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97)
- 2023(3811)
- 2022(3176)
- 2021(3044)
- 2020(2328)
- 2019(5455)
- 2018(5506)
- 2017(9825)
- 2016(5521)
- 2015(6440)
- 2014(6840)
- 2013(6331)
- 2012(5890)
- 2011(5391)
- 2010(5663)
- 2009(5245)
- 2008(5569)
- 2007(5110)
- 2006(4600)
- 2005(4374)
- 学科
- 济(21076)
- 经济(21045)
- 管理(16663)
- 业(13398)
- 企(12342)
- 企业(12342)
- 理论(8200)
- 方法(7458)
- 学(6614)
- 中国(6439)
- 财(5970)
- 业经(5619)
- 教育(5614)
- 农(5505)
- 数学(4824)
- 制(4821)
- 数学方法(4713)
- 教学(4416)
- 和(4273)
- 银(4212)
- 银行(4208)
- 行(4005)
- 务(3830)
- 财务(3820)
- 财务管理(3801)
- 融(3785)
- 金融(3783)
- 农业(3684)
- 企业财务(3557)
- 贸(3432)
- 机构
- 学院(81663)
- 大学(80648)
- 济(28909)
- 经济(28021)
- 管理(26874)
- 研究(25476)
- 理学(22122)
- 理学院(21833)
- 管理学(21356)
- 管理学院(21202)
- 中国(20256)
- 京(17749)
- 财(16293)
- 科学(15023)
- 江(13992)
- 范(12963)
- 师范(12866)
- 所(12787)
- 财经(12307)
- 中心(11887)
- 州(11632)
- 北京(11516)
- 研究所(11113)
- 经(10989)
- 师范大学(10142)
- 技术(10108)
- 农(10026)
- 业大(9378)
- 经济学(9362)
- 职业(9277)
- 基金
- 项目(45241)
- 研究(37077)
- 科学(34624)
- 基金(30318)
- 家(25588)
- 国家(25285)
- 社会(21635)
- 科学基金(21271)
- 社会科(20147)
- 社会科学(20144)
- 教育(18801)
- 省(18032)
- 编号(17245)
- 成果(15546)
- 基金项目(15272)
- 划(15105)
- 资助(12609)
- 课题(12539)
- 自然(12505)
- 自然科(12168)
- 自然科学(12166)
- 自然科学基金(11965)
- 年(10937)
- 重点(10552)
- 项目编号(10456)
- 性(10276)
- 部(9867)
- 发(9537)
- 大学(9373)
- 规划(9207)
共检索到132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姚锦云 邵培仁
建构华夏传播理论,需要厘清何为理论、如何建构理论的问题。前者是知识论问题,我们可以从韦伯、吉登斯、格尔茨和凯瑞的思想中获得启示;后者是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向凯瑞和黄光国学习。在他山之石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建构"传播的接受观"(a recept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理论。其首要问题是,传播不等于"传",而是"传-受之链","受"与"传"都是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相对于现代西方传播学"传"的传统,中国人更侧重于"受"的传播观念。一方面,"传播的接受观"是对中国古代传播现实的表征。例如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观""味""知"的传播观,庄子、慧能与王阳明等儒释道思想家也倾向于接受中的主体性,可以称之为"接受主体性"(receiving subjectivity)。另一方面,"传播的接受观"能为新的传播现实提供表征,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例如很多传播事件会出现始料未及的后果,或许原因多出在"受"的方面,而非仅仅是"传"的方面。"传播的接受观"不仅意味着视角的转换,更意味着立场的转移,使得华夏传播研究转向作为个体的、具体的、能动的受者,而非作为群体的、抽象的、被动的受众。这样的视角有助于呈现一个鲜活的中国古代世界,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当下传播问题的理解。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杜恺健
邵培仁教授深耕华夏传播研究领域多年,若从1991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算起,2020年恰是他进入这一领域的第30个年头。~①眼前这本由邵培仁教授和姚锦云博士所著的《华夏传播理论》,可以说是凝聚30年学术积淀与传承的用心之作,也是对过往研究的一次总结。
关键词:
理论建构 《华夏传播理论》 知识论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黄宗忠
文献信息传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仅就文献信息传播的含义、结构、传播的基本过程、特点、功能、规律、原则及主要方式问题谈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一、文献信息传播的含义传播是指信息的相互交换、传递、由点到面的分布、扩散、分享,是信息的发送、流传和接收,是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马福华
沈从文是作品在海外翻译较多且得到广泛接受的中国现代作家。海外翻译与传播使沈从文的作品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其文学价值也得以拓展和延伸。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沈从文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传播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翻译传播特点。研究沈从文作品的海外翻译传播对于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沈从文 海外翻译传播 接受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岳泉
