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4)
2023(1354)
2022(1078)
2021(1027)
2020(889)
2019(1945)
2018(1774)
2017(2846)
2016(1894)
2015(2051)
2014(1916)
2013(1901)
2012(1876)
2011(1762)
2010(1755)
2009(1617)
2008(1620)
2007(1498)
2006(1369)
2005(1103)
作者
(8739)
(7712)
(7388)
(7069)
(4606)
(3807)
(3163)
(3100)
(2903)
(2888)
(2698)
(2626)
(2610)
(2570)
(2530)
(2413)
(2311)
(2264)
(2220)
(2211)
(2150)
(1938)
(1906)
(1787)
(1712)
(1694)
(1681)
(1681)
(1678)
(1662)
学科
(5566)
土地(3648)
(3638)
经济(3635)
(2919)
森林(2919)
(2918)
生态(2065)
资源(1872)
(1836)
问题(1714)
生态学(1530)
(1516)
水产(1338)
(1334)
土壤(1331)
农业(1308)
管理(1265)
动物(1254)
(1242)
环境(1143)
(1085)
方法(1056)
耕地(1056)
经济学(948)
业经(923)
地方(919)
及其(914)
(908)
动物学(890)
机构
大学(27922)
学院(27243)
研究(15308)
(14485)
科学(14163)
业大(11737)
农业(11258)
中国(10186)
(10040)
研究所(9750)
林业(8494)
(7905)
实验(7851)
农业大学(7742)
(7727)
(7688)
实验室(7468)
重点(7085)
(7047)
管理(6527)
资源(6145)
(6013)
研究院(5970)
中心(5880)
(5477)
(5397)
科学研究(5339)
经济(5302)
理学(5299)
北京(5213)
基金
项目(24194)
(18082)
国家(17980)
科学(16185)
基金(15680)
科学基金(12242)
研究(11590)
自然(10597)
自然科(10243)
自然科学(10238)
自然科学基金(10046)
(10004)
(9523)
科技(8775)
基金项目(8464)
计划(7967)
资助(6730)
重点(6630)
(6324)
专项(6258)
科研(5592)
(5546)
社会(4834)
技术(4706)
教育(4465)
社会科(4445)
社会科学(4441)
(4403)
(4353)
创新(4274)
期刊
学报(14478)
(11701)
科学(11566)
大学(9887)
学学(9801)
林业(8774)
农业(7389)
(6853)
经济(6853)
中国(6224)
业大(5050)
研究(4673)
(4157)
科技(3345)
农业大学(3195)
(3123)
自然(2999)
科技大(2967)
科技大学(2967)
资源(2912)
(2521)
农林(2307)
(2307)
业经(2300)
自然科(2257)
自然科学(2257)
中国农业(2165)
北京(1896)
林业大学(1855)
(1746)
共检索到40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少辉  冯慧想  张群  刘广路  宗亦尘  费本华  
对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树高生长要早于胸径生长,生长中后期单株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增强;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与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几乎同步出现,胸径亦如此,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比平均生长量最大值要早3年左右出现;树高连年生长量在接近第6年时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第10年左右时相交,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接近第16年时相交;黑杨生长过程分为4个时期:第0~3年为幼林期,第4~14年为速生期,第15~16年为近熟期,第17~26年为成熟期;轮伐期在16年左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江泽慧  范少辉  冯慧想  张群  刘广路  宗亦尘  
应用相对生长法对不同密度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模型W=aDb估测的27年生1000、500和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5.23、102.60和86.74t·hm-2;29年生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8.64、104.90和90.94t·hm-2。林分生物量与林分的密度和年龄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密度对小黑杨器官间生物量分配有重要影响。密度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叶和皮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干、枝和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在3种密度中,干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群  范少辉  刘广路  冯慧想  宗亦尘  费本华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nopy index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us?xiaohei plantation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stand ages were studied by the methods of sampling typical plot and allometric dimension analysis in Xuejiazhuang Forest Farm in Shanxi Province.T...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广路  范少辉  张群  冯慧想  宗亦尘  费本华  
对14年生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生长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1~4 a为幼林期,5~10 a为速生期,11~14 a为近熟期。I-72杨树高速生期为3~8 a,胸径速生期为5~10 a,材积速生期为6~10 a。树高生长要早于胸径生长,林木的后期生长以胸径和材积生长为主。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比平均生长量最大值的到来时间要早,树高连年生长量大约在第7年生时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大约在第9年生时相交,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14 a中未能相交,即没有达到数量成熟,其合理的轮伐期应在14年生以上。单株之间树高生长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第3~8年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时明芝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of different factors in 6\|year\|old poplar stands,including intercropping crops,application rate of fertilizer,and planting density of forest tree etc.,was carried out in the sandland of the Yellow River original cours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oing intercropping,enlarg...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志浩  周凤艳  赵国军  韩艳刚  王云泽  
