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07)
2023(3716)
2022(3221)
2021(3080)
2020(2589)
2019(5867)
2018(6010)
2017(9836)
2016(6101)
2015(7032)
2014(7344)
2013(7128)
2012(6661)
2011(5997)
2010(6108)
2009(5592)
2008(5675)
2007(5489)
2006(4764)
2005(4313)
作者
(21779)
(17971)
(17800)
(17124)
(11359)
(8971)
(8256)
(7168)
(6951)
(6823)
(6326)
(6282)
(6177)
(6001)
(5872)
(5791)
(5580)
(5500)
(5327)
(5305)
(4688)
(4657)
(4539)
(4303)
(4144)
(4049)
(4028)
(3929)
(3923)
(3780)
学科
(17416)
经济(17396)
管理(14321)
(12122)
(10222)
企业(10222)
(8879)
方法(8441)
数学(6817)
数学方法(6532)
(5315)
理论(5188)
(5051)
中国(4655)
教学(4186)
业经(3915)
教育(3896)
(3895)
(3855)
财务(3832)
财务管理(3808)
(3563)
企业财务(3553)
(3423)
森林(3423)
(3391)
农业(3370)
地方(3073)
生态(3029)
(2993)
机构
学院(87310)
大学(85963)
研究(33526)
科学(26725)
管理(25815)
中国(25357)
(24033)
经济(23107)
(22734)
(21152)
理学(20992)
理学院(20663)
(20074)
业大(19689)
管理学(19625)
管理学院(19490)
研究所(18375)
农业(17721)
(16108)
(15438)
中心(15326)
技术(14258)
北京(14065)
(13727)
(12786)
(12713)
(12264)
(11725)
师范(11501)
农业大学(11441)
基金
项目(57553)
科学(40704)
基金(37053)
研究(36826)
(36330)
国家(36070)
科学基金(27444)
(24192)
自然(20901)
(20831)
自然科(20300)
自然科学(20294)
自然科学基金(19873)
基金项目(18466)
教育(17604)
社会(17484)
资助(17438)
社会科(16310)
社会科学(16303)
编号(15246)
重点(14105)
科技(13940)
计划(13678)
成果(12957)
课题(12400)
科研(12101)
(11909)
(10825)
专项(10706)
(10543)
期刊
(30528)
经济(30528)
学报(24234)
研究(23641)
中国(20796)
(19741)
科学(18613)
大学(17240)
学学(16394)
教育(13701)
农业(12938)
(11276)
林业(11019)
管理(9848)
技术(8952)
业大(7541)
(7012)
(6396)
统计(6284)
(6241)
金融(6241)
业经(6154)
图书(5899)
科技(5811)
农业大学(5107)
(4980)
决策(4752)
财会(4625)
职业(4364)
自然(4338)
共检索到139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刚  马钦彦  
本文对VAR模型(lnY=lna+blnX+cX)在估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残差分析表明,该相对生长关系模型一般优于C R模型(lnY=lna+blnX).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云建  王效科  张小全  朱建华  张治军  侯振宏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大于塞罕坝林区(P0.05)且都小于五台山中山区(P0.05);根茎比随林龄和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P<0.01),但与林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刚  马钦彦  
依据生物置标准木104株(27株根量)、解析木403株以及398块标准地的实测材料,对华北北部3个地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分析比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云建  张小全  王效科  朱建华  张治军  孙贵生  高峰  
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我国不同尺度森林生物量碳的估算和模型模拟等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标准木法研究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分布区(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五台山山间盆地、塞罕坝林区)的单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林分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分布区林分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林龄较小时各区林分生物量的差别很小,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各区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在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林分生物量在林龄25年左右时基本达到稳定,而五台山山间盆地则在林龄35年左右时才基本达到稳定,并且这两个分布区的最大林分生物量都小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向玉国  郑小贤  刘波云  高祥  徐光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密度落叶松生物量估计模型,然后编制了不同地位指数级的落叶松生物量林分密度控制图,并检验分析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结果能满足经营需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潇  徐奇刚  雷相东  