广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广告主通过付费所获得的一种自我宣传手段,它借助一定的媒体,向目标公众或目标市场传播信息、思想、观念和自我形象等[1]。根据广告的最终目的,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公共服务性广告。广告信息传播主要由广告主、广告信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新宇
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与传播,世界文明的延展无不显现出文化的印迹以及传播的表征。人类的存在,就其本质上的合作性、交互性、延续性而言,内在地具有文化与传播属性。作为社会整体之一的个体成员,要在文化与传播的相互作用之中被接纳、认可,展现其存在的本质方式与意义价值,就离不开文化与传播。
关键词:
文化与传播 人的存在 文化延展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佳讯
运用传播学原理对广告信息传播规律作了解释,指出了广告信息传播的性质与特点,详细研究了广告信息传播的方式。最后估测了广告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传播学,广告信息,信息传递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戴丽娜
"数字化"引发了传统市场的变革、引发了营销传播实践与理论的又一场大革命!这场革命的起因是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传媒形态和传播规律,改变了受众接触和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也改变了营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倪延年
知识传播 ,也就是知识的扩展 ,或者称之为知识的分配、知识的流通。它具有实现人类知识成果社会经济价值桥梁的功能 ,提高社会成员知识拥有水平的功能 ,为知识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功能 ,等等。参考文献 4。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知识传播 知识成果 知识价值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世忠
关注旅游、表演、萌宠等自传播产品特质,给产品注入自传播基因,激发受众主动分享传播,降低获客成本。熊猫不走、茶颜悦色等网红产品近年来走红,得益于其超强的自传播能力。自传播指依靠事件、产品或推广活动中种种吸引人的因素,引起个人或者机构的自发、多级传播。自传播强调的是自发分享传播,而不是企业用金钱激励用户。
关键词:
自传播 主动分享 品牌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镠 贾莺 徐玮
文章建立了不同于传统广告测评方法的广告效果测评方法,并以某房产广告为实证研究对象,论述了进行广告效果测量的变量和分析内容,并结合广告效果测量的实证结果提出了当前广告投放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广告传播 效果测评 房地产广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臻真 褚建勋
情境危机传播理论是危机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目前国外学界关注的热点。这一理论根据归因论建构其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模型中的关键命题进行检验,对于不同的危机情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反应策略选择建议。其理论构建、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都极富启发性,对危机传播的研究传统形成了突破。本文对这一理论的建构,实证检验及成果进行介绍,并对其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进行评价。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熊澄宇 李建
本文通过阐述学习化社区的特征,讨论如何利用ICT建构学习化社区,以及建构学习化社区采取的策略、方法和手段,探讨了学习化社区的建构效果评估体系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ICT 建构 学习化社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明全 邓丽
芬兰教育产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各种营销宣传策略成功地向世界传达了芬兰教育的优势,使其成为“教育奇迹”的代名词。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广告、销售推广、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予以整合,推进综合化的营销传播,这是分析芬兰教育品牌建构和国际传播的基本理论视角。基于该理论,提炼出品牌识别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核心价值、客观属性、利益特征、个性特征,由此搭建基本分析框架。芬兰教育品牌的形象建构策略体现为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上形成合力,向世界“传达同一种声音”。其国际传播则采取“渠道整合策略”,即协调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使世界“听见同一种声音”。芬兰的教育品牌建构和国际传播值得反思,如何合理客观地使用宣传营销策略值得探讨。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晟添
人类科技发展促进文明变迁,不同的文明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占主导优势的媒介,在不同的媒介形态下,知识被承载与传播,人们对知识的感受与看法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从媒介技术发展的文明史视角,梳理知识观的变迁,对当下电子文明时期知识观的重塑与传播研究尤为重要。短视频作为当下最为活跃、显著的新兴传播媒介,在对知识的科普传播上,形成了自身的传播现象与视听微叙事规律。知识短视频存在叙事框架的“递进模式”:视角框架、话语框架、结构框架、语法框架,且在叙事传播中重塑着知识观。新知识观在短视频媒介的传播下被重塑,并在知识范围的流动、知识的编码与接收、知识的口头传统、知识的媒介习得环境、知识的媒介文化等方面形成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