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30)
2023(4415)
2022(3624)
2021(3218)
2020(2524)
2019(5352)
2018(5384)
2017(9459)
2016(5421)
2015(5913)
2014(5913)
2013(5874)
2012(5333)
2011(5041)
2010(5024)
2009(4137)
2008(3969)
2007(3529)
2006(3215)
2005(2837)
作者
(19450)
(16334)
(16152)
(15457)
(10140)
(8007)
(7063)
(6487)
(6108)
(5750)
(5661)
(5557)
(5472)
(5416)
(5339)
(5196)
(4822)
(4738)
(4690)
(4673)
(4304)
(4115)
(4016)
(3730)
(3651)
(3574)
(3523)
(3451)
(3405)
(3363)
学科
(18602)
经济(18593)
管理(17482)
环境(15194)
(11420)
(9751)
生态(8597)
(7611)
企业(7611)
资源(6843)
(6744)
方法(6430)
规划(5720)
环境规划(5629)
(5587)
(5519)
数学(5425)
数学方法(5300)
中国(4529)
地方(4496)
业经(4292)
(4048)
经济学(4008)
农业(3783)
(3540)
区域(3533)
(3437)
(3374)
森林(3374)
(3354)
机构
学院(78412)
大学(78050)
研究(34055)
科学(26824)
管理(26557)
(25797)
经济(25130)
中国(24975)
理学(22605)
理学院(22234)
管理学(21551)
管理学院(21435)
(20062)
(19416)
(19026)
研究所(18466)
业大(17946)
农业(15502)
中心(15249)
(13939)
北京(12545)
(12422)
(12324)
(12312)
实验(11833)
科学院(11446)
实验室(11323)
研究院(11100)
(11066)
资源(11061)
基金
项目(62616)
科学(48028)
基金(45174)
(43865)
国家(43634)
研究(38780)
科学基金(35091)
自然(26239)
自然科(25412)
自然科学(25408)
自然科学基金(24901)
(24870)
基金项目(24530)
社会(22513)
(22323)
社会科(21317)
社会科学(21312)
资助(17910)
教育(15974)
重点(15832)
计划(15159)
科技(14573)
(14343)
编号(13691)
科研(12940)
(12007)
(11995)
创新(11485)
专项(11378)
课题(10252)
期刊
(28613)
经济(28613)
学报(20972)
科学(18541)
研究(17437)
(16062)
中国(14735)
大学(14543)
学学(14141)
农业(11181)
林业(9984)
资源(9060)
管理(8425)
(6892)
(6689)
业大(6229)
技术(5868)
科技(5753)
业经(5464)
(5064)
生态(4989)
教育(4704)
自然(4681)
(4412)
金融(4412)
农业大学(4023)
(3868)
科技大(3598)
科技大学(3598)
问题(3546)
共检索到112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同小娟  张劲松  孟平  黄辉  国琳  尹昌君  高峻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连续2年的碳通量观测。结果表明: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年际和季节变化都很明显,但日变化只在生长季(4—10月)才变得显著。2006和2007年人工混交林NEE的变化范围分别在-27.1~8.1和-24.4~9.8gCO2·m-2d-1,最大月平均CO2吸收量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生长季净碳吸收约占全年的96%。人工混交林是较强的碳汇,2006和2007年净碳吸收量分别为549.1和445.4gC·m-2a-1。春季干旱是2007年人工混交林净碳吸收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永进  汤玉喜  唐洁  杨艳  吴敏  
以中亚热带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8种乡土树种营造的混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幼龄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8种幼树不同器官碳含量不同,树干碳含量在454.7~500.0 g/kg之间,树枝碳含量在426.0~474.0 g/kg之间,树叶碳含量在448.4~495.8 g/kg之间,树根碳含量在436.0~490.4 g/kg之间;2)相同树种不同器官和不同树种的相同器官碳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0~10 cm土壤碳含量最高(23.9~25.5 g/kg);4)4种人工混交幼龄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储存于0~100 cm土壤层,平均占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92.56%~94.72%,其次为乔木层(3.75%~4.98%),其中树干占整个乔木层碳贮量的45.45%~58.64%,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5)4种幼龄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67.06、165.72、162.97和160.97 t/hm~2,其中马褂木×香樟×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幼龄林(MLCLS)碳贮量高于其他3种幼龄混交林。随着林龄的增长,人工林碳储量的积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牛晓栋  江洪  方成圆  陈晓峰  孙恒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汽通量变化特征,结合气象要素的观测,进一步分析了净辐射对水汽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全年水汽通量基本为正值,各月水汽通量日变化趋势基本呈单峰型曲线,7月水汽通量峰值最大(0.115 g·m-2·s-1),1月最小(0.029 g·m-2·s-1)。四季的水汽通量平均日变化中,峰值的大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生态系统全年蒸散量为721.25 mm,在相近纬度的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中处于较低水平,全年蒸散量占降雨量的51.46%,各月蒸散量均小于降雨量。生态系统全年净辐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2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1 431.00 kg/(hm2.a),年平均存留量为51.24 kg/(hm2.a),年平均归还量为56.79 kg/(hm2.a),分别是纯林的1.15、1.93和2.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卢立华  郭文福  蔡道雄  贾宏炎  陈琳  农友  雷丽群  李华  刘士玲  杨保国  
