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77)
2023(6489)
2022(5305)
2021(4923)
2020(4078)
2019(9113)
2018(8720)
2017(16810)
2016(8966)
2015(9739)
2014(9024)
2013(9057)
2012(8226)
2011(7825)
2010(7990)
2009(7286)
2008(7113)
2007(6720)
2006(6082)
2005(5207)
作者
(27569)
(24117)
(23243)
(22200)
(14466)
(11659)
(10061)
(9282)
(8809)
(8389)
(8191)
(7779)
(7529)
(7430)
(7429)
(7047)
(7044)
(6975)
(6700)
(6496)
(6195)
(5802)
(5797)
(5492)
(5417)
(5252)
(5202)
(5012)
(4988)
(4837)
学科
(44872)
(41483)
经济(41453)
农业(29961)
(28716)
管理(16078)
业经(13125)
地方(11988)
方法(11103)
环境(10445)
数学(10244)
数学方法(10152)
农业经济(10049)
(9639)
(9541)
中国(9164)
(9017)
农村(9007)
土地(8770)
(7675)
企业(7675)
发展(7601)
(7597)
(7322)
贸易(7317)
(7267)
生态(7211)
(7138)
及其(6908)
收入(6837)
机构
学院(129965)
大学(122051)
(55758)
经济(54822)
(52108)
研究(49851)
管理(47148)
理学(41307)
理学院(40846)
管理学(40141)
管理学院(39948)
农业(39236)
中国(37691)
科学(34302)
业大(32959)
(26669)
(25842)
研究所(24814)
农业大学(24291)
中心(23169)
(20227)
(20122)
(19889)
(18867)
(18319)
科学院(18030)
经济管理(17646)
(16485)
师范(16322)
财经(16305)
基金
项目(96286)
科学(74489)
基金(69177)
研究(67757)
(63531)
国家(62941)
科学基金(51751)
社会(43885)
社会科(41223)
社会科学(41213)
(39706)
基金项目(37925)
自然(33362)
自然科(32336)
自然科学(32327)
(32083)
自然科学基金(31705)
(30060)
编号(27136)
教育(26810)
资助(26134)
(23534)
重点(22043)
(20196)
(19535)
(19132)
成果(19044)
国家社会(18908)
计划(18906)
科研(18654)
期刊
(68449)
经济(68449)
(56845)
农业(38207)
研究(31718)
学报(27850)
中国(26254)
科学(25547)
大学(21167)
学学(21035)
业经(19982)
(18096)
农业经济(13417)
农村(13104)
(13104)
(13075)
金融(13075)
(11492)
问题(11089)
林业(11040)
资源(10750)
管理(10133)
业大(9790)
(9697)
农村经济(8957)
经济问题(8797)
世界(8536)
技术(8033)
科技(7820)
农业大学(7542)
共检索到188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雄  窦铁岭  冯丽肖  张维宏  张立峰  
【目的】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林地大面积荒芜资源无效流失的问题,通过榆树幼林-南瓜带状间作,达到林地高效利用与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增进的目的。【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榆树幼林与南瓜间作后,瓜蔓覆盖地面,显著提高了南瓜行间和榆树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林-瓜间作地水分的利用效率较单作提高了23.7%~163.3%;间作改变了南瓜行间杂草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一年生杂草成为优势物种,其饲用营养物质的含量和产量较林带间杂草显著提高。间作比单作南瓜增产24.4%,榆树生物量累积提高28.4%,杂草增产144.4%,南瓜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23.2%。林-瓜间作比单作土地利用效率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雄  张立峰  
【目的】讨论华北农牧交错区以退耕为特征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为区域保持持久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提供思路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退耕后的生态系统中,退耕子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比农作子系统降低38.34%~72.3%,其主要功能应偏重社会性的资源环境生产力,使理想中的"退耕-还草-养畜-赚钱"的良性循环难以实现。伴随退耕子系统的分化,农作子系统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等方面汇集叠加,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启动经济生产力新属性的阶跃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表明,通过退耕子系统与农作子系统的再度耦合,以及通过同田块创造以水肥为中心的微域生境分化与作物生产耦合,可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甘超华  马礼  南秋菊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重建的切入点,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对当前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特征、政策安排、协调机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区域粮食适度自给定位、部门协调机制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适度生态移民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进行政策优化调控的主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芳  冯开文  
该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存在的经济生态问题及农牧结合的特征,在政府对"退耕还草"的农户给予补贴的最短期限即将届满的情况下,应用博弈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如果因国家减少退耕补贴,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基于自己的利益与生存需求是否愿意继续退耕的迫切问题。结果表明当国家降低补贴标准,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不愿意在原退耕的基础上再退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芳  章杏杏  孟凡艳  
通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3县农户的实地调查,应用农户2006年的家庭生产经营与其他行为的实际数据,分析政府退耕补贴政策行为对农牧交错带农户收入的影响。结论为:无论在退耕补贴期内政府执行原退耕直接补贴标准,还是在补贴期限届满后执行新的补贴标准,农户因退耕而获得的直接补贴与种植牧草收入之和大于在退耕地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波  赵海霞  郭卫华  刘辉  张新时  
在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在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皇甫川流域农业现状的相关矩阵分析,研究了当地农牧业在生态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以及面对冲击发展草产业、推行圈养舍饲的必要性与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紫檀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研究退耕还林、退耕还灌、退耕还草不同退耕方式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耗水主要靠降水满足;3种不同退耕方式的植被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均随降水量而变化;土壤表层(0~30 cm)水分含量相差不大;在30~100 cm土层,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始终高于灌木地和草地,草地的最低;对于0~100 cm土层,林地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能更好地维持土壤水分;2005年3种退耕方式的植被在生长季中对水分的消耗均超过降水补给。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芳  冯开文  
