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5)
- 2023(10824)
- 2022(8715)
- 2021(7763)
- 2020(6436)
- 2019(14009)
- 2018(13762)
- 2017(25758)
- 2016(14260)
- 2015(15612)
- 2014(15371)
- 2013(15512)
- 2012(14056)
- 2011(12530)
- 2010(12802)
- 2009(12280)
- 2008(12581)
- 2007(11489)
- 2006(10363)
- 2005(9320)
- 学科
- 业(81118)
- 企(64148)
- 企业(64148)
- 济(61778)
- 经济(61700)
- 管理(54320)
- 农(45826)
- 农业(30353)
- 业经(27619)
- 方法(23892)
- 财(21264)
- 务(16961)
- 财务(16948)
- 财务管理(16938)
- 数学(16629)
- 数学方法(16521)
- 企业财务(16059)
- 技术(15200)
- 中国(14818)
- 制(13974)
- 策(13709)
- 和(13000)
- 划(12167)
- 体(11515)
- 理论(10687)
- 地方(10643)
- 企业经济(10437)
- 发(10414)
- 学(10353)
- 农业经济(10272)
- 机构
- 学院(215090)
- 大学(203985)
- 济(90332)
- 经济(88750)
- 管理(88193)
- 理学(76136)
- 理学院(75456)
- 管理学(74411)
- 管理学院(74055)
- 研究(70024)
- 农(59662)
- 中国(57547)
- 农业(45865)
- 科学(44674)
- 京(42693)
- 业大(40226)
- 财(39466)
- 所(36792)
- 江(34974)
- 研究所(33420)
- 中心(33244)
- 财经(31346)
- 经(28422)
- 农业大学(27743)
- 经济管理(27318)
- 州(26770)
- 省(26286)
- 北京(25880)
- 业(25605)
- 经济学(25081)
- 基金
- 项目(144646)
- 科学(115276)
- 基金(105933)
- 研究(104497)
- 家(93914)
- 国家(92965)
- 科学基金(80204)
- 社会(68176)
- 社会科(64336)
- 社会科学(64314)
- 省(59301)
- 基金项目(57219)
- 自然(52647)
- 自然科(51268)
- 自然科学(51253)
- 自然科学基金(50392)
- 划(47673)
- 教育(44284)
- 编号(42950)
- 资助(40787)
- 业(37291)
- 发(33288)
- 创(32851)
- 农(32750)
- 重点(32647)
- 成果(31796)
- 部(31447)
- 创新(29916)
- 国家社会(28455)
- 制(28279)
- 期刊
- 济(110552)
- 经济(110552)
- 农(62948)
- 研究(55462)
- 中国(43738)
- 农业(42967)
- 学报(35127)
- 科学(34134)
- 管理(32678)
- 财(31890)
- 业经(26683)
- 大学(26234)
- 学学(25469)
- 业(23263)
- 融(18908)
- 金融(18908)
- 技术(18602)
- 问题(15078)
- 财经(14776)
- 经济研究(14239)
- 农业经济(14193)
- 农村(14144)
- 村(14144)
- 资源(14076)
- 教育(13088)
- 技术经济(12915)
- 经(12766)
- 世界(12330)
- 版(12174)
- 现代(11076)
共检索到321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陶雯 张旭博 孙志刚 李仕冀 刘晓洁 张崇玉 欧阳竹 成升魁
明确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可以更好地掌握农田生产力和土壤质量情况,对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以及提高生产力可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华北平原引黄灌区下游农田作物产量数据和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华北平原引黄灌区下游作物产量的演变以及有机质和养分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阐明该地区作物产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灌区的农田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空差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农田生产力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冬小麦高产田分布在黄河下游北岸中部地区的齐河县和下游南岸三个县,范围是6084.0~6861.0 kg/hm~2,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其中齐河县的产量最高,为7524.0 kg/hm~2。灌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高的德州市分别为16.30 g/kg和202.40 mg/kg,全氮含量最高的淄博市为1.17 g/kg,有效磷含量最高的泰安市为34.56 mg/kg。研究表明,灌区的生产力水平一直不断在提升,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掌握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肥力的空间差异来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可为今后该地区实现精准农业和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彦锋 孙志英 张学雷 陈杰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对江苏沿江地区1984~2003年城镇扩张侵占农业土壤资源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4~2000年,江苏沿江地区农业土壤资源缩减主要围绕重要城市,缩减图斑面积大,且区域分布相对平衡。2001~2003年,农业土壤资源缩减速率显著增快且各地市呈不平衡发展,除南京外主要集中在常州、江阴、泰兴、常熟地区。20年来江苏沿江地区农业土壤资源缩减了8.91%,缩减面积达到190 713 hm2,所有土壤类型均受到城镇扩张影响,其中水稻土被侵占的面积最大。该区域农业土壤资源按肥力质量可分为5等,1984~2000年,Ⅰ~Ⅴ等土壤资源受城镇扩张影响程度依次降低。2001~2...
