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81)
- 2023(5472)
- 2022(4680)
- 2021(4290)
- 2020(3756)
- 2019(8220)
- 2018(7873)
- 2017(14842)
- 2016(8552)
- 2015(9169)
- 2014(9024)
- 2013(8914)
- 2012(8154)
- 2011(7362)
- 2010(7343)
- 2009(6435)
- 2008(6378)
- 2007(5520)
- 2006(4567)
- 2005(4081)
- 学科
- 济(28814)
- 经济(28784)
- 业(21825)
- 管理(20210)
- 企(17530)
- 企业(17530)
- 方法(15694)
- 数学(13979)
- 数学方法(13777)
- 学(9396)
- 农(8092)
- 财(7303)
- 中国(6906)
- 业经(6159)
- 技术(6147)
- 农业(5550)
- 理论(5395)
- 制(5171)
- 务(4934)
- 财务(4911)
- 财务管理(4901)
- 贸(4892)
- 贸易(4891)
- 易(4769)
- 企业财务(4766)
- 地方(4590)
- 银(4523)
- 银行(4468)
- 行(4248)
- 融(4202)
- 机构
- 大学(120114)
- 学院(118991)
- 研究(44048)
- 济(42612)
- 经济(41704)
- 管理(41047)
- 理学(36525)
- 理学院(35972)
- 管理学(34975)
- 管理学院(34770)
- 科学(32518)
- 农(32209)
- 中国(29688)
- 业大(26526)
- 农业(25873)
- 京(25030)
- 所(24459)
- 研究所(23027)
- 中心(19268)
- 财(18884)
- 江(17690)
- 农业大学(17587)
- 院(15842)
- 省(15822)
- 财经(15665)
- 范(15319)
- 室(15297)
- 技术(15058)
- 师范(15027)
- 北京(14950)
- 基金
- 项目(90515)
- 科学(69672)
- 基金(65966)
- 家(61773)
- 国家(61330)
- 研究(56711)
- 科学基金(50634)
- 省(36978)
- 自然(36236)
- 自然科(35441)
- 自然科学(35421)
- 基金项目(35377)
- 社会(35273)
- 自然科学基金(34849)
- 社会科(33554)
- 社会科学(33544)
- 划(31277)
- 教育(27357)
- 资助(27007)
- 重点(21221)
- 计划(20204)
- 编号(20175)
- 创(19366)
- 部(19198)
- 科技(18584)
- 发(18565)
- 科研(18311)
- 创新(18180)
- 业(16669)
- 成果(16113)
共检索到164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秀兰 杨春琳 田莎 姜欣华 刘韩 刘应高
[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2 460 m采集的华山松新近凋落针叶进行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物鉴定分类。选取3株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根球壳孢菌以及1株分离自华山松的二郎山散斑壳为分解菌株,以华山松针叶为唯一底物,采用试管培养法进行发酵,探讨根球壳孢菌的腐生性能。[结果]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华山松凋落针叶中获得了23个属于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其中半知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晨 刘勇 陈晓 王巍伟
为探究真菌群落在凋落物分解进程中的影响,以在油松人工林中分离纯化而来的3株真菌Irpex lacteus(白囊耙齿菌)、collybIa subnuda(金钱菌属)和trametes hIrsuta(毛栓菌)为供试菌株,经组合形成不同真菌群落,以油松针叶、蒙古栎阔叶凋落物及两者混合形成3种类型分解基质,通过发酵纯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物有机质量损失及发酵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性变化,并验证了酶活性与底物降解的关系。结果表明:凋落物类型和真菌组合均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真菌多样性提高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凋落物混合产生了正面非加性效应,且这种效应主要由阔叶引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瑞霞 陈辉 唐明 徐辉 李守萍 陈桂梅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秦岭细粘束孢分泌纤维素酶的组分、条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秦岭细粘束孢可以分泌内切葡萄糖苷酶(CX)、外切葡萄糖苷酶(C1)和β-葡萄糖苷酶(BG),具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其中CX是秦岭细粘束孢分泌的主要纤维素酶组分,优化后CX酶的最大酶活为35.215U,分别是C1和BG最大酶活的13.662倍和8.780倍。正交试验表明:秦岭细粘束孢分泌CX,C1和BG的最适条件各不相同,产CX的最佳条件为29℃、6天、起始pH4.0、摇床转速150r.min-1。温度、转速、起始pH和时间4个因素对秦岭细粘束孢产3种酶的影响各不相同,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是转速和时间,而起始pH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翔 甘炳成 贾定洪 谢丽源 蒋元继 郭勇
本试验从肥沃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降解纤维素的真菌,编号为F18。并对菌株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以及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属于黑曲霉,该菌株对纤维素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并且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并且长势很旺盛。
关键词:
降解纤维素 F18 鉴定 黑曲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付传明 何金祥 黄宁珍 何成新 周浩 王新桂
通过调整培养液pH值、无机盐组分和碳源,对筛选的3株秸秆纤维素分解真菌F-1、F-2、F-3进行产酶条件优化研究,并通过紫外诱变处理,选育高纤维素酶活突变株。结果表明,在不同初始pH值液体发酵培养时,3株真菌在培养6 d时的滤纸纤维素酶活力(FPase)达到最高,最适的初始pH分别为8.0、9.0、9.0,培养10 d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ase)达到最高,最适的初始pH分别为8.0、7.0、7.0;培养一段时间后,各菌株发酵液的pH值均有一定的下降,其中以F-2下降幅度最大;对纤维素酶活力相对最高的F-1进行不同无机盐和碳源培养后发现,适合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碳源为谷壳粉,无机盐组分为B...
