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37)
2023(3838)
2022(3066)
2021(3057)
2020(2604)
2019(6389)
2018(6432)
2017(12797)
2016(6962)
2015(7948)
2014(7952)
2013(7668)
2012(6748)
2011(6200)
2010(6437)
2009(5896)
2008(5625)
2007(4830)
2006(4237)
2005(3813)
作者
(22136)
(18254)
(18222)
(17193)
(11448)
(8836)
(8051)
(7276)
(6875)
(6551)
(6352)
(6270)
(5923)
(5832)
(5777)
(5669)
(5529)
(5483)
(5281)
(5210)
(4710)
(4606)
(4449)
(4215)
(4201)
(4076)
(4009)
(3984)
(3742)
(3702)
学科
(28448)
经济(28428)
方法(17040)
管理(16968)
(16556)
数学(15868)
数学方法(15394)
(13419)
企业(13419)
(7964)
(6636)
中国(5633)
理论(5505)
业经(5187)
农业(4924)
(4341)
(4283)
贸易(4280)
(4170)
技术(4154)
教学(4063)
(3915)
地方(3808)
(3706)
环境(3510)
(3312)
资源(3223)
(3171)
(3160)
土地(3099)
机构
学院(99601)
大学(98012)
管理(38023)
(35515)
经济(34653)
研究(33455)
理学(33388)
理学院(33043)
管理学(31975)
管理学院(31837)
中国(24947)
科学(24313)
(23818)
(21744)
业大(20059)
农业(19304)
(18412)
研究所(17195)
中心(15015)
(14614)
(14304)
北京(13484)
农业大学(12764)
技术(12576)
(12134)
师范(11947)
(11934)
财经(11774)
(11716)
科学院(11414)
基金
项目(71442)
科学(54852)
基金(50786)
(47339)
国家(47043)
研究(46402)
科学基金(39043)
(28950)
自然(28420)
自然科(27815)
自然科学(27809)
自然科学基金(27270)
社会(27235)
基金项目(26337)
社会科(25884)
社会科学(25874)
(25116)
资助(22308)
教育(22221)
编号(18938)
重点(16653)
计划(15728)
(14849)
(14779)
(14729)
科技(14395)
科研(14167)
成果(13999)
创新(13909)
课题(13329)
期刊
(35578)
经济(35578)
研究(23106)
(21436)
学报(20543)
中国(20052)
科学(17741)
农业(15256)
大学(14349)
管理(14020)
学学(13747)
技术(10495)
教育(10416)
(10341)
(9248)
统计(7202)
(6544)
业经(6454)
资源(6318)
业大(6251)
决策(5974)
(5801)
金融(5801)
经济研究(5744)
科技(5442)
(5423)
技术经济(5302)
财经(5283)
农业大学(5127)
图书(4694)
共检索到138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步庆  陶洪斌  王璞  Heike KNRZER  Wilhelm CLAUPEIN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的研究方法,对在华北地区通过种植模式调整实现农业节水的潜力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比较3种不同种植模式单季和周年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水量平衡方程,获得如下结论:1)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对照)具有显著产量优势,但水分利用率较低,对地下水消耗较大,不利于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与对照相比,春玉米一熟模式可以实现最小灌溉或者零灌溉,充分利用自然降雨的同时,还有助于地下水的恢复,但周年产量降低较多(降低41%),考虑到粮食安全的需求,该模式不适宜在当前推广;3)与对照相比,两年三熟模式3年总灌溉量降低48%,产量降低11%,节水效果明显,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该模式进一步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雨林  陈中督  遆晋松  隋鹏  陈阜  
为探索解决长期冬小麦-夏玉米(麦-玉)单一轮作两熟模式导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的问题,基于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分析当前气侯环境下华北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耕层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4年各轮作模式碳汇速率整体表现为麦-玉>麦-豆>麦-玉-春玉米>麦-玉-大豆>春-玉米连作;长期模拟发现,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一年一熟制轮作模式,麦玉轮作模式碳汇速率最高,有利于有机碳的长期积累,春玉米连作有机碳储量短期内有所增加,长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邵立威  王艳哲  苗文芳  孙宏勇  陈素英  张喜英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试验站通过3年(2008-2010年)8个夏玉米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下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品种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探讨通过品种和密度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品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生了明显影响,并且存在着年际之间的巨大波动。产量最高和最低品种相差1 050~1 500 kg/hm2,不同品种对密度的反应有所差异,一般60 000~67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产量高于75 000株/hm2的密度产量。玉米生长期间光照条件对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2010年玉米生长期间日照时数为多年平均的56.6%,产量比光照条件好的2009年产量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素娟  李琳  陈阜  张海林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超  于强  王恩利  夏军  
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Water Poduetivity)是节水农业研究的最终目标,定量分析作物WP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明确该区作物W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对指导该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利用华北平原3个代表性试验站各连续3~4年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资料,校准验证澳大利亚开发的APSIM模型,然后利用校准后的APSIM模型和研究区域32个气象站1961年~2005年逐日气象数据,结合GIS技术,对华北平原不同供水情景下冬小麦、夏玉米WP空间分布特征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其友  
