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2)
2023(9469)
2022(8614)
2021(8114)
2020(6970)
2019(15823)
2018(15986)
2017(30944)
2016(16942)
2015(19029)
2014(19161)
2013(19040)
2012(17404)
2011(15507)
2010(15287)
2009(13709)
2008(13090)
2007(11155)
2006(9672)
2005(8110)
作者
(49605)
(41152)
(40922)
(38714)
(26117)
(19763)
(18491)
(16433)
(15735)
(14660)
(14138)
(13703)
(12941)
(12900)
(12563)
(12534)
(12494)
(12283)
(11724)
(11622)
(10420)
(10023)
(9961)
(9244)
(9240)
(9141)
(9093)
(8972)
(8298)
(8200)
学科
(64680)
经济(64605)
管理(49561)
(45849)
(39207)
企业(39207)
方法(32662)
数学(28235)
数学方法(27921)
(16579)
(16540)
(15870)
中国(15761)
业经(14196)
地方(13388)
(11881)
环境(11673)
理论(11506)
(11161)
贸易(11153)
农业(11016)
(10774)
(10767)
(10462)
技术(10456)
财务(10405)
财务管理(10389)
企业财务(9857)
(9684)
教育(9104)
机构
大学(238600)
学院(236310)
管理(97188)
(87339)
理学(85356)
经济(85275)
理学院(84382)
管理学(82850)
管理学院(82455)
研究(77862)
中国(55776)
科学(51774)
(50997)
(39794)
(39500)
业大(38772)
(38406)
研究所(36634)
中心(34758)
(32540)
北京(32171)
财经(31795)
农业(31341)
(31295)
师范(31017)
(28956)
(28573)
(27086)
师范大学(25286)
技术(24958)
基金
项目(171161)
科学(133545)
基金(123661)
研究(122681)
(108835)
国家(107945)
科学基金(92072)
社会(74765)
社会科(70603)
社会科学(70581)
基金项目(67067)
(66824)
自然(62537)
自然科(61029)
自然科学(61014)
自然科学基金(59887)
(57036)
教育(55736)
资助(50675)
编号(50003)
成果(39771)
重点(38214)
(37025)
(35800)
(35517)
课题(34047)
科研(33250)
创新(33024)
计划(31993)
大学(31512)
期刊
(91722)
经济(91722)
研究(66083)
学报(41687)
中国(40184)
科学(37643)
(35540)
管理(34123)
大学(30803)
学学(29078)
(27445)
教育(25757)
农业(25272)
技术(19538)
(16332)
金融(16332)
业经(15440)
财经(14606)
经济研究(14100)
图书(13600)
(12886)
科技(12870)
理论(12390)
(12248)
问题(11775)
实践(11668)
(11668)
资源(11194)
(11142)
林业(11120)
共检索到327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宁  陆森  张劲松  孟平  贾长荣  任迎丰  
土壤温度是大气与陆地表面水热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实际气象条件、地形、土壤质地、地表植被类型及冠幅、土壤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相对于气温,土壤温度的观测和资料获取更加复杂和繁琐。目前,土壤温度资料的获取手段主要为野外实测,包括气象台站的日常观测及基于特定科研需要的试验观测,但目前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李裕元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南北 6个人工刺槐林样地进行标准地调查 ,结合树干解析与土壤含水量资料 ,分析了人工刺槐林树高、胸径、材积等指标的生长状况与土壤含水量亏缺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的亏缺程度与刺槐林的生长有明显的一致性。南部的宜君降雨充沛 ,土壤含水量基本没有亏缺 ,没有产生明显的土壤干化现象 ,相应刺槐林的生长状况良好 ,没有产生衰退迹象。随着降雨量的减少 ,从富县开始 ,土壤含水量发生了严重程度不一的亏缺现象。富县样地因水分亏缺而形成的干化层已影响到了人工刺槐林的生长 ,林分已有了衰退的迹象。样地吴旗、安塞、绥德和米脂则土壤含水量亏缺严重 ,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干化层 ,并且严重影响到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莉茹  许明祥  孙会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刺槐林不同土层土壤碳通量,以准确评估该区域土壤碳排放量。【方法】以坡耕地(对照)以及10,20,30和40年生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用气体井法测定CO2浓度,使用Fick扩散法(5种扩散系数模型)计算0~200cm土层土壤剖面碳通量,并用Li-8100腔室法对表层土壤碳通量进行实地监测,最后将黄土丘陵区刺槐林地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碳通量的估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种扩散系数模型对土壤剖面碳通量的模拟结果有较大差异,其中Penman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差异最大,Moldrup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异最小。2)5种扩散系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继康  李素娟  张宇  陈阜  张海林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连续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壤深度呈"锥形";2.5~80cm土壤深度每增加5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1.2h左右;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秸秆覆盖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显著降低了2.5cm土层土壤最高温度0.66~4....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昳晅  同小娟  张劲松  孟平  李俊  
