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6)
2023(1775)
2022(1660)
2021(1555)
2020(1225)
2019(2907)
2018(2843)
2017(4986)
2016(3167)
2015(3292)
2014(3423)
2013(3525)
2012(3408)
2011(3235)
2010(3163)
2009(3021)
2008(2980)
2007(2704)
2006(2370)
2005(2119)
作者
(13358)
(11465)
(11341)
(10684)
(7412)
(6038)
(4970)
(4505)
(4421)
(4397)
(4140)
(4008)
(3977)
(3830)
(3791)
(3677)
(3445)
(3434)
(3411)
(3330)
(3146)
(2963)
(2934)
(2705)
(2670)
(2667)
(2573)
(2545)
(2542)
(2526)
学科
(11605)
经济(11596)
(5543)
(5063)
地方(4906)
管理(4669)
方法(4663)
(4272)
数学(4137)
数学方法(4048)
(3328)
企业(3328)
农业(3182)
地方经济(2891)
中国(2152)
(2141)
业经(1980)
(1757)
环境(1676)
(1670)
贸易(1669)
理论(1634)
(1606)
土壤(1600)
(1575)
生态(1540)
(1473)
森林(1473)
(1445)
(1440)
机构
学院(48487)
大学(48438)
研究(24184)
(21575)
科学(19815)
农业(17846)
(15856)
研究所(15053)
中国(14972)
业大(14955)
(14106)
经济(13770)
管理(12552)
农业大学(11524)
(11424)
(11126)
理学(10815)
理学院(10585)
管理学(10109)
(10041)
管理学院(10041)
(9860)
中心(9837)
实验(9496)
科学院(9457)
实验室(9066)
重点(8683)
(8305)
(8261)
技术(7107)
基金
项目(38727)
(27934)
国家(27777)
科学(26982)
基金(26051)
研究(20205)
科学基金(19933)
(16019)
自然(15755)
自然科(15366)
自然科学(15356)
自然科学基金(15068)
(14662)
基金项目(13973)
科技(11816)
计划(11404)
资助(11209)
社会(10650)
社会科(9925)
社会科学(9920)
重点(9910)
(9228)
(9173)
专项(8676)
教育(8597)
科研(8112)
(8085)
(7577)
(7465)
创新(7247)
期刊
学报(20663)
(20611)
(15298)
经济(15298)
科学(14472)
农业(14363)
大学(13255)
学学(13025)
研究(10799)
中国(9879)
(8220)
业大(7211)
农业大学(6045)
林业(5237)
(4510)
中国农业(4285)
自然(4007)
管理(3957)
(3678)
科技(3493)
自然科(3307)
自然科学(3307)
资源(3077)
西南(2943)
教育(2928)
科技大(2821)
科技大学(2821)
农林(2669)
(2669)
农业科学(2545)
共检索到69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珺  郭兴强  谢光辉  
为探明旱稻新品种旱稻297在华北地区的产量形成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003年120 kg/hm2播种量基础上,2004年增设更为节约的60和90 kg/hm22个播种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构成。结果显示:2004年60、90和120 kg/hm2播种量的产量分别为3.8、3.5和3.4 t/hm2;成熟期3个播量地上部生物量(单位面积内旱稻植株茎、叶、穗的总干重)在1 005.0~1 283.4 g/m2范围内无显著差异;收获指数分别为0.36、0.34和0.26,随播种量增大而依次降低,且120 kg/hm2播种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种量。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颖花数少是本试验旱稻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谷晓岩  梁正伟  黄立华  马红媛  
研究了东稻2号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的秧苗素质,以及在盐碱地大田种植、人工插秧条件下不同播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下降,每盘播量50,80,100,120 g明显优于150 g与200 g,秧苗个体生长良好,素质较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产量的播种量为每盘80 g(500 g/m2),平均为5 284.7 kg/hm2,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9.9%,6.1%,9.8%,16.1%,14%。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鹄生  罗会明  彭景武  
本文以每平方米播种种子数为密度指标,对三个不同千粒重品种进行了四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秧苗素质、千粒重、有效穗数、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500粒/m2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处理及对照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提出了三个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500粒/m2。根据各处理的结果建立了播种量与千粒重和密度关系的方程式,Z=2.2293X+0.0183Y-61.17,只要确定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将该品种千粒重代入即可求出播种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晓娟  唐湘如  闻祥成  李艳红  周新建  
