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88)
2023(10153)
2022(8773)
2021(7972)
2020(6393)
2019(14398)
2018(14458)
2017(27115)
2016(14717)
2015(16797)
2014(17083)
2013(17107)
2012(16861)
2011(15570)
2010(16182)
2009(15296)
2008(15243)
2007(14193)
2006(13430)
2005(12662)
作者
(45796)
(38277)
(38071)
(36356)
(24437)
(18442)
(17314)
(14668)
(14607)
(13976)
(13335)
(12833)
(12397)
(12391)
(12116)
(11669)
(11327)
(11052)
(10989)
(10892)
(9992)
(9464)
(9422)
(8889)
(8701)
(8582)
(8582)
(8465)
(7908)
(7593)
学科
(85928)
经济(85763)
管理(39586)
(36209)
(27646)
企业(27646)
地方(26609)
中国(25204)
方法(24203)
(22275)
业经(19641)
数学(18622)
数学方法(18317)
(16640)
地方经济(16281)
农业(15214)
(14537)
(14316)
(13236)
金融(13234)
(13043)
银行(13028)
(12770)
(12687)
(12604)
理论(12255)
(11951)
贸易(11937)
环境(11554)
(11353)
机构
学院(225335)
大学(223888)
(100265)
经济(98031)
研究(88473)
管理(77568)
中国(69039)
理学(63585)
理学院(62683)
管理学(61457)
管理学院(61031)
科学(52384)
(50329)
(46878)
(46310)
研究所(41451)
中心(39387)
(38140)
(37337)
财经(34794)
北京(33490)
(33336)
师范(33049)
经济学(31224)
(31092)
(30937)
(30306)
业大(29601)
农业(29049)
(28512)
基金
项目(132639)
科学(103122)
研究(100083)
基金(93103)
(80745)
国家(79984)
科学基金(66649)
社会(65388)
社会科(60721)
社会科学(60703)
(52071)
基金项目(48024)
教育(44674)
(43620)
编号(40748)
自然(39392)
资助(38758)
自然科(38404)
自然科学(38396)
自然科学基金(37686)
成果(35661)
(35140)
重点(30588)
课题(30016)
发展(28839)
(28798)
(28384)
国家社会(26417)
(25982)
(25539)
期刊
(135134)
经济(135134)
研究(78975)
中国(55284)
(38597)
(35342)
学报(34126)
管理(32863)
科学(32284)
教育(28702)
(26407)
金融(26407)
大学(26221)
农业(26001)
学学(24429)
经济研究(21136)
业经(20956)
技术(20797)
财经(18818)
问题(17301)
(16495)
(13476)
世界(13118)
(12935)
技术经济(12623)
国际(12316)
图书(11185)
统计(11120)
经济问题(11085)
资源(10718)
共检索到385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杨  赵丽芬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关系是我国当前紧迫而重要的命题,水资源的有限性和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从总量与构成两个层面分析了北京市的水资源在总量、供给、需求等方面的现状及近年来的变动趋势,指出尽管在节水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北京水资源总量严重减少,为满足需求,不得不依靠对地下水的常年超采,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泳平  李淑蓉  
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成本内化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低代价的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成本问题从社会、经济、文化的多视角给予分析,将其归结为:自然性社会成本、经济性社会成本、黄色性社会成本和道德性社会成本等四类,并从经济体制、政府机制、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与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天赐  
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事业、第三产业和农业在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随生  
当前,贫困地区存在基层组织行政职能弱化、土地流转困难、精神文明建设不力、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转变基层干部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加快土地流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户、处理好扶贫三个层次问题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泽江  
一、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运行特点建国以来,我国在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88年底,全国还有400多个贫困县(市、区),7000多万贫困人口;而西南四省区五方(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即有100多个县(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蓉  王雯  
网络谣言、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泄露与环境污染等公害品是困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公共经济学视角出发,在厘清公害品的内涵及其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对束缚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害品进行了效应与危害分析。为了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规范我国公害品问题的法制保障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明晰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权责界定,唯有如此,才能将公害品的负外部性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走出公害品困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邢宪学  徐晓鹰  
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对本地区政府管理行为的影响□邢宪学徐晓鹰环渤海地区是指由环绕渤海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北京市、天津市等三省两市为主体所形成的环状经济区域。这个地区是我国总体经济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全地区的国土面积为51.48万平方...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宋智勇  李志红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目前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之一,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第三个增长极,其发展对于改变区域经济"南快北慢、东高西低"的发展不平衡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山市处于环渤海区域的中心,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其发展离不开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美娟  
由于历史发展初始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以及不平衡发展战略产生的负面效应等,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文章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为目标,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和周边国际环境影响五个方面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运用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程度的评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道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和人民大众希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在一定时限内达到某种水平或状态,称其为该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一个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长远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合理地加以确定,是关系到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战略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的基本原则是:目标实现的最大可能性原则、人民和市场需要最大限度满足的原则、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一的原则。若是一个国家内的地区性战略目标,还应该体现对全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最佳保证原则。我国的西部地区(这里指云南、贵州、四川、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田辉  孙剑平  朱英明  
本文应用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概念,从经济、教育和健康水平3个方面综合测度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4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各省区历年人类发展指数进行了估算,并对其变动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各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的国际比较、为有效衡量各省区经济发展成效以及客观评价各省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珊  吕君  高永  汪季  党晓宏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综合考量,对其今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区域经济条件。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具有先天后天、压力叠加,波及广泛、影响深远,分异复杂、治理艰巨等特性;民族文化具有赋存地域性、内涵民族性、交融多元性、原生活态性、发展脆弱性等特征;区域经济具有开发矛盾性、制度失衡性、嵌入发展性、科技落后性、观念约束性等瓶颈。西部民族地区扬长避短,持续进步的关键突破在于通过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加以示范,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彼此适应、相互促进中实现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制度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