为确定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樟子松径向生长的规律,以章古台地区沙地樟子松为例,采用树轮年代学的方法,建立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差值年表,确定影响沙地樟子松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并收集研究区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章古台地区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章古台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年际间变化比较剧烈,年平均降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未来的气候呈暖干化的发展趋势;樟子松径向生长总体上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径向生长量与当年4~5月降雨量显著正相关(R~2为0.472,p<0.05),与7月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2为-0.391,p<0.05),即生长季早期降水是樟子松春材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7月高温则限制了樟子松秋材生长;章古台地区4~5月的降雨量之和呈增加趋势,未来樟子松春材生长量将继续增加,且未来章古台地区7月气温将持续增加,樟子松秋材的生长将越来越受到抑制。随着气候变化,未来章古台地区的气候可能加剧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同时缩短樟子松生长周期。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少辉  刘广路  张群  冯慧想  宗亦尘  任海青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典型样方调查法对华北沙地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树冠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1 000株.hm-2、500株.hm-2、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27年生)的生物量分别为85.31 t.hm-2、102.60 t.hm-2、86.74 t.hm-2;生产力分别为3.16 t.hm-2.a-1、3.80 t.hm-2.a-1、3.21 t.hm-2.a-1,密度500株.hm-2为华北沙地小黑杨的合理密度。不同密度小黑杨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差异不明显,地上部分生物量在83%~86%之间,其中干57%~62%,枝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任海青  刘杏娥  江泽慧  汪佑宏  虞华强  
以山西朔州地区的小黑杨人工林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栽植密度(1 000、500、250株.hm-2)对小黑杨木材解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对纤维宽度、双壁厚、导管比量、胞壁率、导管个数、导管弦向直径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壁腔比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纤维长度、长宽比、纤维比量、射线比量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栽植密度与纤维宽度、导管直径呈负相关关系,与导管个数和比量呈正的相关关系。栽植密度对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不改变纤维形态变异的一般规律。纤维长度的径向变异为从髓心至树皮向外逐渐增加,到第12轮达到最大值后略有下降,纤维宽度、长宽比、双壁厚、腔径的径向变异类似于纤维长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杏娥  王小青  江泽慧  任海青  费本华  
为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和材质的影响,该文以小黑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初植密度下林木生长特征和木材材质的差异,并建立了基于林木特征因子的材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不同,随着初植密度的减小,胸径、尖削度、径高比明显增大,枝下高降低,而树高受初植密度影响不大;初植密度对木材材质影响也不同,随着初植密度的减小,抗弯弹性模量(MOE)、抗弯强度(MOR)有降低趋势,而湿心材、边材面积,幼龄材、成熟材面积,以及幼龄材、湿心材比例均明显增大;基本密度不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MOE、MOR、湿心材、幼龄材面积等材质指标可用树木特征因子及初植密度进行较好地预测,而木材密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范志平  陈广生  于占源  赵琼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章古台地区围栏和未围栏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  N、NO- 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围栏还是未围栏林地,土壤NH+4  N、NO- 3  N和矿质N含量均很低.围栏林地中土壤NH+4  N和矿质N比未围栏林地高(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清海  叶功富  林益明  
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福建沿海中部惠安县崇武林场1989年造的海岸沙地木麻黄人工林热值和能量现存量。结果表明:现存生物量为152·60t·hm-2,净生产力为10·17t·hm-2a-1,凋落物的年归还量为14·17t·hm-2a-1。木麻黄各组分干质量热值为19·26~20·53kJ·g-1,平均为19·70kJ·g-1,灰分含量为1·20%~11·92%,平均5·23%。整个林分能量现存量为2986·92GJ·hm-2,各组分的分布为干(43·30%)>根(24·10%)>枝(13·60%)>皮(10%)>小枝(6·60%)>枯枝(1·60%)>果(0·80%)。能量的归还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崔建垣  张铜会  赵学勇  
对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3 0 0cm深层的土壤水分已基本耗竭,而且整个生长季还在持续减少,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补给;林木生长衰弱,平均高仅3 59m ,平均胸径5 77cm ,并出现大量枯梢;林木生长已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严重制约,林分开始衰败;林下草本层发育良好,盖度较高。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在不适宜的密度下造成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不相适应,存在着由乔木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的规律,对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指出通过密度控制、树种选择等措施可以进行调整,延缓土壤水分的耗竭速度,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要建立稳定性更高和维持时间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明宇   吴波   乌云塔娜   路伟伟  
