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21)
2023(5594)
2022(5074)
2021(4657)
2020(4268)
2019(10066)
2018(9931)
2017(19146)
2016(10842)
2015(12522)
2014(12945)
2013(13056)
2012(12426)
2011(11301)
2010(11433)
2009(10773)
2008(11015)
2007(10188)
2006(8679)
2005(7697)
作者
(35266)
(29879)
(29726)
(28442)
(18652)
(14469)
(13582)
(11791)
(11083)
(10537)
(10060)
(9897)
(9599)
(9435)
(9418)
(9411)
(9360)
(8747)
(8690)
(8500)
(7621)
(7319)
(7179)
(6882)
(6707)
(6672)
(6654)
(6622)
(6064)
(6054)
学科
(48223)
经济(48181)
管理(28041)
(27725)
方法(25036)
数学(22508)
数学方法(22275)
(21378)
企业(21378)
(13460)
(12441)
(11718)
地方(11531)
中国(10647)
(9897)
贸易(9894)
(9583)
农业(8867)
业经(8389)
(7962)
(7512)
(7210)
财务(7192)
财务管理(7168)
环境(6887)
企业财务(6748)
(6627)
金融(6625)
(6610)
银行(6582)
机构
大学(165249)
学院(164623)
(65697)
经济(64185)
管理(60183)
研究(58098)
理学(51579)
理学院(50932)
管理学(49837)
管理学院(49536)
中国(43039)
科学(39538)
(36307)
(35393)
(31874)
业大(29677)
研究所(29293)
(29259)
农业(28998)
中心(26877)
(25746)
财经(23436)
北京(22430)
(21318)
师范(21097)
(21080)
(20430)
经济学(20377)
(20291)
(19447)
基金
项目(110098)
科学(84437)
基金(78773)
研究(74810)
(71073)
国家(70568)
科学基金(57973)
社会(45133)
(43340)
社会科(42663)
社会科学(42645)
基金项目(42316)
自然(39895)
自然科(38852)
自然科学(38837)
自然科学基金(38078)
(37696)
教育(34299)
资助(33036)
编号(30169)
重点(25796)
成果(24191)
(24164)
(24121)
计划(22772)
(22102)
科研(21997)
课题(21083)
创新(20833)
科技(20593)
期刊
(70697)
经济(70697)
研究(44173)
学报(32452)
(32191)
中国(29656)
科学(27555)
(23652)
大学(22872)
学学(21836)
农业(21293)
管理(18998)
技术(13751)
教育(13624)
(13378)
金融(13378)
(12380)
财经(11575)
业经(11370)
经济研究(10961)
问题(10196)
(9914)
(9456)
资源(9076)
技术经济(8956)
统计(8688)
业大(8130)
(8060)
理论(7872)
科技(7831)
共检索到238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献方  王仕琴  肖国强  王志民  刘鑫  
以沧州和衡水实验站为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典型区,利用3 a土壤水负压和地下水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年份和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水分数据表明,平水年或丰水年后的枯水年土壤水分从表层到深层为增长型趋势,枯水年为增长—减小—增长趋势;在土壤非均值条件下(沧州),土壤水分具有补给和消耗的季节性变化,而土壤均质条件下(衡水),无明显季节性变化。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平水年或丰水年沧州实验点土壤浅层(100 cm以上)和深层(100 cm以下)具有明显差异,从上到下土壤水分更加稳定,衡水实验点无明显差异性;枯水年两实验站浅层和深层差异性更小。土壤质地在降水和土壤水以及地下水的响应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亚莉  王亚斌  邵景力  池娅萍  林坜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实施的日益临近,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调控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现状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确定了优先考虑严重超采中心区及深层水减采等一系列地下水调控原则,结合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给出了南水北调实施后的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应用所建立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了地下水调控的恢复效果,结果显示,经过10年地下水开采调整,重点控制区内的浅层地下水中心漏斗水位有不同程度回升,石家庄漏斗年均水位上升速率2.1m/a;深层地下水漏斗影响范围也有显著缩小,德州水位回升年均上升速率为(0.8~1.5)m/a。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广明  刘立军  费宇红  李铎  钱永  
本文根据华北平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可调蓄地层、调蓄空间、调蓄水源以及调蓄有利地带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华北平原地下水最大可调蓄空间为1478.05×108m3,现状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的可调蓄空间为326.29×108m3。制定了地下水调蓄有利地带的选取原则,华北平原地下水调蓄的最好地带是山前冲洪积扇和中东部平原的古河道带。本文在山前冲积扇地带选择了7处地下水调蓄有利地带进行专门研究,提出了各调蓄有利地带调蓄空间、调蓄水源以及调蓄方式。7处调蓄有利地带利用当地水源调蓄方案实施后,地下水可增加补给量为16.68×108m3/d。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对3处有利地带的调蓄效果进行了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兆吉  雒国中  王昭  刘春华  李亚松  姜先桥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1991年~2003年系列地下水资源潜力及供需分析,浅层地下水总体处于采补平衡状态,但黄河沿岸及中东部平原古河道带尚有54.95×108m3/a潜力,而在山前平原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地下水超采27.83×108m3/a;深层地下水除豫北平原、鲁北平原部分地区尚有一定潜力外基本处于严重超采,总超采量12.44×108m3/a;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但在短期内可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利用南水北调的契机涵养水源是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淑兰  
从长期利用角度,提出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时空变化特点与机理,运用环境学、系统论观点把地下水的质(水质)—量(水量)—形(地面形态)统一起来,寻求地下水开采量(水位)与地下水水质、区域下降漏斗和地面沉降的关系,以此进行华北地区地下水环境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评价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光辉  杨丽芝  聂振龙  申建梅  王金哲  严明疆  
本文针对华北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从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切入,以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为目标,应用系统论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地下水功能的基本理念及其评价关键技术,包括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成果区划应用分析方法,将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统一在水循环系统中科学评价,以达到充分发挥地下水主要功能的综合效益最佳的目标。最后,以华北滹沱河流域作为示范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划分以资源功能为主或以地质环境功能保护为主的适宜区域,这为调控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东  周明  孟军  
