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69)
- 2023(4063)
- 2022(3403)
- 2021(2878)
- 2020(2411)
- 2019(5279)
- 2018(5127)
- 2017(9633)
- 2016(5021)
- 2015(5759)
- 2014(5842)
- 2013(5944)
- 2012(5982)
- 2011(5786)
- 2010(5988)
- 2009(5743)
- 2008(5367)
- 2007(4935)
- 2006(4717)
- 2005(4513)
- 学科
- 济(48831)
- 经济(48810)
- 地方(14840)
- 管理(13037)
- 地方经济(11593)
- 方法(11341)
- 数学(10065)
- 数学方法(10031)
- 业(9391)
- 中国(8962)
- 学(8015)
- 业经(7616)
- 企(6826)
- 企业(6826)
- 农(6381)
- 经济学(6192)
- 环境(5590)
- 制(5186)
- 融(5102)
- 金融(5101)
- 发(4981)
- 产业(4885)
- 和(4754)
- 体(4635)
- 农业(4559)
- 资源(4473)
- 财(4393)
- 银(4285)
- 银行(4281)
- 贸(4241)
- 机构
- 学院(85358)
- 大学(84850)
- 济(48287)
- 经济(47449)
- 研究(36263)
- 管理(28910)
- 中国(26735)
- 理学(24059)
- 理学院(23732)
- 管理学(23427)
- 管理学院(23257)
- 科学(19734)
- 所(19203)
- 财(19033)
- 京(17735)
- 研究所(17260)
- 经济学(16369)
- 中心(15189)
- 财经(15026)
- 经济学院(14328)
- 经(13502)
- 江(13306)
- 农(12678)
- 院(12487)
- 科学院(11813)
- 北京(11772)
- 范(11042)
- 师范(10964)
- 财经大学(10823)
- 州(10303)
- 基金
- 项目(50092)
- 科学(39150)
- 研究(37330)
- 基金(35926)
- 家(31131)
- 国家(30857)
- 社会(25705)
- 科学基金(25696)
- 社会科(24373)
- 社会科学(24367)
- 省(19187)
- 基金项目(18242)
- 教育(16124)
- 划(15758)
- 资助(14979)
- 自然(14475)
- 自然科(14101)
- 自然科学(14098)
- 编号(13971)
- 自然科学基金(13859)
- 发(13018)
- 济(12008)
- 经济(11899)
- 成果(11738)
- 重点(11602)
- 部(11182)
- 国家社会(11104)
- 发展(11102)
- 展(10947)
- 课题(10577)
共检索到143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陆忠伟
“华南经济圈”的狭义概念是指中国广东与香港在金融、贸易、资本领域的有机结台。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约为经济大国日本的一半);人口6600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亿美元(为泰国的1.3倍);人均GNP为1528美元,约为印尼(572美元)的3倍、并远远高下东盟平均水平918美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友敬
80年代以来,在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华南经济圈(这里特指广东、福建、海南,以下同)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用市场机制配置各类资源,调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主体,塑造市场经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卢韦
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中,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也加快了步伐。现在没有卷入这一潮流的发展中国家已属少数。 华南经济圈是发展中国家(地区)诸多经济圈、经济合作组织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它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然而经济交往发展相当迅猛,相互间的经济依存关系正在不断加深,甚至不亚于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其他次区域合作关系。我们应对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研究,掌握其发展轨迹,从而展望其前景,选择相应的对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金泓汎
日本的“华南经济圈”研究热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所金泓汎近来.“华南经济圈”和“大中华经济圈”、“华人经济圈”问题,在日本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尤其是1992年不少研究机构和许多学者纷纷研究这个问题,掀起了一股热潮.作为一个外国,如此热衷于研究其周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健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同构现状:1.专业化产品结构相似。在统计年鉴中列出的3种主要电子及通讯产品领域,北京和辽宁以微型电子计算机为专业化产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迟维韵
一、华南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华南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一,华南三省耕地面积虽只有410.8万公顷,仅占全国耕地面积(9543万公顷)的4.3%,但养育着全国近9%的人口;其二,广东省的粮食、稻米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相邻六省之一的湖南省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金泓
"华南经济圈"与"图们江开发区"的比较研究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金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并进的过程中,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由单一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不同,亚太地区由以"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理事会"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德鸿
北部湾与珠三角及粤西具有空间整体性、文化同源性、经济与资源互补性等基础条件,因此,共同组成更大的"华南海湾经济圈"势在必行。这个构想既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区域规划,又适应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为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要以粤西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两大经济区的对接与融合。
关键词:
华南 北部湾 珠三角 经济圈 构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圈——内地,多层次的探索和实践。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区与内地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加强联合和协作,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力支援内地,从而对推动和加快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全国经济的振兴和腾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渤海经济圈”的优势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由北到南合抱着渤海湾,扼守着京津的大门。环沿渤海湾约5,000公里的海岸线上,依次排列着一长串城市。这些城市历来相互间就有较广泛的经济联系,现在改革与开放更把这些城市联结一起。“渤海经济圈”早已客观存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冯玫
目前,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环渤海地区建立起中、日、韩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努力调整和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对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三国的贸易、投资现状来看,它们与环渤海地区进行经济协作和交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圈成立的条件已趋于成熟,但要完成这项宏伟工程更要不懈地努力。
关键词:
出口 环渤海经济圈 经济区域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吕有晨 刘昌黎
自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出现区域化、集团化趋势以来,世界各地区的经济联合在90年代迅速发展,并呈现不同的态势。其中,北美和西欧的经济联合尤为引人注目,亚太地区的非制度性经济联合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种局面的出现,使世界贸易形成了一些新的重要特点:区域经济困的贸易优先发展;区域经济困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提高;太平洋经济圈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提高,而大西洋经济圈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下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世俭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区域化、集团化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其主要表现为:(1)区域化合作的规模迅速扩大。例如在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正在积极与墨西哥谈判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再如,1991年10月22日,欧洲两大经济集团——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卢森堡达成协议,决定于1993年1月1日建立欧洲经济区。届时,一个北起北冰洋南至地中海,地跨19国,人口达3.8亿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欧洲经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古惠冬
一、东盟经济圈合作的简要历程及主要成果 1.东盟的成长历程。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同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伟全
尽管长三角区域经济取得巨大成绩,但各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依旧时常发生,并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文章阐述了长三角经济圈内地方利益冲突的现状,总结了地方利益冲突造成的结果,分析当前长三角地方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状况及其效果,并提出了协调地方利益冲突、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合作 地方利益 利益冲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晨 罗强胜 黄俊 睢大亮 肖子涵
基于国家“双循环”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科技创新与合作将成为成渝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以成渝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网站上的科技创新相关文本作为数据,基于社会网络与LDA主题模型对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还较为薄弱;政、产、学、研等主体间的科技创新合作还不够紧密,更多是集中于政、学、研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产业的合作参与还较为缺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