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35)
- 2023(10593)
- 2022(8913)
- 2021(7974)
- 2020(6230)
- 2019(14380)
- 2018(13894)
- 2017(26676)
- 2016(14530)
- 2015(16423)
- 2014(16426)
- 2013(16400)
- 2012(15627)
- 2011(14434)
- 2010(14697)
- 2009(13840)
- 2008(13801)
- 2007(12665)
- 2006(11556)
- 2005(11180)
- 学科
- 济(68610)
- 经济(68515)
- 管理(44707)
- 业(43010)
- 企(33147)
- 企业(33147)
- 中国(21899)
- 方法(21267)
- 农(21072)
- 地方(19390)
- 数学(18266)
- 数学方法(18137)
- 制(17902)
- 业经(17230)
- 财(16678)
- 融(14211)
- 金融(14209)
- 银(13984)
- 银行(13961)
- 农业(13693)
- 行(13581)
- 体(12091)
- 贸(11995)
- 贸易(11980)
- 学(11935)
- 环境(11825)
- 发(11630)
- 易(11537)
- 地方经济(10660)
- 技术(10417)
- 机构
- 学院(217904)
- 大学(215543)
- 济(96544)
- 经济(94569)
- 研究(83262)
- 管理(79171)
- 中国(66310)
- 理学(65874)
- 理学院(65075)
- 管理学(64213)
- 管理学院(63794)
- 京(48000)
- 科学(47897)
- 财(47447)
- 所(43449)
- 农(40052)
- 研究所(38556)
- 中心(37059)
- 财经(35781)
- 江(35599)
- 经(32284)
- 北京(31025)
- 农业(30974)
- 业大(30782)
- 经济学(29900)
- 院(29733)
- 范(28616)
- 师范(28349)
- 州(27948)
- 省(26889)
- 基金
- 项目(135644)
- 科学(107622)
- 研究(101230)
- 基金(98212)
- 家(85976)
- 国家(85232)
- 科学基金(72367)
- 社会(65541)
- 社会科(62203)
- 社会科学(62192)
- 省(52842)
- 基金项目(50810)
- 教育(45061)
- 自然(44822)
- 划(44527)
- 自然科(43728)
- 自然科学(43721)
- 自然科学基金(42938)
- 编号(40607)
- 资助(40029)
- 发(35169)
- 成果(33322)
- 重点(31442)
- 部(30369)
- 制(30140)
- 课题(29467)
- 发展(28639)
- 创(28471)
- 展(28181)
- 国家社会(27571)
- 期刊
- 济(120052)
- 经济(120052)
- 研究(73086)
- 中国(53509)
- 农(39123)
- 财(36950)
- 管理(32945)
- 学报(32065)
- 科学(31288)
- 融(28259)
- 金融(28259)
- 农业(26555)
- 大学(24764)
- 教育(23951)
- 学学(23355)
- 业经(20378)
- 技术(18988)
- 财经(18923)
- 经济研究(18760)
- 经(16328)
- 问题(15514)
- 业(14116)
- 贸(12221)
- 世界(11914)
- 国际(11085)
- 技术经济(11078)
- 理论(10555)
- 现代(10430)
- 资源(10414)
- 商业(10119)
共检索到360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书金,姜德华
本文在对华北平原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粮棉生产发展特点、粮棉生产波动原因,参照国内外粮棉生产市场化的有效措施,提出了华北平原粮棉生产稳定发展的市场机制转换对策。
关键词:
华北平原,粮棉生产,市场机制转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书金,姜德华
华北平原粮棉生产及其发展类型何书金,姜德华(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l华北平原粮棉生产的地位、特点与存在问题1.l粮棉生产的地位1.1.l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华北平原棉花面积超过全国的一半.产量占全国的38.37%。粮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秋芳
华北平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在距今10000年左右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在史前几千年的历史中,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以粟、黍为主,兼有稻,发展到中期的以粟为主,多品种出现;再到晚期的粟稻并重、五谷形成。总的趋势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史前时期 粮食种植结构 农作物
[期刊] 改革
[作者]
蔡键 唐忠
华北平原地区探索出的小规模经营条件下的大马力机械化模式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华北平原地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机械化发展模式,是因为该地区出现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从生产要素角度对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在华北平原出现的经济原因的分析表明,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农业机械与土地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价格不断上涨刺激了农民的机械需求,这是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出现的前提条件;地貌类型与经营规模的匹配程度,将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农业机械化及其实现形式;华北平原地区地貌类型与经营规模不相匹配,是推动社会分工、产生新的市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根本原因。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义波 弓路沙
帮工和雇工都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微观互助行为,前者以人情为联结纽带,后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本文通过分析华北平原S村30年来合作方式由帮工到雇工的转变过程发现,农民合作行为的变化经由个体动力场的作用机制得以实现,并且这种变化既受社会变迁的制约,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部分。虽然对于社会变迁的解释一直有着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的争论,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社会变迁必须以一系列的个体行动来达成,而后者又受到一系列心理机制的影响。对于社会变迁来说,微观视角仍具解释力,并且不可或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振勇 田长彦
新疆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和国家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粮棉生产发展对国家粮食和棉花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粮棉生产布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粮棉生产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新疆相对单一的粮棉作物种植结构,已影响到区域粮食供给和农户收益。基于国家及区域粮棉安全的角度,从种植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布局、产销经营,探讨了新疆粮棉生产发展的途径及方向。
关键词:
新疆 粮棉生产 格局 发展策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谢亮
过往学界常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中国市场的商品价格结构变动深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结构变动的影响,并就此而讨论近代中国商品市场之所谓近代化发展问题。但对近代华北市场商品价格结构变动与市场自身的商品结构形态之关系的实证分析说明,其商品价格结构变动更易受自身以"粮棉"为核心的商品结构形态的影响。在暂不过多地纠结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既定前提时,其农产品的价格主导能力强于工业品更表明:随着农业整体性商业化的加剧,农业的部门结构及其商品流向、流量和价格变动能对整个商品市场价格结构变动产生主导性影响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若仅就商品市场变动中的价格结构变动而言,华北市场已经开始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光龙 许尔琪 张红旗
