一起时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挤出效应,且该挤出效应在国有企业、缺乏经验企业、后补贴时代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对开发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且政府补助的调节效应仅存在于研发投入对开发性创新绩效的影响中。据此,新能源汽车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配置研发投入与政府补助资源,以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守伟  朱瑶  
本文在合作创新和社会网络理论基础上,以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为视角,将节点度、中介中心度和结构洞作为3个维度,提出了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对企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绩效影响的假设,并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168份调查问卷结果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合作创新网络的节点度对企业经济和社会创新绩效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中介中心度对企业经济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结构洞对企业经济和生态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实证结果对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瑾   朱焱斌  
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进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5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代表性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践,构建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过程与机理模型,揭示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交互效应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呈现利基市场开发—中高端市场渗透—高端市场导入的动态演化规律;企业通过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资源行动逐步实现资源组合化、能力化和杠杆化;企业动态能力经历了外部导向的环境感知能力—内部驱动的学习创新能力—内外部协同的整合拓展能力演进过程,由适应环境的一阶能力升级为创造新能力的二阶能力;企业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的交互作用经历了要素聚合—知识赋新—系统共生3次跃迁,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发挥引领作用。结论可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明  杨倩  戴海闻  
我国高技术企业如何管理、利用其协作研发网络地位与影响力以推动技术创新效率持续提升,需要设计匹配其网络地位的协作研发网络模式。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与多维尺度分析法(MDS),分析汽车企业创新网络特征、计算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出协作研发网络模式四象限图,给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匹配协作研发网络模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余辉   周晶   夏文蕾   程佳银   黄炜  
[目的/意义]高质量的专利技术研发工作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识别企业技术专利研发方向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研发资源实现创新突破,降低企业研发方向的不确定性。[方法/过程]首先,结合行业整体技术热点趋势与标杆企业技术态势,明确重点技术类别;其次,基于专利竞争力识别目标企业的绝对优势技术和相对优势技术类别,进而对目标企业进行个性化技术偏好分析;最后,借助LDA模型识别技术主题,明确企业未来专利技术研发方向。[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标杆企业的技术布局对行业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同时,目标企业应以绝对优势技术为核心,发展自身相对优势技术,形成多技术核心的创新型企业。[局限]由于专利申请流程的时滞性,在新兴技术专利优势识别上有一定局限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梦  庞守林  彭佳  
结合交换期权和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不同形式的政府补贴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资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初期,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政府补贴能够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资。(2)在市场价值达到均衡市场价值后,政府直接研发补贴才能增加均衡状态时积极投资企业的比例。(3)新能源汽车研发信息揭示程度越高,应当采取直接研发补贴的方式;市场先行者优势越大,开拓市场价值的政府补贴效果更明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建国   田明甫  
基于2011—2022年A股100家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双积分政策的出台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自2017年双积分政策出台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数量与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2)机制分析发现双积分政策通过增加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来提升其创新数量与质量。(3)异质性分析发现双积分政策的出台对于非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国有企业;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非东部地区。文章通过考察双积分政策的实施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拓展了关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理论,对于未来制定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蒋舒阳  庄亚明  
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融资对象以及契约设计会对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组态视角探索了融资契约配置与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单一出资主体难以构成高投入的必要条件,而内源融资是创新产出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低负债下的政府背书方案与股东驱动方案触发了创新高投入,补助响应方案、股东迎合方案与债权约束方案偏向提高创新数量,而内源驱动方案更利于创新质量的提升。进一步考察退补政策的影响,发现创新投入阶段形成了出资主体由外向内转变的趋势,且产出阶段在增强股权人创新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债权人包容与治理作用。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各融资渠道对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发挥多元融资方式的协同作用,根据宏观制度冲击动态安排融资契约配置;政府应发挥补贴对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作用,完善市场创新融资环境,建立健全创新的风险监测、评估与补救等综合治理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夏  孙友刚  周泽鑫  朱啸宇  
为解决如何在技术变革过程中重塑新型海外研发策略、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性问题,试图在跨国企业创新理论基础上引入知识流动分析方法及技术异质性维度,探讨跨国企业高效获取知识与实现持续创新的模式。以德国宝马公司从1980到2020年的创新国际化进程为例,基于知识流动视角,通过专利申请与专利引文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一般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数字技术3个领域分析其总公司、海外研发中心与东道国供应商之间的知识流动和创新国际化模式差异。结果发现:宝马在一般技术领域,德国总部持有核心技术知识,知识流动呈现“总部—海外研发机构—总部”循环;在新能源技术领域,采用创新联盟模式,知识流动限于联盟成员之间;在数字技术领域,集团内部的知识流动并不活跃,更多在海外技术高地通过企业风险投资(CVC)布局相关创新研发,呈现由东道国向其子公司的反向知识流动。对于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实践而言,一方面企业可借鉴宝马在新能源与数字技术领域多类型的创新国际化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相应的创新生态建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爽  郭燕青  
利用能量传递效率和报偿反馈效率刻画企业创新生态效率,构建新能源整车企业创新生态效率模型,选取中国A股新能源整车上市公司20122015年度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测度新能源整车企业的创新生态效率。研究发现:新能源整车企业的能量传递效率总体不高,企业间差异较大,研发投入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技术人力资源投入效果不显著;报偿反馈效率较高,有力地促进了汽车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最后,围绕提高新能源整车企业创新生态效率提出了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爽  郭燕青  
利用能量传递效率和报偿反馈效率刻画企业创新生态效率,构建新能源整车企业创新生态效率模型,选取中国A股新能源整车上市公司2012~2015年度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测度新能源整车企业的创新生态效率。研究发现:新能源整车企业的能量传递效率总体不高,企业间差异较大,研发投入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技术人力资源投入效果不显著;报偿反馈效率较高,有力地促进了汽车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最后,围绕提高新能源整车企业创新生态效率提出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