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4)
2023(1722)
2022(1536)
2021(1713)
2020(1379)
2019(3435)
2018(2998)
2017(4141)
2016(2484)
2015(2936)
2014(2863)
2013(2916)
2012(2916)
2011(2879)
2010(2793)
2009(2732)
2008(2786)
2007(2055)
2006(1854)
2005(1852)
作者
(7532)
(6369)
(6262)
(6250)
(3988)
(3171)
(2954)
(2599)
(2431)
(2229)
(2211)
(2197)
(2146)
(2118)
(2061)
(1974)
(1956)
(1939)
(1880)
(1846)
(1834)
(1591)
(1564)
(1540)
(1500)
(1448)
(1402)
(1399)
(1370)
(1299)
学科
(9749)
经济(9745)
(7329)
中国(4095)
管理(2941)
方法(2936)
教育(2781)
(2578)
经济学(2528)
数学(2387)
数学方法(2336)
理论(2311)
(1898)
企业(1898)
(1812)
(1786)
(1726)
(1648)
贸易(1646)
(1594)
(1546)
金融(1546)
研究(1427)
图书(1401)
(1342)
地方(1340)
书馆(1334)
图书馆(1334)
世界(1298)
及其(1265)
机构
大学(36430)
学院(32750)
研究(17470)
(12893)
经济(12651)
中国(12524)
科学(11461)
(9568)
研究所(8798)
管理(8696)
(8611)
(7819)
师范(7716)
中心(7449)
(7098)
理学(7032)
理学院(6779)
教育(6639)
师范大学(6630)
管理学(6488)
管理学院(6410)
(6218)
北京(5825)
(5814)
农业(5619)
(5115)
(5095)
研究院(5019)
科学院(4894)
业大(4807)
基金
项目(20852)
科学(15442)
研究(14660)
基金(14394)
(13375)
国家(13225)
科学基金(10041)
社会(8640)
社会科(7951)
社会科学(7951)
教育(7526)
(7492)
(7331)
基金项目(6917)
自然(6354)
成果(6186)
自然科(6178)
自然科学(6176)
资助(6077)
自然科学基金(6070)
编号(5732)
重点(5479)
(4723)
课题(4526)
(4475)
计划(4271)
科研(4188)
中国(4079)
大学(3994)
(3959)
期刊
(15794)
经济(15794)
研究(13399)
中国(10834)
学报(9104)
教育(8640)
科学(6986)
大学(6071)
(5935)
学学(5311)
(5097)
图书(4500)
农业(4050)
书馆(3513)
图书馆(3513)
管理(3333)
经济研究(2991)
国际(2711)
(2703)
(2643)
(2595)
金融(2595)
财经(2535)
技术(2406)
(2385)
(2277)
世界(2223)
经济学(2056)
业大(1999)
理论(1973)
共检索到63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晓东  
1802年3月,华玆华斯围绕"儿童"或"童年"主题,进行了井喷式写作。《颂诗:忆幼年而悟永生》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诗篇。该诗认为,与成人相比,儿童是"最好的哲学家";与儿童相比,成人是盲人,而儿童是"盲人中间的明眼人"。类似观点不一而足。于是,一种崭新而令人敬畏的儿童形象凸现于历史舞台,一种与传统相悖的儿童与成人的新关系建立起来。《颂诗》是时代精神在儿童观方面的杰出体现。《颂诗》自问世以来,其被接受度不断上升,以至进入20世纪后,评论家中不乏热情的讴歌者。遗憾的是,该诗的儿童哲学意蕴还未被充分发现、发掘。其实,《颂诗》堪称一部煌煌儿童哲学巨著。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清思  
本文关注的是儿童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着重探讨儿童哲学探究团体课室中的人我关系和互动模式及其隐含的德育意蕴。文中承继了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儿童哲学愿景,希望藉由哲学的启发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建构教育,以使儿童哲学有助于道德教育之推广。文中还探讨了笔者的儿童哲学临床教学行动研究,说明过程中所研发的教学策略,并分析了量化与质性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杰克逊教授的理念为启发,辅以儿童哲学发起人之一的美国学者安妮·夏普(Ann Sharp)的相关文献,透过理论结合实务的论述方式,试图勾勒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德育意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丽丽  
儿童哲学教室的关键,不在于硬件建筑特征的改变,不在于教学内容的理性传递,而是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关系如何促使"爱智慧"的内在意义发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灵性涉及人的内在本质,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后现代的有机教育,强调教学应是自由的、容他的、和谐的、整合的和惊奇的,这正是儿童哲学教室迫切需要的灵性向度。教师对灵性的理解是丰富教学现实的重要来源,它有助于创造性地寻找儿童哲学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尝试由"教什么"的表层问题,转向探索"为何教"和"如何教"的内在意义和核心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妍璐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毅红  
