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43)
- 2023(4900)
- 2022(4080)
- 2021(3929)
- 2020(3234)
- 2019(7271)
- 2018(7232)
- 2017(14287)
- 2016(7575)
- 2015(8329)
- 2014(8061)
- 2013(8167)
- 2012(7445)
- 2011(6953)
- 2010(7120)
- 2009(6666)
- 2008(6427)
- 2007(5945)
- 2006(5442)
- 2005(4777)
- 学科
- 农(44129)
- 济(36384)
- 经济(36343)
- 业(30477)
- 农业(29278)
- 管理(16232)
- 业经(12759)
- 企(10354)
- 企业(10354)
- 方法(9895)
- 农业经济(9835)
- 地方(9189)
- 村(8933)
- 农村(8928)
- 数学(8843)
- 数学方法(8756)
- 中国(8346)
- 发(8023)
- 制(7824)
- 土地(6971)
- 发展(6916)
- 展(6912)
- 劳(6703)
- 劳动(6702)
- 策(6574)
- 收入(6308)
- 体(6306)
- 农业劳动(6299)
- 人口(6251)
- 贸(6179)
- 机构
- 学院(109645)
- 大学(103184)
- 济(49270)
- 经济(48449)
- 管理(45087)
- 农(41858)
- 理学(39950)
- 理学院(39645)
- 管理学(39067)
- 管理学院(38901)
- 研究(36597)
- 农业(31576)
- 中国(29367)
- 业大(24219)
- 科学(21656)
- 京(19954)
- 农业大学(19244)
- 所(18408)
- 中心(18008)
- 财(17911)
- 江(16781)
- 研究所(16589)
- 经济管理(15958)
- 业(15098)
- 财经(14215)
- 发(13465)
- 范(13433)
- 师范(13342)
- 省(13289)
- 经济学(13026)
- 基金
- 项目(75256)
- 科学(60473)
- 研究(57917)
- 基金(55407)
- 家(47602)
- 国家(47073)
- 科学基金(40958)
- 社会(38458)
- 社会科(35947)
- 社会科学(35940)
- 省(31253)
- 基金项目(30124)
- 农(26244)
- 编号(25281)
- 自然(25027)
- 教育(24901)
- 自然科(24465)
- 自然科学(24462)
- 划(24416)
- 自然科学基金(24049)
- 资助(20758)
- 成果(19433)
- 发(17767)
- 部(17256)
- 重点(16098)
- 制(15984)
- 创(15953)
- 业(15906)
- 课题(15811)
- 国家社会(15801)
共检索到164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同山 孔祥智
乡村精英的小集团行动和资源互补性造成的协作失灵,是当前农民合作社泛松散化的原因。普遍存在的精英依赖可能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精英解"。精英二元效用模型表明,合作社精英不仅追求经济收益(利己),还看重声望、成就感等社会收益(利他),其行为具有利他利己二元特征。精英的利他行为有助于推动合作社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不过,合作社经营状况的改善会使精英更看重经济收益进而谋求更高的分配比例,"精英侵占"开始出现。幸运的是,不断增加的社会收益可以进一步激发精英的利他选择,推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高水平合作。因此,政府应强化精英的利他行为,促进农民合作秩序演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丽 王宇雄 赵鹭
日常生活是美好生活产生的源泉,将美好生活转化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新秩序,这既是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又是新时代农民日常生活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向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和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等特点。农民日常生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紊乱,即农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使农民社会关系紧张、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使农民价值观念冲突、农民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使农民日常生活规范难以革新。以美好生活为指向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当以美好生活的关系理性重构农民社会关系、以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以美好生活的道德旨归重树农民生活规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英洪 李芳
新时期改革农地制度,应该尊重农民意愿、注重维护宪法秩序。建立农户所有、社区所有和国家所有的多元产权模式。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土地财产权 宪法秩序 宪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丽 王宇雄 赵鹭
日常生活是美好生活产生的源泉,将美好生活转化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新秩序,这既是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又是新时代农民日常生活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向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和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等特点。农民日常生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紊乱,即农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使农民社会关系紧张、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使农民价值观念冲突、农民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使农民日常生活规范难以革新。以美好生活为指向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当以美好生活的关系理性重构农民社会关系、以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以美好生活的道德旨归重树农民生活规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图展
从农民合作社的外部经济环境和自身条件角度分析其与关联组织纵向协作的影响因素,并基于381份合作社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合作社与上下游关联组织存在非正式、松散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订立正式的书面契约、开展紧密型纵向协作的比例仍然偏低。整体而言,关联环节的交易费用、农产品产业链结构、合作社负责人能力及合作社的其他个体特征是合作社与关联组织开展纵向协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具体到解释变量则因上下游关联环节、纵向协作形式的不同而存在统计显著性上的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图展
从农民合作社的外部经济环境和自身条件角度分析其与关联组织纵向协作的影响因素,并基于381份合作社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合作社与上下游关联组织存在非正式、松散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订立正式的书面契约、开展紧密型纵向协作的比例仍然偏低。整体而言,关联环节的交易费用、农产品产业链结构、合作社负责人能力及合作社的其他个体特征是合作社与关联组织开展纵向协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具体到解释变量则因上下游关联环节、纵向协作形式的不同而存在统计显著性上的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图展
从农民合作社的外部经济环境和自身条件角度分析其与关联组织纵向协作的影响因素,并基于381份合作社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合作社与上下游关联组织存在非正式、松散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订立正式的书面契约、开展紧密型纵向协作的比例仍然偏低。整体而言,关联环节的交易费用、农产品产业链结构、合作社负责人能力及合作社的其他个体特征是合作社与关联组织开展纵向协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具体到解释变量则因上下游关联环节、纵向协作形式的不同而存在统计显著性上的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关键词:
农民分化 小农经济 乡村振兴 城镇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建嵘
一、社会行动取向的意义对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理解有两种基本路径,即行动的逻辑和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的逻辑研究是社会行动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动力学的意义;社会行动的结构则主要关注其内在的构成,它是界定社会行动性质的重要依据。而任何一个社会行动的内在结构都可以分为行为方式、行动技术、行动取向和行动特性等几个方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红旭
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事关整个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一直以来受到官员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从传统社会国家对农村的渗透和乡村秩序的维护都依托于"绅治"和传统道德体系,遵循"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到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推行的保甲制度,再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的全面推行,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断裂的嬗变,乡村能人即村庄精英的角色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
乡村秩序 村庄精英 历史嬗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邹时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休闲逐渐走向商业化、市场化,政府力图通过竞争使休闲旅游的供给能力提升。但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后果是无序竞争、社会道德机制失衡和高额休闲费用。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旅游休闲领域的"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校正旅游休闲领域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单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政府对旅游休闲进行有效的规制。
关键词:
休闲旅游 市场失灵 社会道德 政府规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霍忠文
“一体化建设”的实效问题一直受到信息服务各界的关注。实施协同保障环境建设是切实推进“一体化建设”的一种策略选择。本文从管理角度提出了协同保障环境的概念模型以及信息秩序管理的雏型理念。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彭俏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