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8)
2023(9143)
2022(8226)
2021(7883)
2020(6637)
2019(15424)
2018(15422)
2017(29622)
2016(16329)
2015(18331)
2014(18292)
2013(18150)
2012(16594)
2011(14809)
2010(14535)
2009(13224)
2008(12607)
2007(10681)
2006(9118)
2005(7762)
作者
(48071)
(39789)
(39517)
(37630)
(25276)
(19186)
(17917)
(15868)
(15289)
(14106)
(13720)
(13301)
(12567)
(12472)
(12316)
(12177)
(12123)
(11947)
(11386)
(11210)
(10068)
(9661)
(9517)
(9061)
(8862)
(8841)
(8810)
(8669)
(8068)
(7969)
学科
(61206)
经济(61142)
管理(44163)
(41634)
(35294)
企业(35294)
方法(30123)
数学(25875)
数学方法(25570)
(18539)
(15318)
中国(14639)
(14108)
业经(13233)
地方(12155)
理论(11576)
(10690)
农业(10314)
(10146)
贸易(10141)
技术(9926)
(9818)
环境(9790)
教育(9505)
(9368)
财务(9311)
财务管理(9297)
(9151)
企业财务(8813)
(8513)
机构
大学(230179)
学院(226762)
管理(91925)
(82726)
经济(80776)
理学(80530)
理学院(79623)
管理学(78136)
管理学院(77744)
研究(75420)
中国(52525)
科学(51306)
(49454)
(39438)
业大(38804)
(38470)
(35860)
研究所(35749)
中心(33287)
(31300)
农业(31181)
北京(31129)
(30495)
师范(30159)
财经(29826)
(27756)
(27166)
(25968)
技术(25170)
师范大学(24526)
基金
项目(164533)
科学(127169)
基金(117885)
研究(117227)
(104104)
国家(103256)
科学基金(87511)
社会(70503)
社会科(66578)
社会科学(66559)
(65002)
基金项目(63714)
自然(59486)
自然科(58019)
自然科学(58004)
自然科学基金(56952)
(54903)
教育(53486)
资助(48568)
编号(48067)
成果(38790)
重点(36606)
(35055)
(34284)
(34081)
课题(32873)
科研(32081)
创新(31727)
计划(31049)
大学(30428)
期刊
(86528)
经济(86528)
研究(63383)
学报(42333)
中国(37490)
科学(37182)
(35315)
管理(32005)
大学(30866)
学学(29043)
教育(25960)
(25454)
农业(25065)
技术(18738)
图书(14488)
(14235)
金融(14235)
业经(14211)
财经(13632)
经济研究(13263)
科技(12659)
(12639)
林业(12401)
理论(12047)
业大(11464)
(11389)
实践(11374)
(11374)
问题(11191)
(11018)
共检索到313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桂霞  沈熙环  
本文研究了华北落叶松雌雄球花在树冠上的分布和树冠周围花粉密度变化规律、传粉机制、胚珠接收花粉量及结实状况等。雌球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 2~ 4龄枝上 ,雄球花分布范围较广 ,且常与雌球花混生 ;树冠周围花粉密度与雄球花的分布密切相关 ,中部最大 ,依次向上下两端减少。依据雌球花形态特征的变化 ,可将传粉期分为 5个阶段 ,整个期间无传粉滴出现 ,由球被顶端大裂片的珠被毛接收花粉。最佳传粉期约为 2天。胚珠平均接收 4粒花粉 ,虽然胚珠接收的花粉数与饱满种子的产量有一定关系 ,但并不是造成空粒的主要原因。此外 ,讨论了不同授粉方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及确定最佳可授期对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文珊  张彦杰  陈友铃  严菊媛  郑翠芳  
在福州地区选取85株细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细叶榕榕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细叶榕雌花有长花柱、短花柱之分,柱头较长且弯曲,每个柱头独立,没有形成有利于小蜂传粉和产卵的联合柱头平台,雄花迟熟。细叶榕常年挂果,每年的4—8月为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4次。细叶榕榕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在较为干冷的10月至翌年3月,细叶榕榕果发育较慢,一个发育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在较为湿热的4—9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一个发育周期仅需1~2个月。榕果的发育呈现株间、株内异步,花序发育周期交叠的现象频繁发生。细叶榕雌花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文珊  陈友铃  叶海燕  刘亮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3次。大叶榕花序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因季节而异:冬季和春季(12月—翌年5月)发育较慢,最长的持续近130天;夏秋季(6—11月)发育较快,间花期明显缩短,从雌前期到花后期仅需约80天。大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花序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大幅提高了小蜂的传粉效率,也保证了花序果的高结实率。大叶榕花序果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淑芷  黄孝运  张真  王鸿斌  张培毅  
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erichsonii(Hartig)在北京地区1a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及周围的枯枝落叶层及松软的土壤中结茧,以预蛹越冬。幼虫群集危害落叶松。卵和幼虫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10.4586和383.5258日度。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6~20℃。林缘及东南方向比林内及西北方向产卵多,分别为0.73、0.3块/枝。茧期各种天敌的总寄生率为83.23%。以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寄生线虫及敌灭灵进行防治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线虫防治室内效果达80%~100%,敌灭灵野外效果达98%~100%,而白僵菌效果为28%~52%,苏云金杆菌的2个亚种效果均不理想,分别为2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惠成  王建中  郭飞  
落叶松叶蜂是危害华北落叶松的重要害虫,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预蛹在茧内越冬。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时,用烟雾剂0.75kg/mu防治2—3龄幼虫,效果达70.1—83.2%;25%灭幼脲Ⅲ号20—30g/mu低容量喷雾防治2—3龄幼虫,效果81.1—95.5%;人工搂树盘暴露越冬预蛹,效果95.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文生  方三阳  刘宽余  
1988年和1989年,我们分别对大、小兴安岭危害落叶松的球果花蝇(Strob-ilomyia spp.)种群进行了定点观察研究。在大兴安岭,种群由S.laricicola(Ka-rl)、S.baicalensis(Elberg)、S.infrequens(Ackland)和S.melaniola(Fan)组成,其中S.melaniola为优势种。在小兴安岭,种群由S.luteoforceps(Fan & Fang)S.batcalensis(Elberg)、S.infrequens(Ackland)和S.melaniola(Fan)组成,其中S.infrequens为优势种。利用黄色胶纸诱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刚  马钦彦  
