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97)
- 2023(17289)
- 2022(15048)
- 2021(14178)
- 2020(11803)
- 2019(27146)
- 2018(27015)
- 2017(51944)
- 2016(28206)
- 2015(31811)
- 2014(31549)
- 2013(30979)
- 2012(28698)
- 2011(25792)
- 2010(26041)
- 2009(23769)
- 2008(23234)
- 2007(20555)
- 2006(18312)
- 2005(15836)
- 学科
- 济(114571)
- 经济(114363)
- 业(81619)
- 管理(75994)
- 企(60514)
- 企业(60514)
- 农(52114)
- 方法(50802)
- 数学(43392)
- 数学方法(42757)
- 农业(34618)
- 中国(30366)
- 业经(30121)
- 财(27967)
- 学(26095)
- 地方(23584)
- 制(22519)
- 理论(19377)
- 贸(18975)
- 贸易(18964)
- 易(18426)
- 和(17932)
- 技术(17342)
- 银(16794)
- 银行(16741)
- 务(16727)
- 财务(16647)
- 财务管理(16607)
- 环境(16595)
- 发(16138)
- 机构
- 大学(399710)
- 学院(399394)
- 管理(157193)
- 济(157075)
- 经济(153655)
- 理学(136687)
- 理学院(135150)
- 研究(133693)
- 管理学(132533)
- 管理学院(131818)
- 中国(99782)
- 科学(84982)
- 京(84666)
- 农(80826)
- 财(70858)
- 所(67006)
- 业大(65407)
- 中心(62257)
- 农业(62188)
- 研究所(61337)
- 江(59873)
- 财经(56951)
- 范(54608)
- 师范(54061)
- 北京(52701)
- 经(51965)
- 院(48036)
- 州(47750)
- 经济学(46428)
- 师范大学(43461)
- 基金
- 项目(277144)
- 科学(218223)
- 研究(202516)
- 基金(201370)
- 家(176287)
- 国家(174573)
- 科学基金(149649)
- 社会(127817)
- 社会科(120178)
- 社会科学(120141)
- 省(108798)
- 基金项目(107108)
- 自然(97744)
- 自然科(95464)
- 自然科学(95438)
- 自然科学基金(93740)
- 教育(92885)
- 划(91279)
- 编号(83200)
- 资助(82284)
- 成果(67528)
- 重点(62143)
- 部(61168)
- 发(59290)
- 创(57016)
- 课题(56806)
- 创新(53227)
- 科研(53210)
- 教育部(52093)
- 国家社会(52086)
- 期刊
- 济(175908)
- 经济(175908)
- 研究(114957)
- 农(80291)
- 中国(76756)
- 学报(67857)
- 科学(62004)
- 管理(54577)
- 农业(54563)
- 财(52741)
- 大学(52229)
- 学学(49192)
- 教育(45475)
- 融(34691)
- 金融(34691)
- 技术(34386)
- 业经(33332)
- 财经(27248)
- 业(25678)
- 经济研究(25355)
- 问题(24146)
- 经(23261)
- 版(22051)
- 图书(21570)
- 科技(19496)
- 技术经济(18763)
- 理论(18614)
- 业大(18609)
- 资源(17970)
- 世界(17590)
共检索到583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志远
通过对华北农村以红白喜事互助为主要目的的"随姓"结合现象的考察表明:"随姓"结合关系具有多缘选择性、功能指向性、对等互惠性及代际传递性等特征;多姓聚居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中的族群集团意识以及村落认同的内生性力量,是"随姓"结合关系生成的主要诱因。"随姓"结合现象呈现出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阶序性"、"文化互嵌性"及"混合性"等特征,并折射出村落社会变迁过程中村民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和日益疏离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彪
从社会空间视角对村落变迁进行考察能够提供新的认识和启发。粤北客家农村是典型的宗族型村落空间系统,祖厅作为村落中的主要权威空间而存在。通过对祖厅的空间形式、价值及功能的考察,发现旧有的村落空间社会系统正在瓦解,作为熟人社会的村落共同体逐渐变得陌生化。要重建新社区共同体,必须加强对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和借鉴,注重新社区的空间建设。
关键词:
社会空间 村落空间 祖厅 社区重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德锋
中国农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通过考察村落社会特殊的关系资源、资金状况和信用状况,本文揭示出农村金融市场独具特色的一面:"放任地下金融"和"取缔地下金融"两种论调均不可取,缓解乃至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关键在于引导和监管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涌现的金融体制创新,同时,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整合,重新定位农信社功能,有可能建立一种可以包容民间金融、兼具官方金融和民间金融机构优势的新型金融体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沈费伟
探寻有效的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既是保障村民群众合法生态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本研究通过对浙北荻港村环境治理的案例考察发现,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的实现机制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本为基础,以农村精英为组织领导核心,以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为支撑,以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为关键,以多元组织力量发挥为保障。尽管如此,在治理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如何平衡"公民参与"与"政府主导"之间的张力、如何实现"地方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如何增强"外部支持"与"内生力量"之间的互动、如何平衡"生产规模"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未来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治理方式以及治理机制四方面来总结提升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绩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环境 参与式治理 荻港村 乡村振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凯辉 陈凤敏 孙丽敏 胡景辉 冯改静 王越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特征,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和石家庄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对石家庄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量化的目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指标体系 评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昆
文章以石家庄于家村为例,分析和探讨了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及现状,提出要使聚落真正意义上"活下去",就必须在地域类型学的基础之上沿承有序的发展。更新与发展是必然趋势,意味着新与旧的并置是环境多样性的共生,也是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之路,因此更新设计在于满足现实的需求,但又需要着眼于未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关键词:
小农农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关键词:
小农农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曹海林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作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苏北窑村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致趋势。村落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趋势正折射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治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关键词:
村落公共空间 演变 村庄秩序重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许志中 张诚 刘祖云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变迁的重要驱动力,目前,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也影响着村民社会交往、村落组织形态,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技术赋能理论,从个体、家庭、村落三个层面和生产、权力、组织三个维度构建起“技术重塑乡村”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在个体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村民生产观念、强化了村民权力认知、拓展了村民交往范围;在家庭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了家庭生产方式、平衡了家庭权力生态、增强了家庭组织韧性;在村落层面,农业技术的推广细化了村落生产空间、调整了村落权为结构、丰富了村落组织形态。
关键词:
技术赋能 农业技术 重塑 乡村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彩英 韩梅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向郊县的转移,有利于城市、郊县农村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但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同时也出现了污染从城市向农村的转嫁,应采取完善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政府相关部门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意识;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环保投入力度;加强环保知识教育,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和发挥农民的环保参与和监督作用等基本对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 环境保护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晓慧 刘燕舞
运用回顾性实地调查法,以湖南省Y村8个农民大家庭26个孩子的陪读教育史为例,本文以“家庭”作为分析视角,发现无论是随迁型陪读还是城市化型陪读,对农民做出陪读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家庭目标、家庭收入、家庭分工、家庭周期以及家庭分层。发展型家庭目标、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合理的代际分工与性别分工、处于有利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上层农民家庭的教育竞争与城镇化动力等有利于促使农民家庭做出陪读抉择。通过审视近三十年来农村陪读教育史的演变状况发现,国家对农民家庭陪读需求的政策瞄准需要重视农民家庭对政策实施的反应。除市域城市化陪读应让其自然发展外,未来政策瞄准的重点应聚焦于县域和镇域层面的城镇化陪读类型,并着力发展适合陪读劳动力剩余的县域经济。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马平瑞 李祖佩
学界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重点关注经济效应和治理效应,有必要拓展社会效应研究。本文运用社会经济理论的分析视角,以鲁西南蔡庄村为例,探讨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社会效应实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面对行政动员强激励和项目资源零输入,农村基层组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推动了乡村社会领域的建设发展。第一,在产业规划阶段,农村基层组织自主选择适宜村庄自身条件的产业类型,通过开会议事与社会动员机制整合村庄内部资源并对接外部生产要素,实现对党员和群众的再组织化。第二,在产业运行阶段,加工厂生产管理方式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并与农民家庭生计生活模式相适配,进而形塑村庄社会结构和巩固农民家庭结构。第三,在产业收益分配阶段,集体收益用于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民间社会组织建设,形成以行政村为供给主体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个案村庄以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为项目资源匮乏型村庄实现产业振兴提供了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建武 刘光辉 明娟
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实施农地流转的关键。但农地流转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土地集中能否带来规模效益以及规模效益能否持续下去、土地集中后无地农民能否得到非农就业机会以及非农收入增长是否持续稳定都成为影响和制约土地持续规模经营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农村劳动力转移 普适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侯同佳
基于华北王村的调查表明:受经济和代际的影响,农民拆迁意愿存在一定差异;尽管总体而言农民拆迁意愿相对消极,但大多数农民最终都响应政府要求同意拆迁。农民拆迁意愿之所以会发生变迁,主要是受到村庄内外权力-关系网络的影响,政府、矿场等村庄外部力量通过政策鼓动、利益诱惑形成对农民与村庄精英的动员,村庄熟人社会和家庭等内部力量通过彼此间的连带关系、代际联动形成村庄内部的自我动员,最终促使多数农民同意拆迁。但在权力-关系网络中,农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拆迁意愿并未获得满足,可能会带来诸多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态环境变迁与传统农耕方式的改变——以石家庄市秸秆禁烧的历史考察为中心
“枫桥经验”视域下公安政务新媒体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基于石家庄交警警媒中心的考察
农村留守女童反社会行为生成的现象考察——邓军“买处”个案的生命历程理论分析
明清以来山西村落的庙宇与商业发展——基于对高平市寺庄村现存庙宇碑刻的考察
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近代农村合作运动——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浙东农村“弟兄家”拟制亲属现象研究——基于宁海峡湾村的考察
就业视角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考察——基于上海的个案研究
农村殡葬改革的异化现象及其治理策略——基于安庆殡葬改革的考察
农村老年贫困的类型与成因探析——基于鄂东白村的考察
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社会资本考察——以广州黄埔古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