【目的】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年尺度和日尺度上分析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与各土层温度间的温度敏感系数(Q_(10))的差异,并探讨土壤呼吸与各土层温度间的时间滞后。【方法】利用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Li-8150对太行山南麓50年生刺槐林进行定位观测。【结果】在年尺度上,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与各土层温度在时间上的滞后不明显,且呈现显著的指数关系(P 20 cm)的Q_(10)过大并不符合生物学规律。在土壤浅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继康  张宇  陈军胜  陈阜  张海林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温度和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及热特性,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主要集中在冬小麦拔节前。相对于其它处理,免耕在气温降低阶段表现"增温效应",在升温阶段表现"降温效应",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免耕在播种-分蘖期降低土壤日均温0.69~1.02℃,推迟了冬小麦出苗2d、分蘖7d,缩短了冬前分蘖时间7d,分蘖活动积温减少54.12~55.55℃.d;免耕越冬期具有较高土壤平均温度0.02~0.09℃和耕层土壤负积温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娜  孟平  张劲松  陆森  程志庆  
基于气体红外分析技术,在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内,以农田、撂荒地为对照,分析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0~5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农田的3.9和1.6倍;退耕43年刺槐人工林、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撂荒地和农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为2.33,1.21,2.40和2.04μmol·m-2s-1,其中撂荒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最大,退耕43年刺槐林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大于退耕10年刺槐林;研究区内4种土地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5 cm深处土壤温度影响,退耕43年刺槐林、退耕10年刺槐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潘彦平  戴全厚  张超  余娜  
【目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是表征土壤碳变化的重要量化指标,研究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恢复过程中碳库各组分和恢复年限进行拟合。【结果】营造刺槐林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并随恢复年限呈显著线性关系,50a时TOC、L...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宋籽霖  樊良新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种植刺槐林后,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逐渐增加,纤维素酶呈波动式变化,50年后较坡耕地分别增加160.2%,281.8%,541.6%,92.6%,73.8%,但仍低于天然侧柏林,多酚氧化酶较坡耕地降低39.1%,淀粉酶则先降低后升高。相关性表明,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指数在刺槐生长前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大,随后趋于稳定,25年后随林龄不断升高,50年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小宁  赵忠  袁志发  王迪海  郭满才  李剑  
2007-06—2008-04,采用土钻法在黄土高原地区安塞县和泾川县刺槐人工林调查刺槐细根和土壤水分,发现刺槐细根表面积密度和土壤水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有相似的趋势,建立细根表面积密度和土壤水含量随土层深度和时间(月份)变化的耦合模型S=pesin(π/6 t-m).W a e-bh。经验证,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黄土高原地区刺槐细根生长与土壤水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可反映细根生长和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型参数a的值介于0和1之间,表明刺槐根系生长仅利用了一部分土壤水分,不会造成研究区域刺槐林地土壤的干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风芹  田丽青  宋安东  桑玉强  张劲松  高峻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京  胡立勇  丁树文  蔡明历  
研究表明 ,苎麻生长改变了 5~ 2 0cm土层的温度状况 ,缩小了不同季节的最高与最低温度值的变幅。苎麻地在 9月至次年 3月的早晨 8∶0 0 ,5~ 2 0cm土层均具有升温效应 ,1 0月升温最高达 1 .1 0℃ ;7~ 8月则有较强的降温效应 ,8月 1 0cm土层降温最多 ,为 1 .6 1℃。在下午 1 4∶0 0 ,4~ 9月苎麻地小区 5~ 2 0cm土层表现显著的降温效应 ,高温的 8月 1 0cm土层的降温值平均高达 3.1 9℃。苎麻地具有减少一年中土壤高于 30℃和低于5℃温度的天数和累积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晓军  何秀红  杜小鸿  田宏武  王成  
为了实现不同土层温度实时监测,方便研究温度对农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开发了多点土壤温度测量系统。该系统以C8051F310单片机位控制核心,利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对10个不同土层温度测量显示、存储、传输等功能。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监测精度高的特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教君  谭辉  李凤芹  陈梅  胡理乐  
Three gaps with different sizes were selected in Qingyuan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Forest Ecology,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hich located in eastern montane regions of Liaoning Province,China for observation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The observations wer...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丽云  曹帮华  黄彦新  邵伟  解文科  李涛  
研究了刺槐、臭椿纯林及其混交林中不同土层在不同季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林分间的土壤酶活性在各个季节和土层均表现出差异。经统计分析,土壤酶活性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的来说,随着土层逐渐加深,土壤酶活性逐渐减弱。在树木生长表现和土壤酶活性发挥方面,混交林优于纯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