依据生物置标准木104株(27株根量)、解析木403株以及398块标准地的实测材料,对华北北部3个地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分析比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姜鹏  董树国  隋玉龙  王骄洋  王桂真  
本文以北沟林场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来拟合生物量模型,通过60株解析木的测量数据建立各器官的模型系统。模型系统共包括4部分,分别是:总量生物量模型、树干生物量模型、树枝生物量模型和树叶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华北落叶松各器官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达到98%以上。筛选出总量及各部分生物量模型分别是:总生物量W总=-0.300+0.025D2H,树干生物量W干=-0.536+0.017D2H,树枝生物量W枝=0.054+0.006D2H,树叶生物量W叶=0.182+0.002D2H。各器官生物量残差的散点呈均匀分布,残差分布直方图分布近似正态,证明数学模型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江华  方三阳  
1993—1994年,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市种子园与母树林内对黑胸球果花蝇Strobilomyiamelaniola(Fan)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视觉诱捕的结果显示,黑胸球果花蝇于5月初羽化,整个羽化期可持续到6月中旬,羽化盛期是在5月中旬,新羽化的成虫在补充营养二周后,2龄幼虫于5月下旬孵化(1龄幼虫在卵内完成发育),3龄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落地化蛹。对该种花蝇的发育与球果发育的同步性,以及与降雨、气温、土表温度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该种花蝇的羽化和产卵与球果含水量密切相关。在6月初,当球果适宜于幼虫取食时,卵大量孵化。同时,对该种花蝇的危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钱莹莹   邓勋   王铮   宋小双   梁军  
[目的]为获得落叶松枯梢病的生防菌。[方法]通过对峙实验和发酵液复筛,筛选获得对落叶松枯梢病菌(Neofusicoccum laricinum)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菌株,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筛选得到1株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土壤真菌T2,结合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其平板对峙抑菌率达到74.16%,发酵液的抑菌率达到91.29%。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松球壳孢菌、金黄壳囊孢菌、杨灰星叶点霉和立枯丝核菌表现出强抑制作用,抑菌率均为92.00%,对拟枝孢镰刀菌和杨生褐盘二孢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分别为79.67%和62.67%。T2能利用多种碳氮源、有广泛的酸碱度适应能力及较高的致死温度。[结论]通过筛选得到的钩状木霉T2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显著,抑菌谱广,环境适应力强。本研究可为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提供理论研究和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云建  王效科  张小全  朱建华  张治军  侯振宏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大于塞罕坝林区(P0.05)且都小于五台山中山区(P0.05);根茎比随林龄和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P<0.01),但与林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云建  张小全  王效科  朱建华  张治军  孙贵生  高峰  
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我国不同尺度森林生物量碳的估算和模型模拟等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标准木法研究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分布区(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五台山山间盆地、塞罕坝林区)的单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林分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分布区林分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林龄较小时各区林分生物量的差别很小,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各区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在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林分生物量在林龄25年左右时基本达到稳定,而五台山山间盆地则在林龄35年左右时才基本达到稳定,并且这两个分布区的最大林分生物量都小于...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韩登媛  李旦  赵健  李慧  张金凤  
以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用完全随机、正交设计等试验方法加之组培技术来研究影响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几种主要因子。结果表明: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过程中的最佳灭菌方式为2%Na-ClO灭菌30 min,剥皮、去胚乳处理。其中污染率和NaClO的灭菌时间呈负相关:NaClO灭菌时间越长,污染率越低。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琼脂浓度为4 g·L-1,且过高和过低的琼脂浓度不仅降低了其诱导率,提高了愈伤组织的褐化水平,也影响了外植体的发育形态。外源激素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2,4-D是主要影响因子,对诱导率的影响显著,其次是KT,最后是6-BA。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宪宇  谢守鑫  
根据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和解析木资料,采用生长量修正-分析方法推导和建立了与距离无关的单木生长模型.在建立林木胸径潜在生长函数(疏开木直径生长函数及疏开木冠幅-胸径关系)的前提下,以CCF为基础构造了一个新的林分密度指标:林冠重叠度(COD);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了相对直径(Rd)作为林木竞争指标.使用单木模型编制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模拟,预测程序-LRGP.BA8.该程序可以模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自然状态和问伐情况下的生长过程,因而可以用于选择、设计最优间伐方案和造林密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苏  
“华北和日本落叶松种和种源研究”是“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主持,陕西、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等17个单位参加。从1979年开始,共营造各类试验林200多hm~2。经过13a的多点试验和对早期引种落叶松的调查研究,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①在我国第一次全面揭示了日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