[目的 ]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分析不同因子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为区域尺度生物量的估算提供模型和依据。[方法 ]以东北和华北地区7个省份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第8次一类清查固定样地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和稳健回归方法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筛选气候变量,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包括地上生物量A_(GB)和总生物量T_(GB))。使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评价模型。将各因子的解释率分解为独立解释和共变部分,量化不同因子的解释率。[结果 ](1)最优基础模型形式为变量直接引入,最优A_(GB)和T_(GB)模型R~2分别为0.967、0.953,地上部分的大于总量。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稳健回归结果类似,稳健回归稍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基于稳健回归的最优A_(GB)模型的RMSE、rRMSE要比对应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别低0.046 t·hm~(-2)、0.085%,对于T_(GB)则分别低0.059 t·hm~(-2)、0.081%。(2)A_(GB)和T_(GB)与湿热指数(AHM)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350和-0.363,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进一步提升了的模型预测效果,A_(GB)的R~2提高了0.41%,而RMSE和r RMSE降低了6.85%;T_(GB)的R~2提高了0.63%,误差统计量降低了6.79%。(3)A_(GB)和T_(GB)的林分因子独立解释分别为87.37%、82.32%,气候因子独立解释分别为0.40%、0.60%,共变部分分别为9.33%、9.98%,林分因子的解释率远大于气候因子,共变部分较大。[结论 ]当林分生物量模型的建模数据质量较高时,稳健回归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模型差异不大,但气候因子对林分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需要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估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沈亚洲  孙晓梅  张江涛  杜彦昌  马建伟  
对甘肃小陇山林区不同年龄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各器官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并运用回归分析和模型选优的方法建立了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估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单株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3.617、29.846、123.954、177.482 kg,各林龄段干、根、枝、皮、叶各器官生物量比值分别为32∶17∶23∶11∶17(幼龄林);50∶20∶15∶10∶5(中龄林);62∶15∶10∶9∶4(近熟林);58∶23∶9∶8∶2(成熟林);树高、胸径与各组分生物量之间、各组分生物量与根和叶生物量之间以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显著;最终确立的单株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潇  徐奇刚  雷相东  
[目的 ]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分析不同因子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为区域尺度生物量的估算提供模型和依据。[方法 ]以东北和华北地区7个省份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第8次一类清查固定样地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和稳健回归方法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筛选气候变量,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包括地上生物量A_(GB)和总生物量T_(GB))。使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评价模型。将各因子的解释率分解为独立解释和共变部分,量化不同因子的解释率。[结果 ](1)最优基础模型形式为变量直接引入,最优A_(GB)和T_(GB)模型R~2分别为0.967、0.953,地上部分的大于总量。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稳健回归结果类似,稳健回归稍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基于稳健回归的最优A_(GB)模型的RMSE、rRMSE要比对应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别低0.046 t·hm~(-2)、0.085%,对于T_(GB)则分别低0.059 t·hm~(-2)、0.081%。(2)A_(GB)和T_(GB)与湿热指数(AHM)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350和-0.363,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进一步提升了的模型预测效果,A_(GB)的R~2提高了0.41%,而RMSE和r RMSE降低了6.85%;T_(GB)的R~2提高了0.63%,误差统计量降低了6.79%。(3)A_(GB)和T_(GB)的林分因子独立解释分别为87.37%、82.32%,气候因子独立解释分别为0.40%、0.60%,共变部分分别为9.33%、9.98%,林分因子的解释率远大于气候因子,共变部分较大。[结论 ]当林分生物量模型的建模数据质量较高时,稳健回归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模型差异不大,但气候因子对林分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需要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估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其保  摆万奇  
本文应用动态规划法探讨了兴安落叶松人工幼中龄林的最优密度.文中以解析木资料为基础数据,以林分生长全过程中的采伐收入最高为目标,提出了各地位指数、各年龄阶段的林分最优密度和定量间伐的部分指标,并对应用同一资料按不同间隔阶段进行分析对比的方法做了探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新生  邓莉兰  王彦辉  熊伟  李振华  刘千  王艳兵  孙浩  
【目的】在降水有限、水分再分配明显的半干旱区山地坡面上,森林生物量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坡向、坡位差异。便捷、精确地测算整个坡面的森林生物量目前还很困难。本研究旨在定量描述森林生物量的坡面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尺度效应,为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选择生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半阴坡和阴坡2个坡面,按坡位从上到下各设置了6块20 m×20 m的样地,调查各样地的立地条件及林分特征后,采用烘干法及六盘山区建立的生物量经验公式计算地上生物量;以"离开坡顶的水平距离"为尺度变量,定量描述地上生物量随坡面空间尺度增加而变化规律,及坡面上任意坡位处样地的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芹  邱新彩  刘欣  彭道黎  程顺  
