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44)
- 2023(9351)
- 2022(7634)
- 2021(6921)
- 2020(5679)
- 2019(13273)
- 2018(13259)
- 2017(25115)
- 2016(13408)
- 2015(15182)
- 2014(15344)
- 2013(15072)
- 2012(14314)
- 2011(13096)
- 2010(13663)
- 2009(12324)
- 2008(12089)
- 2007(10850)
- 2006(9809)
- 2005(9057)
- 学科
- 济(68593)
- 经济(68546)
- 业(33984)
- 管理(32415)
- 企(25775)
- 企业(25775)
- 方法(24957)
- 数学(22008)
- 数学方法(21513)
- 地方(21171)
- 中国(20081)
- 农(18814)
- 业经(16485)
- 学(13277)
- 农业(12761)
- 地方经济(12367)
- 产业(11694)
- 发(11198)
- 贸(11124)
- 贸易(11112)
- 技术(11102)
- 易(10673)
- 融(10411)
- 金融(10409)
- 银(10215)
- 银行(10193)
- 制(10075)
- 行(9984)
- 环境(9813)
- 理论(9767)
- 机构
- 学院(197190)
- 大学(191730)
- 济(81330)
- 经济(79614)
- 研究(72482)
- 管理(72469)
- 理学(61446)
- 理学院(60726)
- 管理学(59327)
- 管理学院(58991)
- 中国(54420)
- 科学(46208)
- 京(42725)
- 所(38092)
- 农(37530)
- 研究所(34552)
- 财(34122)
- 中心(32191)
- 江(31133)
- 业大(31016)
- 农业(29167)
- 北京(27937)
- 范(27059)
- 师范(26744)
- 财经(26322)
- 院(26120)
- 州(25814)
- 经济学(24084)
- 技术(23659)
- 省(23656)
- 基金
- 项目(129293)
- 科学(100755)
- 研究(93400)
- 基金(89983)
- 家(79514)
- 国家(78880)
- 科学基金(66663)
- 社会(57542)
- 社会科(54729)
- 社会科学(54719)
- 省(53789)
- 基金项目(46657)
- 划(44469)
- 自然(42958)
- 教育(42368)
- 自然科(41928)
- 自然科学(41918)
- 自然科学基金(41118)
- 编号(38000)
- 资助(37855)
- 发(34878)
- 重点(30067)
- 成果(30017)
- 课题(28037)
- 发展(27757)
- 创(27477)
- 展(27294)
- 部(26521)
- 创新(25752)
- 计划(24385)
共检索到308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国艳 欧阳竹 李鹏
近年来华北平原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但优质青绿饲草的不足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在农区发展优质青绿饲草是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牧草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都比秸秆等传统饲料高,一般禾本科干草的蛋白质含量为13%~15%,豆科牧草为18%~24%,并且牧草中所含的蛋白质更容易被家畜消化吸收。本文试验研究了几种适宜华北平原种植的优质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华北平原牧草种植与利用现状,提出了适宜华北平原的8种牧草和种植模式。并对平原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作出了规划设想,即建设山前平原青绿饲草产业带,促进奶牛业发展;建立海河低平原和黄河三角洲两个饲草业出口基地,以大城市和亚洲市场为对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磊刚 陈阜 孔凡磊 范士超
农业碳足迹理论可以系统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是构建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本文基于河北吴桥县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大小为1 737.37±337.02 kgCe/hm2.a,生产1 kg粮食的碳成本是0.12±0.03 kgCe,其中冬小麦的碳足迹是1 101.3l±251.91 kgCe/hm2.a,小麦的碳成本是0.16±0.04kgCe/kg,夏玉米的碳足迹是636.06±163.90 kgCe/hm...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桐 赵悦航 黄晶 王冲 艾细魁 陈阜 褚庆全
为评估AquaCrop模型在黑龙港流域模拟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与作物产量的适用性,根据田间试验数据和FAO提供的参数值,对AquaCrop模型进行模型非保守性参数的本地化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AquaCrop模拟冬小麦冠层覆盖值和实测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15.90%,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之间的NRMSE为4.23%;模拟夏玉米冠层覆盖值和产量值与相应实测值之间的NRMSE分别为11.59%和11.69%。本研究校准所得参数对黑龙港流域典型站点有较好的适应性,校验后的AquaCrop可以用于黑龙港流域冬小麦-夏玉米水分管理、产量潜力等相关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步庆 陶洪斌 王璞 Heike KNRZER Wilhelm CLAUPEIN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的研究方法,对在华北地区通过种植模式调整实现农业节水的潜力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比较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季和周年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水量平衡方程,获得如下结论:1)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对照)具有显著产量优势,但水分利用率较低,对地下水消耗较大,不利于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与对照相比,春玉米一熟模式可以实现最小灌溉或者零灌溉,充分利用自然降雨的同时,还有助于地下水的恢复,但周年产量降低较多(降低41%),考虑到粮食安全的需求,该模式不适宜在当前推广;3)与对照相比,两年三熟模式3年总灌溉量降低48%,产量降低11%,节水效果明显,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该模式进一步完...