【目的】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高效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3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12个不同初植密度(417~10 000株/hm~2)下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冠形、干形)与健康状况(病级、感病指数)及土壤化学性质(p H和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分析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间的相关性,采用冗余分析研究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依据土壤化学性质对不同初植密度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樟子松人工林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和存活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上升趋势,树高以及林分蓄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初植密度为1 667~2 500株/hm~2时,樟子松人工林的感病指数、存活率和林分蓄积量表现较优。(2)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 H值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枝下高、冠形、病级和感病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值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对林分生长和健康指标变异的解释率之和为68.43%,土壤有效磷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初植密度分别为1 667和2 500株/hm~2时,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综合得分较高,说明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结论】初植密度与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健康状况及土壤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樟子松造林适宜采用中等初植密度(1 667~2 500株/hm~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鲁艺   牟长城   高旭   梁道省  
【目的】揭示林型和林龄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嫩江流域固沙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为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估算具有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年龄序列的11、30、45年生樟子松和6、15、26年生小黑杨2种人工林,以及28年生天然榆树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植被年净固碳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等),确定林型和林龄对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效果。【结果】(1)在植被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尤以樟子松人工林为最佳;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的植被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两者植被年净固碳量随林龄变化规律却不同,前者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后者随林龄而递增。(2)在土壤固碳方面,杨树人工林优于天然榆树疏林,而樟子松人工林却不及天然榆树疏林;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分别为先增后稳型和递增型。两者的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也被改变,在水平空间上,前者降低了上、下部土壤层的碳储量,且在上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后者增加了中上部土壤层碳储量,且在底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在垂直空间上,两者幼龄林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层明显,至成熟林趋于弱化;(3)在生态系统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相近且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其分配格局多以植被碳储量占优势,明显不同于以土壤占优势的天然榆树疏林;(4)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全氮所控制,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所控制。【结论】在我国温带半干旱地区流动沙丘上营造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不仅能够固沙而且能够增加森林碳汇,且以植被固碳占优势,故在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中既要加强对植被碳库的维持,也要注重其土壤碳库长期固碳潜力的发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高海燕   杨制国   张胜男   黄海广   闫德仁  
【目的】研究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变化及酶活性变化过程,为该地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流动沙地为对照(0 a),选择固沙18、34、48、56 a油松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样品分层采集,用于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测定;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林龄土壤酶活性变化过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全钾、速效氮则无明显变化。不同林龄0~2 cm土层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中性蛋白酶活性随林龄增加均显著高于对照并具有明显表聚现象,蔗糖酶活性在18 a时活性最高,随后下降。林龄、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全钾、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7种化学性质在前两轴累积解释土壤酶活性的76.06%,对土壤酶活性影响重要性排序为全氮>速效磷>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钾>速效氮,全氮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差异的关键因子。【结论】油松人工林能有效改善沙地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酶活性,并随林龄增加改善作用增强;同时人工造林56 a时,油松人工林地未出现衰退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