【目的】探究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间伐强度(对照、轻度间伐、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标准地,采集0~10、10~20和2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胞外酶活性,分析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比。【结果】1)随间伐强度增大,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先增后降,在中度间伐中观测到最大值;间伐降低了土壤C∶N、C∶P和N∶P。2)间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MBC,MBN和MBP)含量,尤其是中度间伐;间伐提高了土壤MBC∶MBN而降低了MBN∶MBP,土壤MBC∶MBP在不同间伐强度间无显著差异(P> 0.05)。3)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在不同间伐强度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 0.05),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肽酶(NAG+LAP)活性、酸性磷酸酶(AP)活性和(NAG+LAP)∶AP在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中显著高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 <0.05)。【结论】间伐能够促进养分循环,尤其是中度间伐。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间伐强度人工林中养分循环、资源限制和生态过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该区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云霓  邓秀秀  王彦辉  曹恭祥  于澎涛  熊伟  徐丽宏  
生物量受坡面环境条件变化影响而有坡面变化与尺度效应。本文在六盘山半湿润区的香水河小流域选择了33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一个斜坡长480 m,水平长398 m的典型坡面,在整个坡面上建立了宽30 m的调查样带,均匀分为空间连续的16个样地,在2014年生长季中期调查不同坡位的样地生物量,分析其坡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坡位差异。坡面生物量t·hm-2平均值为118.59,其变化范围为96.19 139.18,变幅为42.99,变异系数为0.12;随着离坡顶距离的增加,生物量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坡面的中上部(水平坡长为87.71 m)达到最大。生物量存在坡面空间尺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许天一  甄贞  赵颖慧  
【目的】以人工落叶松为例,探索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Unmanned aerial vehicle LiDAR, UAVLiDAR)点云的单木探测提取树高的误差对胸径反演的影响并校准,实现单木参数(胸径、树高)的准确度量,为大尺度高效便捷估测单木参数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13块4个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落叶松人工林样地UAV-LiDAR数据及野外调查数据为数据源,基于UAVLiDAR点云的单木探测提取的树高,分别以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和3种误差变量回归(标准主轴(Standard major axis, SMA)、远程主轴(Ranged major axis, RMA)和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 MLE))构建胸径-树高模型,研究探测误差对各龄组人工落叶松胸径反演的影响并校准。【结果】利用UAV-LiDAR点云的单木探测提取4个龄组树高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误差范围为3.41%~5.14%;在胸径-树高模型预测方面,3种误差变量回归均优于OLS,RMA预测效果最好,4个龄组反演单木胸径的r RMSE降低了2.21%~3.58%。【结论】当满足模型假设时,误差变量回归比OLS在预测响应变量方面表现更好,是估计无偏的模型系数的理想方法,本研究中RMA方法表现最好;本研究所构建的人工落叶松胸径反演模型具有较高的预估精度,各项误差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可实现应用UAV-LiDAR高效便捷地估测大尺度森林单木参数的目的,可在实践中推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奇刚  雷相东  国红  李海奎  李玉堂  
【目的】神经网络模型能避免林分生物量模型建模时自变量共线性与异方差问题,研究多层感知机在林分生物量模型中的应用,为森林经营单位、区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吉林省一类清查固定样地的917组数据,分别建立了基于传统的对数转化后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模型。使用AIC、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r)和平均绝对误差(MAE)来评价模型。【结果】估计精度最高的模型是输入单元为林分平均胸径(D)-平均高(H)-林分密度指数(S)-海拔(HB)-坡向(PX)-坡位(PW)、2个隐藏层、隐单元数为40-20的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对数转换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Adj.R~2)分别从0.902 1提高到了0.914 1,从0.897 9提高到了0.908 9;RMSEr分别从6.330 5%降低到了5.992 2%,从6.490 1%降低到了6.153 6%。包含立地因子的神经网络模型比未包含立地因子的神经网络模型估计精度略有提升,地上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Adj.R~2分别提高了0.88%和0.99%,RMSEr分别降低了5.33%和5.46%。【结论】多层感知机生物量模型的估计精度比传统回归模型略有提高,但它可以避免模型选型和违背传统统计假设的处理等问题,且能够一次性计算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模型,有一定优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尤文忠  霍常富  邢兆凯  赵刚  张慧东  魏文俊  颜廷武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冰砬山4个年龄阶段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154.04t.hm-2.a-1、179.29t.hm-2.a-1、229.40t.hm-2.a-1和254.78t.hm-2.a-1,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比例达94%以上。不同年龄阶段的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均较高,并随着林龄的增大而下降,幼龄林乔木层的生产力可高达16.71t.hm-2.a-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