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66)
2023(6462)
2022(5891)
2021(5630)
2020(4930)
2019(11955)
2018(11614)
2017(21437)
2016(12029)
2015(13973)
2014(14247)
2013(14400)
2012(13748)
2011(12619)
2010(12773)
2009(12145)
2008(12243)
2007(10695)
2006(9143)
2005(8363)
作者
(37534)
(31692)
(31641)
(30407)
(19892)
(15445)
(14516)
(12590)
(11884)
(11183)
(10864)
(10825)
(10112)
(10085)
(10066)
(10015)
(9984)
(9268)
(9221)
(9190)
(7998)
(7858)
(7809)
(7330)
(7198)
(7111)
(7086)
(6993)
(6471)
(6331)
学科
(53982)
经济(53941)
(29566)
管理(29560)
方法(26223)
数学(23665)
数学方法(23463)
(22551)
企业(22551)
(14981)
(14980)
中国(13549)
(13127)
(10322)
贸易(10319)
地方(10255)
(10004)
农业(9724)
土地(9392)
业经(9081)
(9005)
(8132)
(7602)
财务(7587)
财务管理(7563)
(7399)
金融(7397)
(7371)
银行(7341)
企业财务(7137)
机构
大学(179462)
学院(176718)
(73023)
经济(71404)
研究(65882)
管理(65711)
理学(56148)
理学院(55421)
管理学(54354)
管理学院(54026)
中国(50432)
科学(42930)
(39288)
(37685)
(35324)
(33031)
研究所(32452)
中心(30793)
业大(30485)
农业(30141)
(27507)
财经(26118)
北京(24777)
(24185)
师范(23924)
(23741)
(23571)
经济学(22598)
(21285)
经济学院(20567)
基金
项目(117945)
科学(91439)
基金(85548)
研究(81672)
(76671)
国家(76094)
科学基金(62935)
社会(50387)
社会科(47654)
社会科学(47635)
基金项目(45809)
(45520)
自然(42267)
自然科(41190)
自然科学(41176)
自然科学基金(40405)
(39724)
教育(37421)
资助(35255)
编号(33190)
重点(27598)
成果(27054)
(26682)
(25532)
(23670)
科研(23624)
计划(23474)
课题(22879)
创新(22320)
教育部(21808)
期刊
(78356)
经济(78356)
研究(50844)
中国(37772)
(33065)
学报(33050)
科学(29928)
(26043)
大学(23391)
农业(22166)
学学(21977)
管理(20613)
教育(16110)
(14775)
金融(14775)
技术(14313)
经济研究(12715)
财经(12665)
(12661)
业经(12248)
问题(10962)
(10877)
资源(10758)
(9696)
(9505)
图书(9297)
技术经济(9153)
统计(8861)
理论(8735)
国际(8419)
共检索到268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邹亚荣,赵晓丽,张增祥,王长有,刘斌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分析华北地区十年的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华北地区耕地增加,以旱地为主,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林草地减少,尤其是草地的减少集中于内蒙古,表现为耕地大量占用草地;城镇增加迅速,主要表现在城镇用地占用耕地,以农村居民点发展快;华北土地利用转换以耕地变城镇、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为主。按土地利用变化分区,华北处于两个区:黄淮海耕地-城镇转换区,主要表现在河北旱地变为农村居民点,河南、北京、天津旱地变城镇。华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草地-耕地转换区,集中在内蒙古草地变耕地。从两个时间段看,华北土地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耕地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华北土地利用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华北土地利用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城乡、居民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幅度比华北土地利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快。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凯  赵强军  
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根据协同发展理论,构建了衡量土地利用协调性的评价方法,利用西安市2002~2009年间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数据资料,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在2006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土地利用效益和协调度逐年提高,到2009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有序度为0.692,土地系统协调度为0.035,土地利用处于较高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小容  杨庆媛  毕国华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特征,可以为将来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利用程度3个方面定量分析了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持续减少,且耕地减少速度呈增大趋势,主要减少区域分布在主城及周边区县;林地、水域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区县之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对速率差异较大,其中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差最大,其次为水域、耕地和林地。耕地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在各区县均有较大变化;水域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县均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3)重庆市在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随后朝着越来越稳定的方向发展;区县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朝着缩小的方向发展。(4)渝东北、东南区域耕地、林地、草地之间转换活跃,但活跃度随时间后移递减;耕地一直是其他地类最主要的转入来源之一,城乡建设用地越来越成为其他地类的主要转出方向。(5)重庆市土地利用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布格局基本上保持不变,但差异明显,越往东北、东南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全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的分布格局呈现为以渝中区为核心从内到外依次为"弱变化——剧烈变化——较强变化——较弱变化"的圈层扩展形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斐鹏  江源  熊兴  董满宇  王博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王圣云  姚晓军  牛俊杰  俞立中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994~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a间,上海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07%;在各种用地变化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共减少了94 007.72hm2,减幅达23.3%;从耕地转移来看,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共74 825.86hm2,占耕地面积总流出量的67.12%;可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江源  刘硕  