本文以处于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坝上四县为代表,通过农户实地调查,应用定性描述和二元选择模型(Logit模型)定量估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继续退耕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农户基于生存与农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继续扩大退耕的可能性很小;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户主的文化程度、家庭是否有男孩、户主是否有特殊技能、耕地资源数量、种植业收入、打工收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令  贺慧丹  未亚西  杨永胜  罗谨  李红琴  李英年  周华坤  
为探讨三江源农牧交错区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水源涵养能力对退耕还草措施的响应,以青海省过马营镇退耕还草封育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地经退耕还草措施后,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持水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退耕还草11年后,其植被群落盖度、平均高度、植物分层及地上生物量均达到原生植被水平;而Shannon-Wiener群落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达到原生植被的80.9%和97.5%。2)退耕还草11年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王娟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等生态脆弱性特征。本文利用19862、002年两期TM/ETM影像,揭示了吉林西部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依据Costanza R.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6年来,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地减少。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6年的767.1亿元/a下降到2002年的624.1亿元/a,减少幅度达18.6%,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举  郑大玮  潘志华  程玉臣  
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的中部,年降水量平均只有280 ̄350mm。由于冬春季地表大部分裸露,风蚀沙化已相当严重,因此应控制耕作,鼓励农民种草,耕作种植模式应以粮草带状间作为主。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比对照裸地平均降低近地面5cm风速31.6%,风蚀量平均降低79.4%;减缓地表风蚀粗化,>1mm的砾石为对照裸地的25%;生物量达3773kg/hm2,是天然草场的5.7倍。同时具有轮作培肥土壤的的作用,是适应当地条件的有效、简单、经济可行的防风蚀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雄  边秀举  张维宏  杨福存  张立峰  
【目的】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饲草量少质差的现实问题,研究了生物产量较高的饲用玉米覆膜和施氮的效应,以生产高产优质节水饲草。【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覆膜使饲用玉米干物质增产23.8%,且显著地促进了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提高了氮素的表观利用率与产投比,植株粗蛋白的含量增加,有效地改善了其营养品质;覆膜改变了玉米田的耗水时序规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以上。施氮实现了饲用玉米的生物产量与营养品质协同增长,且营养成分的增幅(含量和产量)成倍于生物产量的增幅,施氮在提高饲用玉米生物产量36.1%~39.5%的情况下,植株中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9%和145%,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志华  安萍莉  郑大玮  妥德宝  
以历史资料为依据 ,分析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武川县近 5 0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及其对系统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近 5 0年内该地人口增长了 1.6倍多 ,耕地面积增长了 0 .6 3倍 ,小牲畜数量增长了 9倍多。认为人口增加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 ,不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是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退化的直接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兰玉芳  徐霞  蒋力  金东艳  
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太仆寺旗深受国家退耕政策影响,在退耕前后人口空间分布发生了剧烈变化。根据2000年和2008年研究区175个行政村不同特点进行空间分析尺度的划分,并分析了各个空间尺度上行政村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指数、平均高程、平均坡度、距主要道路和水域距离的相关性。结合GIS和SPSS软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区2期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并分别用各行政村实际人口密度检验空间化结果。研究中,采取逐级增加自变量个数的方法来寻求精度较高、较合适的人口空间化模型。结果表明,区域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最为密切;2000年和2008年由空间化模型得到的各村人口密度与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判定系数R分别为0.961和0.881,且两者线性拟合斜率都接近1,精度较高;8年间,研究区人口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及其周围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其他区域则急剧下降,人口呈现出向城镇及其周围集聚的趋势,而退耕政策是导致区域人口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林林  马良  宋芙蓉  左登华  
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东北部的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采用1987、1995和2003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各时期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及1987-1995、1995-2003两个时间段内的农田与其它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转移过程。结果表明:1987~2003年间,农田面积增加,斑块数量减少,斑块形状规则,分布趋向于均匀,并由分散状态向集中状态发展;农田主要是与草甸、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居民地等类型之间进行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