为了解树种与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在南亚热带相同立地上,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33年生马尾松纯林(PCL)、红椎纯林(CCL)、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林(PCM)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M、PCL、CCL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5.38、196.40、144.59 t/hm2,处理间差异显著(P 土壤层>地被物层;CCL为土壤层>乔木层>地被物层,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7.94%~98.63%,地被物层仅占1.37%~2.06%。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倩  王云琦  马超  王彬  李一凡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以2016年6月~2017年5月的通量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月CO_2通量平均日变化呈"U"字形,最小值出现在7月,为-0.95 mg·m~(-2)·s~(-1),最大值在12月,为0.43 mg·m~(-2)·s~(-1),CO_2通量正负值转换时刻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日碳汇时间最长,冬季日碳汇时间最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累积量除12月为正值(20.38 gC·m~(-2)·mon~(-1)),表现为碳源外,其他月份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汇,碳积累量最多的是7月(-129.53 gC·m~(-2)·mon~(-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生态系统呼吸、总生态系统碳交换年总量分别为-566.49、1 196.68、-1 761.63 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日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二者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日间净碳交换量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大而降低,光合有效辐射PAR能解释14.1%~58.2%的日间净碳交换量变化,饱和水汽压差是日间净碳交换量限制因子,最适范围是0.5~1.0 kPa,过高和过低均会使日间净碳交换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减弱;影响夜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是5 cm土温,二者关系符合Van’t Hoff模型,夜间净碳交换量随5 cm土温增大而增加,土壤体积含水率是夜间净碳交换量的限制因子,饱和水汽压差大于或小于0.28 m~(-3)·m~(-3)均会对夜间净碳交换量产生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与相近纬度其他森林生态系统基本持平,总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和生态系统呼吸强度则较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洪波  李吉跃  赵义亭  史建忠  
20 0 1年 4— 10月 ,通过林内标准地观测的方式 ,对北京西山地区一块 3 1年生的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水势 (用压力室测定 )日变化、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用Licor 640 0测定 )日变化过程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在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系统中 ,生长季内水势的波动幅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大气 >植物 >土壤 ,其中大气水势的绝对值要比植物和土壤水势高 1~ 3个数量级 .土壤、植物和大气水势的日变化规律类似 ,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在生长季不同标准日内 ,油松和栓皮栎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变化规律差异较大 .通常 ,栓皮栎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明显高于油松...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松年  王云琦  王凯  冯印成  王杰帅  
[目的]探讨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的适用性,并明晰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情况,从而为该地区的森林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方法,获得了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2 019.11—2 020.10的碳通量监测数据。通过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能量闭合及通量足迹,分析对涡度相关应用于该下垫面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在时间序列上对碳通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研究区内碳源或碳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研究期内,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碳通量(Fc)的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较好,高质量数据占比分别为77%、61%和62%;在生长季(4—10月),上层能量闭合率为0.82,下层能量闭合率为0.73;研究期内通量高贡献区域所处方向与全年主风向(东北)一致;在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887.40 g·m~(-2),月均日变化和季节均日变化大多为双峰型,生长季的Fc累积变化量为:-826.2 g·m~(-2),非生长季则只有:-61.2 g·m~(-2);影响碳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R~2分别是0.75和0.43。[结论]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监测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通量监测的数据来源可信,质量评价良好。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处于碳汇过程,生长季的碳汇能力显著高于非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怀良  朱波  陈国阶  
川中丘陵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营造人工桤柏混交林,使该区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在估算人工桤柏混交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和NPP(净初级生产力)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桤柏混交林生长过程中年固定有机碳数量以及林地植被有机碳密度的动态变化,并将同期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与农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和有机碳密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早期年固定有机碳的数量比较小,需要到7~8 a树龄,其年固定有机碳数量才与同期耕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相当。随着树龄的增加,人工桤柏混交林的植被有机碳密度上升较快,碳汇效应不断增强。3~4 a以上树龄的人工桤柏混交林植被有机碳密度大于同期农田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魏远  张旭东  江泽平  周金星  汤玉喜  吴立勋  黄玲玲  高升华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长江流域杨树人工林CO2通量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与杨树所处生长阶段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有关,夜间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与5 cm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全年的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数值波动在-2~2 mg.m-2.s-1之间。