关键词:
真菌 纤维素酶 产酶条件 紫外诱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祥 刘晓博 任利利 石娟 骆有庆
【目的】研究混交林内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与受松树蜂危害的樟子松优势内生真菌的差异,从微观角度揭示不同树种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与松树蜂危害的关系。【方法】以松树蜂入侵后混交林中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红松、红皮云杉4种针叶树健康木(未受松树蜂危害)的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结果】从4种针叶树树干内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2属35种,其中:樟子松9属13种,红松7属13种,兴安落叶松8属17种,红皮云杉15属20种。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数量:兴安落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育财 朱万斌 崔宗均 王小芬 林长松 程序
为了加快小麦秸秆资源的资源转化,提高小麦秸秆的生物分解率,从小麦秸秆堆肥中筛选到一组高效的小麦秸秆分解菌复合系WDC2。研究表明,WDC2在PCS培养基中以小麦秸秆作为唯一碳源,60℃培养15 d,对小麦秸秆的分解率达到64.47%,其中纤维素分解44.7%,半纤维素分解13.61%,木质素减少3.85%,pH由初始的8.3迅速下降,60 h下降到6.6,而后逐渐回升接近初始值。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随小麦秸秆的分解而升高,在15 d达到0.372 U/mL。GC-MS分析WDC2分解小麦秸秆不同阶段的培养液,检测到乙醇、乙酸、乙二醇、丙酸、2-甲基丙酸、丁酸、3-甲基丁酸、2-甲基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晨 陈介南 王义强 詹鹏 张林
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法、刚果红染色法、滤纸崩解法和胞外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法,从湖北神农架保护区不同区域采集的森林腐质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真菌B-5。结合菌落形态观察、显微镜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镰刀菌属Fusarium,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相似度达99%。滤纸崩解实验显示该菌72 h对滤纸具有明显崩解能力,失重率达37.9%。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28℃,180 r/min,培养5 d,初始酶活为FPA酶活(FPase)2.09 IU/mL,CMC酶活(CMCase)5.20 IU/mL。通过产酶条件优化,确定稻草为唯...