儿童哲学与阅读活动融合是指将儿童哲学的教育理念、方法渗透至阅读活动,其融合凸显出重要的素质教育价值,既关注到儿童天生好奇的哲学天性,丰富了阅读推广的实践样态,还有助于改变“以成人为中心”单向推广活动方式、革新馆员专业成长路径,更将激发儿童对阅读的热爱,对儿童健康成长、推动阅读推广活动向高质量发展等亦具有显著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书生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明形态,是伴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更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体现了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还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哲学和技术哲学意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振宇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席卷欧美亚各国的教育改革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重点推广的项目。我国自80年代末以来开始关注并研究儿童哲学,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学校及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也为整个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对儿童哲学的工具化与技术化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原理性的深度研究仍待加强,儿童哲学与东西方哲学传统、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前沿之间还联系得不够紧密,从而限制了它在教育学界的整体影响力以及对学校实践的指导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幸平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被称作为智慧之学。它是关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学问,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宇宙所作的理性的、系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理性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构成了哲学同世界之间的一个中介。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汉  
"人不可以无耻",耻感文化在中国传统中有宝贵的资源。"耻"、"羞"、"辱"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耻感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自我评价活动,而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进行又往往要以耻感作为评价标准。耻感的产生以对善的把握为前提,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善的。正是耻感中所体现的人的本体的自由或自我意识使人"成为人"。意志以善和耻感作为内在环节。耻感以恶为对象,恶是丑的,但耻感却是美的。慎独固然与要"成为人"的执着联系在一起,但更与对于"耻"的畏惧联系在一起。荣可以正面地引领社会风尚,但无耻则无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恶的耻感和厌恶,没有对恶和耻的惩罚,就既没有耻感,也没有荣感。一个无耻的社会最可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妍璐  
随着人类社会动荡与不安的加剧,儿童哲学教育应当从工具价值走向人类生存的自我关照。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认为理性的生存交往是我们应对"终极境况"的最终出路。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出发,审慎剖析儿童哲学教育的根源、内涵与任务将澄清儿童哲学的工具主义疑难。忽视儿童生存事实的哲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应引起注意,儿童哲学教育旨在捍卫儿童生存交往的权利,是一种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关照,最终将促进社会健全理性的构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振宇  
儿童哲学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全面回顾和总结这段历程对于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儿童哲学模式以及在国际上开展更有建设性的对话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儿童哲学的研究经历了从基本介绍和理论铺垫、初步尝试和短暂高潮、缓慢发展和稳步提升到快速增长和多元发展四个基本阶段,并且在原理、课程、儿童、学校及教师、国际比较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未来的儿童哲学研究须加强本土化的实践探索、实现向童年哲学的转向,并与儿童研究领域的多个方向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才能确保在国际舞台上发表中国的更强音。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东  
1970年代,美国哲学家李普曼首倡儿童哲学课(philosophy for children,p4c)并迅速发展为"运动"而风靡世界。汉语圈通常将philosophy for children译为"儿童哲学",而当一旦深度讨论p4c时,就会发现将其译为"儿童哲学"会导致不便,因与其密切相关的概念亦可称为"儿童哲学"。所以为了讨论方便,我将p4c译为"儿童哲学课"。李普曼之所以倡导儿童哲学课,是因为当年美国公众对越战的讨论水平相当低劣,以至于他认为,到大学再开哲学课太迟,只有尽早让儿童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建鲲  庞学光  
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普及面临着:西方的儿童哲学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缺乏相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我国缺乏追求理性和培养未成年人理性思维的传统;各级教育机构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缺少合作等问题。而康德对"知性"能力的阐述,当代心理学对"灵商"的挖掘,则为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树立相应的学校教育观念指明了方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东  
"何谓儿童"、"何谓哲学"以及"何谓教育",这些追问与寻求是儿童哲学课的哲学基础。儿童哲学课应当围绕"儿童的哲学"来展开,使"儿童的哲学"按其本性在儿童发展的内在时间(即儿童的自然时间而非机械钟的时间)里从容而充分地展开。儿童哲学课应当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面向儿童的全部生活,应当允许和鼓励儿童以其"一百种语言"来"做哲学"。如果儿童哲学课合理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那么,它就可以帮助儿童在思与诗的道路上充分展开其天性、天赋、天命,它便可望成为那些谋求儿童整全发展的其它课程的楷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