关键词:
作物 种植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书金,姜德华
华北平原粮棉生产及其发展类型何书金,姜德华(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l华北平原粮棉生产的地位、特点与存在问题1.l粮棉生产的地位1.1.l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华北平原棉花面积超过全国的一半.产量占全国的38.37%。粮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秋芳
华北平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在距今10000年左右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在史前几千年的历史中,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以粟、黍为主,兼有稻,发展到中期的以粟为主,多品种出现;再到晚期的粟稻并重、五谷形成。总的趋势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史前时期 粮食种植结构 农作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雨林 陈中督 遆晋松 隋鹏 陈阜
为探索解决长期冬小麦-夏玉米(麦-玉)单一轮作两熟模式导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的问题,基于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分析当前气侯环境下华北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耕层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4年各轮作模式碳汇速率整体表现为麦-玉>麦-豆>麦-玉-春玉米>麦-玉-大豆>春-玉米连作;长期模拟发现,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一年一熟制轮作模式,麦玉轮作模式碳汇速率最高,有利于有机碳的长期积累,春玉米连作有机碳储量短期内有所增加,长期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周源 马履一
采用以热平衡为原理的Dynamax包裹式茎流测量系统,于2008年夏季对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74/76’扦插苗的液流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利用实验区自动气象站同步检测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结合人工记录的天气状况,分别选取3种最典型的天气条件,分析了107杨扦插苗的茎流变化、茎干耗水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液流日变化波动曲线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各异,但光合有效辐射始终是液流变化的主导因子。茎干液流通量密度的变化是各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107杨扦插苗日耗水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从晴天、阴天到雨天依次减少,其平均值分别为1064....
[期刊] 改革
[作者]
蔡键 唐忠
华北平原地区探索出的小规模经营条件下的大马力机械化模式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华北平原地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机械化发展模式,是因为该地区出现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从生产要素角度对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在华北平原出现的经济原因的分析表明,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农业机械与土地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价格不断上涨刺激了农民的机械需求,这是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出现的前提条件;地貌类型与经营规模的匹配程度,将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农业机械化及其实现形式;华北平原地区地貌类型与经营规模不相匹配,是推动社会分工、产生新的市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根本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书金,姜德华
本文在对华北平原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粮棉生产发展特点、粮棉生产波动原因,参照国内外粮棉生产市场化的有效措施,提出了华北平原粮棉生产稳定发展的市场机制转换对策。
关键词:
华北平原,粮棉生产,市场机制转换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社建
我国非正规就业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政府推动为基础的模式,主要代表是非正规就业的上海模式;二是以市场力量为基础的模式,主要代表是浙南产业集群的非正规就业模式与SOHO模式。这两种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整合,有必要综合吸纳不同非正规就业模式的优点并克服其缺点,构建一种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适度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有效保障的非正规就业形式,以充分确保劳动者的权益以及发挥非正规就业促进社会就业的重大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比较充分实现社会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模式 发展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曾江海 王智平 胡春胜
本专题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多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栾城县为重点,面向华北山前平原高产区,在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下,区域分析与案例研究结合,分析了小麦—玉米两熟制种植模式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节水、节肥、节粮为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持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组装了技术体系集成方案。与同类型地区比较,该模式的光、热、水、土、肥综合利用效率高304%,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光龙 许尔琪 张红旗
[目的]通过比较华北平原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第三产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形态和演变特征,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eCognition developer 8.9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解译获取1990年和2015年两期农村居民点空间数据;根据县域中各产业发展水平来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比较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数量、规模、密度、形状等的变化特征。[结果](1)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在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密度和面积占比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性。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具有数量多、密度高、单个斑块规模小、总规模大、面积占比大等特征;工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则呈现出数量少、密度低、单个斑块规模大、形状不规则和总规模较小等特点;第三产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面积占比最低。(2)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数量和总面积等方面。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主要特征为数量和面积的双高增长;工业主导型县域则呈现出数量增加较少、面积增加较多,并伴随形状更复杂的特征。第三产业主导型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最小,并且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均略有减少趋势;均衡发展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量增加,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数量增加最多。[结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的管控应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加强制度创新,使不具备区位优势和特殊资源禀赋的地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分类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晓彤 薛晓亮 张艺 任思洋 张朝春
[目的]分析过去45年曲周县种植结构变化特点,研究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为该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收集了1971—2015年曲周县统计年鉴记录的作物播种面积,结合曲周县开展的关于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力的农户调研,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客观因素;同时运用数量统计法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主观因素。[结果]近45年来,曲周县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棉花播种面积变化较大,蔬菜瓜果的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增长率达1189%;而高粱、谷物、大豆、薯类、油菜、花生和芝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比持续减少。年龄和教育水平对种植结构调整有显著影响,引起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利益、机械化和省力技术、年龄。[结论]近45年来,曲周县作物种植种类减少,小麦和玉米占主导地位,棉花次之,瓜果蔬菜呈稳步增加趋势;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导致种植结构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