[目的]通过比较华北平原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第三产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形态和演变特征,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eCognition developer 8.9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解译获取1990年和2015年两期农村居民点空间数据;根据县域中各产业发展水平来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比较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数量、规模、密度、形状等的变化特征。[结果](1)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在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密度和面积占比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性。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具有数量多、密度高、单个斑块规模小、总规模大、面积占比大等特征;工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则呈现出数量少、密度低、单个斑块规模大、形状不规则和总规模较小等特点;第三产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面积占比最低。(2)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数量和总面积等方面。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主要特征为数量和面积的双高增长;工业主导型县域则呈现出数量增加较少、面积增加较多,并伴随形状更复杂的特征。第三产业主导型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最小,并且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均略有减少趋势;均衡发展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量增加,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数量增加最多。[结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的管控应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加强制度创新,使不具备区位优势和特殊资源禀赋的地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分类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国艳 欧阳竹 李鹏
近年来华北平原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但优质青绿饲草的不足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在农区发展优质青绿饲草是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牧草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都比秸秆等传统饲料高,一般禾本科干草的蛋白质含量为13%~15%,豆科牧草为18%~24%,并且牧草中所含的蛋白质更容易被家畜消化吸收。本文试验研究了几种适宜华北平原种植的优质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华北平原牧草种植与利用现状,提出了适宜华北平原的8种牧草和种植模式。并对平原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作出了规划设想,即建设山前平原青绿饲草产业带,促进奶牛业发展;建立海河低平原和黄河三角洲两个饲草业出口基地,以大城市和亚洲市场为对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步庆 陶洪斌 王璞 Heike KNRZER Wilhelm CLAUPEIN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的研究方法,对在华北地区通过种植模式调整实现农业节水的潜力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比较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季和周年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水量平衡方程,获得如下结论:1)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对照)具有显著产量优势,但水分利用率较低,对地下水消耗较大,不利于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与对照相比,春玉米一熟模式可以实现最小灌溉或者零灌溉,充分利用自然降雨的同时,还有助于地下水的恢复,但周年产量降低较多(降低41%),考虑到粮食安全的需求,该模式不适宜在当前推广;3)与对照相比,两年三熟模式3年总灌溉量降低48%,产量降低11%,节水效果明显,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该模式进一步完...
关键词:
作物 种植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玉刚
[目的]农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张,人地矛盾日益显著。探讨农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其驱动力对于促进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华北平原地区为例,在分析农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选取驱动力指标,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其关联程度。[结果]2004~2016年间华北平原农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均大于0,农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复种指数呈下降的趋势。影响华北平原农地变化的各个驱动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口、城市化率、农业科学技术、年平均气温、GDP、日照时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年降雨量。关联度介于0.65~0.85的有人口、城市化率、农业科学技术和年平均气温。人为因素是主要的驱动力。[结论]华北平原农地利用受各种驱动力指标的共同影响,今后应因地制宜,在自然因素不可控的基础上,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障农地利用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苏峡 邱建秀 莫兴国
利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Mann-Kendall方法对华北平原104个测站空间平均的近56年来的逐日风速资料进行了倾向、周期、突变等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1年~2006年间,华北平原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率约为-0.016m(/s·a),四个季节中冬季风速降低趋势最为明显,递减率也最大-0.022m/(s·a),而夏季风速递减趋势最不明显。风速的长期变化还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年平均风速在1980年前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点,从各季节平均风速来看,夏、秋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春、冬季节,且夏季突变情况较复杂,出现多个突变区域。到90年代时,各季平均风速的M-K统计量UF的平均值都超过或接近0.0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占彪 王猛 陈阜
【目的】分析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动态、分布以及构成,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华北平原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5个代表省(市)的47个市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及作物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业领域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作物生产的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CFs)、单位耕地面积碳足迹(CFc)、单位产量碳足迹(CFy)及单位产值碳足迹(CFv)。以2002年为节点,把1993—2012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变化趋势以及华北平原47个市的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分布、构成情况。根据1993—2012年不同市的平均单产,取5个单产最高与...
关键词:
华北平原 作物生产 碳强度 碳足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盖力强 谢高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小麦 玉米 华北平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建云
农业雇佣劳动状况,如雇佣劳动是否出现、普遍程度、工资水平、农业工人人身是否自由等等,对研究农村性质、农业近代化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在有关农业雇佣劳动的问题中,农业劳动力市场问题可以说格外重要。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平原农村研究,对于近代华北的农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