以华北平原为例,对节水型农业模式的概念、结构与功能、模式选择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占斌  山仑  
通过对供水和干旱下春小麦(TriticumaestivumL.)和夏玉米(ZeamaysL.)生理生态适应研究表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合速率(Pn)日变化受干旱缺水影响明显,干湿处理间其差别最明显时段为下午(12:00~16:00);缺水时作物Pn在午前段以气孔限制为主,午后段则以非气孔限制为主;缺水对WUE日变化影响作用与叶水势,以及大气环境因素,特别是大气相对湿度和叶温关系密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曾江海  王智平  胡春胜  
本专题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多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栾城县为重点,面向华北山前平原高产区,在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下,区域分析与案例研究结合,分析了小麦—玉米两熟制种植模式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节水、节肥、节粮为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持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组装了技术体系集成方案。与同类型地区比较,该模式的光、热、水、土、肥综合利用效率高304%,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国艳  欧阳竹  李鹏  
近年来华北平原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但优质青绿饲草的不足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在农区发展优质青绿饲草是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牧草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都比秸秆等传统饲料高,一般禾本科干草的蛋白质含量为13%~15%,豆科牧草为18%~24%,并且牧草中所含的蛋白质更容易被家畜消化吸收。本文试验研究了几种适宜华北平原种植的优质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华北平原牧草种植与利用现状,提出了适宜华北平原的8种牧草和种植模式。并对平原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作出了规划设想,即建设山前平原青绿饲草产业带,促进奶牛业发展;建立海河低平原和黄河三角洲两个饲草业出口基地,以大城市和亚洲市场为对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磊刚  陈阜  孔凡磊  范士超  
农业碳足迹理论可以系统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是构建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本文基于河北吴桥县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大小为1 737.37±337.02 kgCe/hm2.a,生产1 kg粮食的碳成本是0.12±0.03 kgCe,其中冬小麦的碳足迹是1 101.3l±251.91 kgCe/hm2.a,小麦的碳成本是0.16±0.04kgCe/kg,夏玉米的碳足迹是636.06±163.90 kgCe/h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占彪  王猛  陈阜  
【目的】分析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动态、分布以及构成,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华北平原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5个代表省(市)的47个市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及作物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业领域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作物生产的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CFs)、单位耕地面积碳足迹(CFc)、单位产量碳足迹(CFy)及单位产值碳足迹(CFv)。以2002年为节点,把1993—2012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变化趋势以及华北平原47个市的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分布、构成情况。根据1993—2012年不同市的平均单产,取5个单产最高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盖力强  谢高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宏勇  张永强  张喜英  毛学森  裴东  高丽娟  
通过对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浆速率等数据的分析发现:拔节期胁迫对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充分灌水处理生物产量较高但是水分利用效率低;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的处理对土壤储水量的消耗有明显的不同最大相差143.3mm;以棵间蒸发形式消耗的无效耗水也有明显的差异,最多相差20mm。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骥  
本文以2006年对河北省和山东省200个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对华北平原农户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户存在化肥施用过量倾向,而影响农户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的因素除了化肥价格、家庭非农收入、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基本的特征变量外,还主要有土壤质量、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目的、农户是否接受过农业推广站提供的施肥指导、是否施用有机肥以及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茹淑华  张国印  孙世友  耿暖  王凌  
通过8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轮作8个周期后,0~200 cm土体中各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变化规律为N575>N400>N225>N0,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在0~80 cm土层各施氮量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呈下降趋势,各处理在60~80 cm降到最低。各施氮量处理在80~200 cm土壤硝态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一土层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硝态氮的差异明显增大。经过8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后,N575处理100~2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总累积量的比例提高15.18%。通过对施氮量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用数学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