关键词:
江苏沿江地区 城镇扩张 农业土壤资源缩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小兵 卢逸群 吉中会 骆翔 蔡玫
利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的数据,针对近45 a(1970~2014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产量影响的问题,采用数理统计和偏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山东和河南是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大的省份;山西和内蒙古是受灾率和成灾率最高的两个省份;旱灾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波动明显,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持续上升;东北地区旱灾比重增加,低温灾害有所减轻;华东地区洪涝、低温和台风灾害比重增加;华北地区低温和风雹呈现上升趋势;华南地区台风灾害增长显著;西北地区风雹和低温增加;西南地区旱灾和洪涝走势相反;中南地区旱灾减轻,洪涝加重;气象灾害直接影响到粮食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尤为明显;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晓喆 延军平 张立伟
利用河南省59a的气象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河南省的气候生产力,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用灰色预测方法对河南省未来12a的粮食潜力进行预测。研究表明:59a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1955年为气候生产力的突变年份;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豫南的气候生产力增速最快,稳定性最大;气候变暖对于河南农业生产是有利的,河南省粮食单产量仍有40%-45%的生产潜力,未来12a粮食产量呈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可达8740.8082×104t。
关键词:
气候生产力 粮食产量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思存 逄焕成 王成宝 李玉义 霍琳 姜万礼
【目的】研究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全盐量(TS)、pH和盐分离子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数量关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程度以及对盐碱地类型、分布的影响。【方法】以兴电和景电两个典型灌区为研究取样区,样点布局既涵盖了上游新垦盐碱荒地、中游轻度盐渍化耕地、下游中重度盐渍化耕地和弃耕盐碱荒地,又兼顾了耕地土壤盐渍化类型(硫酸盐型、氯化物-硫酸盐型、硫酸盐-氯化物型)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的差异。运用常规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TS、pH、盐分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了土壤TS、pH与盐分离子含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各土层TS、pH、盐分离子与研究对象前2个CCA排序轴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飞 范庆泉 高铁梅
农业政策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环境,更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政策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为分析我国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利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际农业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的GMM方法分别估计了农业政策对小麦、稻谷、玉米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并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影响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我国粮食生产的调整能力逐渐增强,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支出政策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最重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桂林 陈杰 檀满枝
基于1984~2003年期间的4期Landsat TM影像以及由苏州市土壤图得到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图,研究利用遥感及GIS空间分析手段阐释了城市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苏州市的非农用地扩张在不同质量土壤资源上的时空过程,并比较了城镇与农村地区各自非农用地扩张对高质量土壤占用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苏州市非农用地占用的土壤资源中,面积最大的是二等高质量土壤,达到92.10%,其次便是一等最高质量的土壤,而对三、四等土壤的占用比例仅占1.95%,几乎可以忽略。通过对城镇与农村地区非农用地各自对土壤资源的扩张占用在时间尺度上的分析发现,在城镇地区,土壤质量越高的地方越容易被非农用地扩张占用,而农村地区的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芳 李万明 谭爱花
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宁夏引黄灌区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总结出灌区内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性模式,并针对灌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进行对策探讨,以期为西北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宁夏 引黄灌区 现代农业 模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陆迁 高强
通过对宁夏引黄灌区农业资源的分析,结合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及有利因素,提出了该地区建立五大商品生产基地和四大农业综合开发区的设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成军 安琼 董元华 俞花美
对某大型矿业企业周边农业土壤中两类POPs物质———15种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DDTs和HCHs)的残留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PAHs检出率为100%,总残留量范围为312.2~27 580.9μg.kg-1,且以四环以上多环芳烃组分为主。不同样区土壤PAHs残留量受常年风向影响明显。农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均有检出,但残留水平不高,分别为3.60μg.kg-1(0.81~9.43μg.kg-1)和11.13μg.kg-1(3.31~43.81μg.kg-1)。土壤有机氯农药的残留以p,p-′DDE和p,p-′DDT为主。土壤中HCHs的各异构体组分含量特征为α>β>γ>δ。部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晓琳 张楚天 许晨阳 耿增超 胡斐南 杜伟
【目的】土壤无机碳对于调节全球碳循环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区域尺度上土壤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对陕西省土壤无机碳时空分布和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可为明确无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80s和2010s两期的65个和142个土壤样本以及相关的地形因素、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状况和土壤性质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分析土壤无机碳含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陕西省1980s各区域的土壤无机碳含量表现为:陕北>关中>陕南;与1980s相比,2010s陕北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了31.5%,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不变,陕南小幅度上升。1980s到2010s,0—100 cm剖面上不同土层无机碳含量的降幅范围为20.6%—27.7%,其中以0—20和80—100cm土层降幅最大。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年平均降水量、容重、pH是影响1980s和2010s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年平均降水量450—650 mm时土壤无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无机碳含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低容重土壤无机碳含量高于高容重土壤。【结论】总体来看,陕西省土壤无机碳含量呈现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与1980s相比,2010s陕西省表层土壤和陕北地区整个土壤剖面无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980s和2010s陕西省土壤无机碳含量主要受年平均降水量、pH、容重的调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国 王昂生 周玉淑 李世奎