生长季NEE的变化特点为:早上7点开始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吸收CO2,到午时(11:00—13:00)NEE的值较为稳定,日落(18:30—19:00)开始生态系统呼吸作用占主导,而晚上NEE的值变化不大。CO2的最大吸收出现在早上10点左右。NEE同时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节(4-9月)NEE多为负值,...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高述超  康文星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对冰冻灾害前后湖南湘潭锰矿矿区废弃地的栾树、杜英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地表水、土壤、林木及死地被物的养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冰冻灾害后,林地地表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K、Ca、Mg含量明显减少,Zn、Mn、Pb含量显著增加;林内土壤含水量、全P、全K含量显著增加,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明显减少,微量元素Cu、Pb、Co含量增加,Fe、Zn、Mn、Cd、Ni含量减少;林木枝、叶、干中含水量均显著减少,树干中N、P、Ca、Mg、Cu、Zn、Mn、Cd、Ni、Pb、Co含量增加,树枝和树叶中P、K、Mg减少,而Cu、Fe、Zn、Mn、Cd、Ni、Pb、Co含量却增加;林地上的死地被物中K...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文双雅  高倩文  高志强  卢俊玮  
为深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碳交换规律以及碳循环的机理和过程,本研究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湘中地区稻油两熟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全年的通量观测,分析了碳通量及其各组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水稻、油菜生长季内碳通量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稻油两熟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日尺度变化特征总体呈"U"型单峰曲线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单峰双谷"W"曲线变化,存在两个明显的碳吸收期;净碳交换吸收峰值水稻普遍高于油菜,总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的累积速率水稻高于油菜;稻油两熟农田生态系统全年的净碳交换累积总量为-206.26 g/m~2,总初级生产力累积总量为1 173.9 g/m~2,生态系统总呼吸累积总量为967.64 g/m~2,生态系统的碳利用效率为17.6%,总体表现为碳吸收旺盛;水稻和油菜生长季内碳通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同,白天的净碳交换与光合有效辐射呈负相关,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呈指数曲线变化,油菜的温度敏感性要高于水稻。本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永  杨华  吕延杰  王全军  孙权  
【目的】合理描述森林结构特征可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本文对长白山云杉-白桦混交林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为林分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杉-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区位于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设置两块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云杉-白桦混交林样地(面积均为60 m×60 m),应用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建立空间结构参数的三元分布,描述整个林分和林分内云杉、白桦树种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1)林分中的云杉和白桦树种株数分布主要集中在6、8和10 cm径阶,林分密度较大。(2)随混交度的升高林木株数先增加后减少,林分整体处于中度混交状态,即绝大多数林木相邻4株树中有2株树为同种;随角尺度的升高林木株数先增加后减少,有1/2以上的林木处于随机分布,且处于随机分布状态的林木大多数为中度混交状态;不同优势度等级上,林木株数分布大致相同,优势木株数稍高于劣势木株数。林分在结构参数组合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亚优势状态时,株数分布最多。(3)云杉树种,在样地1中结构参数组合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亚优势状态时林木分布较多;在样地2中结构参数组合为零度混交、随机分布、优势状态的林木分布较多。(4)白桦树种,在样地1中结构参数组合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优势和亚优势状态时株数分布最多;在样地2中结构参数组合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劣势状态的株数分布最多。(5)林分中云杉树种的优势度整体高于白桦。【结论】结构参数的三元分布可以同时表达林木的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为云杉-白桦混交林的结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泽清  刘琪璟  徐雯佳  李轩然  刘迎春  
基于测树学及遥感技术研究了江西千烟洲试验站人工林的碳蓄积特征。使用林木各器官的相对生长模型,结合林分调查,估算了标准木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进而获得单位面积及整个小流域森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利用IKONOS遥感图像进行目视判读,计算不同类型人工林的面积。林龄19年的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的单株标准木地上部分碳含量分别为29.0、25.6和23.3kg;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木荷林、针阔混交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088、8768、7542、13215和8359g·m-2;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8257和3979g·m-2;遥感估算的千烟洲面积为207.96hm2,其中7...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斌  黄寿先  招礼军  陈玉萍  荣薏  罗柳娟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ir variations in three different age(8-year-old,14-year-old and 28-year-old) stands of Taiwania flousiana plantation eco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in Nandan Shankou Forestry Station of Guangxi,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rbon content in d...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