关键词:
纤维素酶 真菌 筛选鉴定 产酶条件优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郝杰杰 宋福强 田兴军 黄丰 张鹏 张智俊
应用固体发酵方法,研究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Cephalosporium sp.,Tricherderma sp.,Pestalotiopsis sp.和Aspergillusfumigatus6种土壤半知菌降解马尾松凋落叶片过程中产生的漆酶(Laccase)、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滤纸糖酶(FPA)的动力学曲线,以及各种酶活性与底物降解的关系。结果表明:Pestalotiopsis sp.能够产生相对较高的漆酶活性和引起底物的总有机物质(TOM)质量损失最大;Alternaria sp.产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崔福星 杨立宾 隋心 黄庆阳 朱道光
【目的】为探究寒温带落叶松倒木分解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分解阶段的真菌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明确真菌在兴安落叶松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不同分解等级的落叶松倒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含水率、总碳、总氮、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应用IT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组成、相对丰度和生态功能群组;通过冗余分析探讨不同分解等级倒木上的真菌组成和多样性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发现:从Ⅰ级到Ⅴ级分解等级,倒木的含水率、总氮、木质素含量显著升高,碳氮比、总碳、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真菌测序共获得825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分属于9门31纲90目178科291属425种;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为各级倒木上真菌群落的优势菌门,并且真菌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性差异。Ace、Shannon和Simpsoneven等Alpha多样性指数在各分解等级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Beta多样性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5个分解等级倒木上的真菌被分为3组,子囊菌门与总碳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正相关,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与含水率、纤维素、木质素、总氮含量正相关,与总碳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负相关。倒木上的真菌主要被划分为植物病原菌、腐生菌、动植物病原菌、内生菌和外生菌等主要生态功能群组,共包含19个科,各分解等级倒木上的真菌生态功能群组各不相同。【结论】各分解等级倒木上的真菌组成、相对丰度、生态功能群组的不同与其腐烂程度有关;随着倒木分解的进行,腐烂的加剧,其分解基质发生了改变,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真菌群落的演替。综上所述,倒木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真菌组成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立友
以麸质饲料为培养基,培养黑曲霉F27(AspergillusnigerF27)和绿色木霉T1(TirichodermavirideT1)生产纤维素酶。两种真菌的CMC酶活力均低于在稻草粉营养盐培养基中的酶活力,麸质饲料的还原糖含量明显下降。表明饲用纤维素酶以外加酶法为佳。在猪和家禽消化系统环境条件下,黑曲霉F27的纤维素酶的作用适宜温度范围、热稳定性和对麸质饲料、肉鸡饲料及猪饲料的糖化率等方面,均优于绿色木霉T1。在作用适宜pH值范围和pH稳定性方面,此两种真菌的纤维素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关键词:
黑曲霉,绿色木霉,纤维素酶,饲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立荣 张双玺 祝传书 张兴
【目的】分离筛选木质纤维素材料的高效降解菌,为植物农药残渣的资源化利用及其他废弃有机物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纤维素刚果红平板培养基,对采自陕西秦岭山区的土样和腐烂枝干进行初筛,再以川楝残渣为惟一碳源进行摇瓶培养复筛,最后对获得的高纤维素酶活力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初筛获得了38株能够产生纤维素酶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对其中15株菌进行液体发酵并测定纤维素酶活性,得到4株纤维素酶活性较高菌株F4-1、F1-3、F10-2和F2-3。经形态观察和18S rDNA基因片段分析,将这4株菌分别归为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萨氏曲霉...
关键词:
纤维素酶 菌株筛选 形态学特征 分子鉴定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白雪 刘斌 张宁宁 谢联辉
为获得有强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嗜热真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从温泉中初筛获得23株透明水解圈较大的降解纤维素的嗜热真菌.经过液体发酵复筛得到12株降解能力较强的优良菌株.通过18S rDNA序列分析,对之中的7株嗜热真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7株嗜热真菌分别属于曲霉属、枝孢霉属和毛孢酵母属.
关键词:
纤维素酶 嗜热真菌 筛选 分子鉴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斐 孙朝晖 赵玉国 谢平林 李式军
从陈年堆积的畜粪堆中筛选出一个耐高温能高效分解纤维素等有机物的菌株。经鉴定 ,该菌株属于糖丝菌属易变糖丝菌种中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 ,至少可耐 80℃高温 ,在 4 0~ 5 0℃下能够有效地分解纤维素 ,在 2 0~ 30℃下分解纤维素能力较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谢宪 邓勋 宋丽文 梁军
【目的】探明落叶松针叶和梢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与落叶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为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OTU数量、鉴定类群、多样性指数及FUNGuild营养型预测等方法,分析无病斑和染病的针叶和松梢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营养型的差异。【结果】针叶样品中共计1 091个OTU,梢样品中共计1 083个OTU;针叶样本间差异显著(P<0.05),全无病斑的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染病最重的针叶,无病斑梢与感病梢内生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针叶和梢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无病斑的针叶内生真菌优势菌目和属为刺盾炱目Chaetothyriales和Arthrocatena,染病后针叶优势真菌为葡萄座腔菌目(Botryosphaeriales)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梢中优势真菌目和属为煤炱目(Capnodiales)和小叠孢属(Microcyclosporella);LefSe分析表明在针叶和梢中真菌群落中共54个显著性差异类群;PCoA分析进一步证实无病斑与染病针叶的内生真菌群落差异显著(anosim R=0.695,P<0.05);针叶真菌营养型以病理-腐生营养型真菌为主,染病后病理营养型真菌占优势,梢中真菌营养型以病理-腐生营养型真菌为主。【结论】相较于落叶松梢,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更显著,病原菌在针叶中富集,进而促进落叶松枯梢病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