论文以中国各省份、各地区历年粮食单产为基本资料,采用统计方法,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定义粮食产量风险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迭代自组织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全国地区级和省级粮食生产单元进行了减产风险要素分区和综合风险指数分区,分区的结果反映了粮食生产风险水平的区域分异与各地区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性质和生产力水平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风险指标 迭代自组织动态聚类 风险分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玉颖 沈丰 杨劲峰 蔡芳芳 付时丰 罗培宇 李娜 戴健 韩晓日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东北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及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实现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始于1979年的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轮作体系为玉米-玉米-大豆,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分为化肥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区:单施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M_1NP、M_1NPK);高量有机肥区:单施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2N、M_2NP、M_2NPK)。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大豆产量的演变规律以及39年轮作施肥对大豆氮素吸收与收获期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大豆平均产量均显著提高,且低量有机肥区和高量有机肥区大豆平均产量高于化肥处理,M_1NPK和M_2NPK处理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3 147和3 238kg·hm~(-2),较NPK处理提高了9.5%和12.7%。灰色-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年际可得趋势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区各处理大豆产量的变异系数最低,稳定性好,产量可持续性指数(YSI)较高,介于0.41—0.51,均高于高量有机肥区各处理。配施有机肥大豆季肥料贡献率提高,但低量与高量有机肥区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39年,大豆植株吸氮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以低量有机肥区的M_1NPK处理最高,为314.2 kg·hm~(-2)。低量有机肥区,土壤矿质氮主要累积在0—60 cm土层,60—10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量较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各处理0—8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高于M_1处理,可为作物吸收提供有效氮源,但80—100 cm土层矿质氮较上层土壤降低,减少了氮素淋失风险;其中,M_1NPK处理0—6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最高,60—10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矿质氮累积呈持续降低趋势,而高量有机肥区M_2NPK处理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有机无机肥配施39年增加了0—20 cm土层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且高于20—40 cm土层。M_1NPK和M_2NPK处理0—20 cm土层全氮含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3.9%和5.5%,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2.6%和92.1%。【结论】长期不同施肥影响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氮素分布。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玉米季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3.5 t·hm~(-2)),大豆季仅施用氮磷钾化肥改变土壤氮素分布与累积,进而影响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可增加大豆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长期配施低量有机肥大豆收获期土壤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增加了土壤供氮量;同时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降低,减少了氮素淋溶风险,有利于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海娣 毛雪 吴承龙 马友华 张贵友 王静 郑涛
[目的]为实现对石台县土壤天然富硒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石台县经济发展。[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台县土壤硒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和土壤富硒资源利用途径。[结果]石台县土壤硒均值为0.5556mg/kg,达到富硒水平,石台县富硒地区占全县的28.73%,中硒地区占全县面积的67.62%,富硒地区主要分布在仙寓镇、七都镇、大演乡、丁香镇、仁里镇。石台县土壤硒含量主要与成土母岩、土壤质地、成土过程、土壤有机质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有关。[结论]石台县土壤硒资源利用可以通过发展富硒茶、富硒米、富
关键词:
土壤 硒 资源 产业 石台县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华 胡浩 陈苏
基于理论阐述农业生产性服务影响粮食产量的逻辑机理,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方法,定量估计不同环节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农机服务和施肥服务能显著提高粮食单产,以技术替代为主的施肥服务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效应更大。施肥和施药服务对规模经营户的粮食单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施肥和施药服务对农户采纳亲环境的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三,农机服务、施药服务和施肥服务对农业劳动力投入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能显著促进规模经营户转入土地,但没有证据表明农机服务和施药服务对小农户转入土地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意味着,未来中国应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对标准化程度低和道德风险发生概率较高的施肥和施药环节加强政策支持,降低服务作业成本,更好地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和农户亲环境农业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