为了探明不同播种期对香稻香气形成、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规律,确定华南双季稻区早季香稻的适宜播种期。在大田条件下以桂香占和农香18为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对香稻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米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10日播种的香稻的2-AP含量最高,桂香占和农香18的2-AP含量分别达到了24.35,11.67 ng/g。2-AP含量与光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2-AP含量较高的播种期其游离脯氨酸含量、籽粒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适当推迟播种提高了香稻精米率,而降低蒸煮食味品质。3月5日播种的香稻产量最高,桂香占和农香18的产量分别达到了6.57,6.77 t/hm2。延迟播种不同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石泉  唐利忠  杨国俊  曹亚娟  易镇邪  周文新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多效唑3种喷施时期A1(1叶1心期喷施)、A2(2叶1心期喷施)、A3(1叶1心期与2叶1心期喷施)和4种播种量处理B1(75 g/盘)、B2(90g/盘)、B3(105g/盘)、B4(120g/盘)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成苗率、每穴总根数、平均根长、茎基宽和百株干质量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播种量和多效唑喷施时期对秧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显著,以B3各处理的酶活性较高;较低播种量处理(B1与B2)分蘖速度较快,最终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增大而增多;播种量对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两者皆以B3处理最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影响显著,播种量处理间以B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较高,多效唑喷施时期处理间以A2处理产量较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的互作效应显著,2017年和2018年分别以A2B3和A1B3产量最高,两年总产量以A1B3处理最高。可见,湘南早稻机插秧播种量以105g/盘为佳,多效唑以1叶1心期喷施为宜;适宜的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提高了秧苗抗逆能力,促进了物质积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致义  邱尔发  谢晓阳  辛琳  王新宇  奚露  孙振凯  边琦  
【目的】建立树种冬季景观质量评价模型,筛选以提升冬季景观质量为主的优良绿化树种,为华北地区冬季景观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树木观赏器官(姿态、茎杆、果、叶、芽)的生物学特性,以《华北树木志》为主,结合《园林树木1 600种》及相关文献,初选华北地区312种乔木、455种灌木树种,并进行分类整理;收集影响树种冬季景观质量的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树种冬季景观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优良乔木树种,位于第Ⅰ等级的常绿乔木3科7属12种,落叶乔木20科26属43种,其中新疆杨的观赏价值最高,相对综合指数为0.450 3%;第Ⅱ等级的常绿乔木4科10属15种,落叶乔木26科36属94种。优良灌木树种,第Ⅰ等级的常绿灌木8科10属23种,落叶灌木15科23属58种,其中红瑞木的观赏价值最高,相对综合指数为0.362 5%;第Ⅱ等级的常绿灌木5科6属8种,落叶灌木24科49属110种。【结论】筛选出的第Ⅰ等级、第Ⅱ等级的乔木、灌木树种可分别作为冬季景观质量提升的优、良绿化树种,华北各城市可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树种,提升冬季植物景观。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梦雨   王斌   王腾飞   兰剑  
为探讨宁夏半干旱区紫花苜蓿(Medicaco sativa)种子田高效生产的最佳播种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S_1:1.2 kg·hm~(-2),S_2:1.8 kg·hm~(-2),S_3:2.4 kg·hm~(-2),S_4:3.0 kg·hm~(-2),S_5:3.6 kg·hm~(-2))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性能和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紫花苜蓿株高、一级分枝数、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结荚数、单位面积生殖枝条、每荚种子数、千粒重、实际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每荚种子数及千粒重均在S_4播量下达到最高,分别为177.09、23.35、12.56、6.16和1.88 g;株高和每花序小花数在S_2播量下达到最大,分别为87.81 cm和18.18;以上指标均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表现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均在S_4处理下最大,分别为5 993.39和630.68 kg·hm~(-2),较S_1处理提高了180.25%和38.41%。相关性分析表明,每生殖枝花序数与每花序小花数和种子产量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主成分分析显示,每生殖枝花序数和实际种子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每荚种子数次之,株高的贡献率最小,综合排名由高到低为S_4> S_3> S_2> S_5> S_1。建议在宁夏半干旱区紫花苜蓿种子田生产的最佳播种量为3.0 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苗锦山  贾春林  杨秋玲  吴波  盛亦兵  
在轻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从美国引进紫花苜蓿品种WL323和ARRIBA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生育情况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植株发育影响显著;随公顷播种量的增加,两品种均在播种量30.0 kg/km2时第一茬干草产量达到最高值,但播量进一步增加导致产量显著下降,ARRIBA减产幅度高于WL323。回归分析表明:在盐碱地种植条件下,WL323和ARRIBA获得理论最高产量的播种量分别为28.9 kg/hm2和29.4 k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2009-2011年,在成都平原稻茬麦区开展了稻草还田方式及还田量对机播小麦立苗质量和产量建成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两种稻草还田方式即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粉碎还田(简称全喂入和半喂入方式)、4种还田量(0、4、8、12t/hm2)。结果表明,半喂入方式下小麦的播种深度、种子有效覆盖比例及出苗均匀度均高于全喂入式,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9.1%~28.7%和5.5%~24.8%,产量提高11.1%。半喂入方式下随着还田量的增加,播种深度、出苗率及出苗均匀度呈下降趋势。相较于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小麦在出苗后群体扩大迅速,各生育阶段群体质量较优,产量增加2.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炜  孙志贵  田贺培  张运波  卢碧林  