根据对前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城市自生植被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城市植物区系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关系。结论为: ①城市植物区系在优势科组成和生态特征方面与其所在地区自然植被明显不同, 并在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 ②人类活动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特征的作用明显;③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绿地管理对许多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术魁  刘琦  李雅楠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分异格局和动态变化,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发展规律,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指数模型,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平稳波动,省份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差异逐渐缩小,阶段性变化以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下降为主要特征;(2)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且地区差异显著,具有东、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在空间上整体表现出从集中到"分散化集中"的演变过程;(3)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4种状态中,优质均衡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杨庆媛  张鹏飞  张引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合理性,为城市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主成分法,聚类分析法,比较法,模型法。研究结果:(1)不同职能城市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占地比例差距明显,而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的比例差异较小;(2)总体上,50%左右地级城市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的占地比例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要求,而绿地比例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一致性较低;(3)综合性城市用地结构合标程度高于其他职能城市;(4)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高的城市呈集聚状,呈现"群"状特点。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陆军  宋吉涛  
本文研究了纽约市整体土地利用结构、各用地类型的空间布局以及各行政分区用地结构与人均占有量四个方面的内容。发现纽约市与中国的高等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之间共性与差异性并存。其中在空间布局方面,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差异性更加明显,而商业用地等其他用地类型共性比较明显;不同分区之间与区域功能、人口密度、交通通达能力等要素有直接关系的住宅用地、开敞空间/娱乐用地和商住混合用地等用地类型差异较大。通过分析发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指标将发挥重大的作用,需要结合多指标深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落成  刘存丽  
太湖流域土地总面积36 895km2,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部分区域,其中,江苏占53%,浙江占33%,上海占14%。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按下垫面可以分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4种类型。采用2005年土地详查数据与上次防洪规划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耕地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下垫面,占土地总面积的36.6%,建设用地占土地占面积的23%,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水域面积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14.5%。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面积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在太湖流域江苏部分,两省一市建设用地均有30%左右的增长幅度,土地围垦得到有效控制,水域面积略有下降。人口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伟  郝晋珉  
研究目的:引入资源—资产—政府管理理念,系统分析中国土地利用过程。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土地的资源管理是土地利用的基础与保障,侧重于保护土地的基本功能;土地的资产管理由土地资源管理衍生、侧重于用市场经济手段研究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引起的价值增值,重点研究土地收益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土地的政府管理是核心,建立在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寻求人地协调发展模式为目标,主要由政府对土地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分配进行全程管理。研究结论: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引入资源—资产—政府管理理念,能够对未来土地管理提供明确导向——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以建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迪  吴文斌  周清波  胡琼  项铭涛  陆苗  余强毅  
【目的】亚洲作为全球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发展中国家众多的大洲,其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关系到各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产量波动,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亚洲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加深对亚洲耕地利用现状的认识,科学把握其变化特征及规律,为亚洲的农业土地系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最新研制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及FAOSTAT统计数据,建立耕地面积数量和耕地利用格局指标群,选取耕地面积及其变化幅度、复种指数及其变化幅度、耕地破碎度及其变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为民  唐华俊  吕钢  陈佑启  
研究目的:以黄河三角洲为例,研究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近20年山东省来东营市的土地利用主导变化过程是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天然草地大量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湿地保护是不利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结论:将景观格局分析法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结合,可以快速的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进行定性理解和定量分析,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菁  胡碧霞  匡兵  陈丹玲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2001—201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式上升态势,地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轨迹差异显著,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由2001年东部效率高,中部、西部地区效率低的特征演变为"吉林—内蒙古—青海—西藏"和"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的两个高水平值带状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菁  胡碧霞  匡兵  陈丹玲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2001—201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式上升态势,地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轨迹差异显著,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由2001年东部效率高,中部、西部地区效率低的特征演变为"吉林—内蒙古—青海—西藏"和"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的两个高水平值带状分布;(3)中国城市土地效率在研究期内呈两级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极化程度先减弱后加剧,集聚类型呈高值集聚、低值集聚交替;(4)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核密度函数在形状、位置和峰度的变化轨迹均差异显著,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演进路径存在地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