在高强度农业开发、气候等因素影响下,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系统越来越具有复杂系统特征。为此,以建三江分局为例,采用近似熵方法对建三江分局7个生产队的地下水埋深序列复杂性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地下水埋深序列的复杂性排序为:前进农场4队>七星农场69队>前进农场22队>八五九农场1队>八五九农场26队>前进农场11队>八五九农场21队,地下水开采是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揭示了当地地下水资源复杂动力系统本质,为建三江分局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景力  赵宗壮  崔亚莉  王荣  李长青  杨齐青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华北平原三维地下水流模型,并用于评价模拟区地下水资源量。首先在对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垂向上分为3个含水层组。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建模,将模拟区剖分为164行、148列4km×4km的规则网格。以2002年~2003年作为模拟期,通过深浅层地下水流场和65个典型观测孔的拟合对模型进行识别,并进行了模拟期的地下水均衡分析。运用所建立的地下水流模型,评价出1991年~2003年华北平原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256.68×108m3/a;总可开采资源量为213.49×108m3/a,其中浅层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91.65×108m3/a,深层为22.64×108m3/a...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费宇红  苗晋祥  张兆吉  陈宗宇  宋海波  杨梅  
通过对大量的野外资料分析,发现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最大埋深已达65m,埋深大于10m的区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4.4%,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串珠状分布于太行山和燕山山前平原的工业城市;深层地下水位最大埋深达110m,埋深大于40m分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3.1%,形成了华北平原复合漏斗,面积占52.6%。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今降水量减少、河道渗漏量减少和地下水开采量增加的变化分析,发现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的形成与人类开采地下水和降水量持续减少密切相关,通过采用关联度计算分析,认为人类开采地下水是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主导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献方  李发东  刘昌明  唐常源  张秋英  张万军  
山区水循环研究不仅对山区本身,对与其相连的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也具有重要意义。太行山区作为华北平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其水循环现状以及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研究尚少,许多机理还不明确。研究通过阐述山区水循环过程与机理,结合地处太行山中段的牛家庄实验流域的实例研究,对太行山区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过程进行了分析。2004年4—11月的研究结果表明,牛家庄流域对山前的侧向补给量为1.53×106m3,补给系数(补给总量/降水总量)为0.242。流域的下游补给系数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最后,用概念模型对太行山区流域水循环机制和山前侧向补给的机理进行了阐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任钊,刘小京,娄华君  
本文以国家农业科技攻关南皮试区为例,分析了华北缺水盐渍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预测方法,建立了地下水位动态的模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目前供水、用水和水文地质条件下,未来地下水水位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均下降速度为0.12~0.14m/年。单靠平水年甚或丰水年降水难以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必须进行多年径流调节或跨流域调水,以丰补歉,互济余缺,并实施农田综合节水技术,防止区域水环境的恶化。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亚东  何报寅  寇杰锋  钟玉龙  
利用GRACE重力卫星反演所得到的华北平原2003年~2015年的月均等效水高数据以及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获取的华北平原大气边界层高度数据,对近13a来上午6时的边界层高度和等效水高的年均值、月均值以及季节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也对边界层高度和地下水水位变化的一致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13a来上午6时的年均边界层高度和年均等效水高均呈现波动下降的特点,二者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为0.57;边界层高度对于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滞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滞后性在时间上可能表现为3个月.华北平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可能导致了华北区域大气边界层高度的下降,从而减弱了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减少了大气环境容量.因此,地下水水位下降可能是加重华北平原灰霾天气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为更全面研究我国灰霾的形成机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华北平原泛指黄河以北、燕山以南和太行山以东的冲积平原区,包括京津全部和河北、山东、河南三省黄河以北的平原区,总面积13 9238km2,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带与小麦主产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巍巍  王式成  王根绪  邓伟  
论文对安徽淮北地区69个地下水位站的1980—2006年平均地下水埋深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淮北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2.33 m,1980—1990年各地下水年均埋深较浅、变幅较小,1990年以后地下水埋深变幅加大,且埋深有明显的加深趋势。研究认为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虽然受降水量、蒸发量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近些年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这些人类活动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等。其中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是导致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下降、地下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有利于淮北地区地下水的循环更新,但过度的开发利用,已造成平原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振华  张兆吉  邢国章  许苗娟  张凤娥  
地下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资源,是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本文介绍了北京市供水特点及历年出现的供水危机,提出了建设应急备用地下水源地保证城市供水的措施,对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地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以北京市怀柔应急水源地为实例,介绍了应急水源地论证、勘探、建设过程,分析了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情况及供水保证程度,提出了停采后增加地下水入渗补给能力的恢复措施,对应急备用水源地的保护提出了5点措施。北京市建设的5个应急备用水源地可提供(90×93)×104m3/d左右的开采量,保障了连续9年持续干旱条件下的首都供水安全,其建设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