为研究不同播种和施肥方式下直播水稻分蘖特征和产量状况,以全两优681、荃优华占和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在江汉平原稻麦两熟制耕作制度下,设置2种播种方式(机械直播和人工撒播)和施肥方式(4次施肥和3次施肥),研究了直播稻成蘖和成穗特征及产量表现。结果显示:各处理一次分蘖成蘖主要叶位为1/0至6/0,3/0至6/0叶位的成蘖率较高,二次分蘖叶位为2/1、3/1和2/2,3/1叶位成蘖率最高;2/0到5/0叶位是一次分蘖成穗优势叶位,2/1和3/1是二次分蘖的主要成穗叶位;一、二次分蘖成蘖和成穗率方面,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直播稻高于3次施肥直播稻;各处理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净干物质积累量趋势一致,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直播稻高于3次施肥直播稻;分蘖至拔节期各处理叶绿素呈下降趋势,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高于3次施肥;机械直播稻和4次施肥直播稻的穗部性状优于人工撒播稻和3次施肥直播稻;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来看,各处理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机械直播稻产量显著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的直播稻产量显著高于3次施肥的直播稻,除了有效穗数外,其他构成要素趋势与产量表现基本一致。综上,不同播种和施肥方式下,直播稻分蘖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直播稻和4次施肥下的直播稻的一、二次分蘖成穗率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大,穗部性状占优势,产量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明伟  邓辉  李贵才  范锦龙  任建强  
该文利用IPCC AR4模式资料和基于多年观测资料生成的格点数据,建立降水、最高/最低气温的统计降尺度关系,获取华北地区高分辨率未来气候情景空间分布;利用作物模型模拟IPCC-B1情景下冬小麦生长期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最高/最低气温模拟结果与观测值比较,相关系数(R2)大于0.70;降水模拟结果与观测值比较,相关系数最小为0.63;IPCC-B1情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生长期总体上变短,产量下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振江  李明顺  李新海  张世煌  张宝石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自交系为副区,材料均为华北地区近40年34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自交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株粒数>空秆率>行粒数>千粒重>叶向值>秃尖度>穗位>生育期>ASI>倒伏率。只有通过提高单株粒数,才能加大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粒数。同时通过保持穗位、生育期在适当水平,强化耐密性的选择,选择千粒重高、雌雄协调、株型上举耐密且抗倒能力强的自交系,才能最终提高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因此,提高株粒数是提高玉米自交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士锋  陈俊旭  
针对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风险问题,在对京津冀地区水资源背景进行分析的前提下,计算了以年为时间尺度的风险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资源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每年约缺水68.6×108m3,北京市目前处于较高的风险水平。按照国际上现行的水资源风险指标计算方法,可以以年度为单位计算京津冀三省市水资源风险指标。结论是,1994~2006年水资源供给风险率极高,分别为0.846、0.923、0.769;稳定性分别为0、0、0.154;恢复性分别为0.182、0.083和0.100;脆弱性指标(缺水率)分别为0.333、0.497和0.213。在现有条件下,研究区的综合缺水风险指标分别为北京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会超  姚连芳  孙振元  彭镇华  杜小娟  
将NaCl和Na2SO4两种盐按4∶1配制,并作为复盐,基质中复盐含量分别为0、2 5、5、10g·kg-1。研究了7种野生宿根花卉植物的耐盐性。结果表明:7种植物均不能在含盐量为10g·kg-1的土壤基质中出苗,但在含盐量为2 5g·kg-1基质中均能出苗、生长。在盐含量为2 5g·kg-1基质中出苗率最高的是紫花地丁,比对照高出46 35%;在盐含量为5g·kg-1基质中只有马蔺、蒲公英、多变小冠花等3种植物出苗,且出苗时间明显推迟,出苗率明显降低。7种野生宿根花卉植物在盐胁迫下脯氨酸含量成倍增加,但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大。5g·kg-1盐处理,使出苗的3种植物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说明对3...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桂莲  屠乃美  袁菊红  刘鹏  张顺堂  
为探明再生稻的适宜播种期,选用培两优500和汕优63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再生稻生育期、腋芽萌发和产量均有明显影响,以3月31日播种的腋芽萌发好,再生季产量高,4月11日播种的腋芽萌发较差,但能正常成熟,4月19日播种的腋芽萌发差且不能在安全期内齐穗,导致部分穗子不能抽穗或能抽穗但不能正常成熟.从气候条件和高产角度出发,供试组合作再生稻栽培,在长沙地区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底至4月初,最佳播种期为3月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