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91)
2023(4068)
2022(3556)
2021(3124)
2020(2576)
2019(5962)
2018(5728)
2017(10689)
2016(6094)
2015(6698)
2014(6380)
2013(6514)
2012(6279)
2011(5854)
2010(5727)
2009(5275)
2008(5079)
2007(4572)
2006(4223)
2005(3788)
作者
(21074)
(17833)
(17727)
(16690)
(11393)
(8831)
(7752)
(6871)
(6845)
(6508)
(6305)
(6014)
(5895)
(5882)
(5791)
(5514)
(5362)
(5250)
(5243)
(5188)
(4612)
(4608)
(4316)
(4126)
(4063)
(3963)
(3882)
(3849)
(3815)
(3731)
学科
(28790)
经济(28761)
(16000)
管理(15362)
方法(13075)
数学(12049)
数学方法(11925)
(10867)
企业(10867)
(8738)
地方(7679)
(6747)
中国(6535)
农业(6218)
(6109)
业经(5532)
环境(4760)
(4450)
地方经济(4297)
(4178)
贸易(4176)
(4007)
技术(3797)
(3774)
金融(3772)
(3576)
(3522)
资源(3327)
(3300)
银行(3275)
机构
大学(92149)
学院(90692)
(38929)
研究(38862)
经济(38270)
管理(30836)
中国(27277)
(27094)
理学(26809)
科学(26565)
理学院(26438)
管理学(25831)
管理学院(25715)
农业(22336)
(22139)
(20776)
研究所(20602)
业大(19738)
中心(16691)
(15519)
农业大学(14385)
(14075)
(13595)
科学院(13568)
(13525)
经济学(12654)
北京(12622)
财经(12566)
(12464)
(11522)
基金
项目(67081)
科学(51727)
基金(49501)
(47358)
国家(47063)
研究(42218)
科学基金(37839)
社会(27395)
自然(26475)
社会科(25976)
(25972)
社会科学(25967)
基金项目(25901)
自然科(25841)
自然科学(25831)
自然科学基金(25414)
(23323)
资助(20785)
教育(18730)
重点(16262)
(15832)
计划(15312)
(14848)
编号(14539)
(13880)
科技(13729)
科研(13492)
(13272)
创新(13237)
(12451)
期刊
(40371)
经济(40371)
研究(26183)
(25002)
学报(23546)
中国(19348)
科学(19112)
农业(17876)
大学(16495)
学学(15932)
管理(11334)
(11123)
(10181)
业大(7779)
经济研究(7187)
技术(6974)
(6963)
金融(6963)
教育(6811)
农业大学(6786)
财经(6539)
(5788)
(5761)
业经(5647)
问题(5385)
资源(5303)
中国农业(5211)
技术经济(4923)
世界(4602)
科技(4555)
共检索到135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青先国  邹君  王凯荣  马国辉  
华中地区降水季节性强 ,水资源态势具有明显的盈亏期。双季稻作生产灌溉必不可少。近 10年定位测量表明 ,常年灌溉需水量 5 838m3 / hm2 ;年变异 C.V.=8.1%。晚稻灌溉量占全年的 71% ,7— 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 ,占全年灌溉量的 6 8%。本区双季稻作生产灌溉效率 (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 )为 :生物量 3.6 7kg/ m3 ,精谷量 1.48kg/ m3 ;生长灌溉效率为 :生物量 4.43kg/ m3 ,灌溉水量与生产效率间年变化呈反相关。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 :华中双季稻生产的灌溉 ,以早稻保持水层淹灌 ,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翁玉林  王高杰  夏方招  熊兴军  李兴华  李承力  胡荣桂  杨特武  
为了优化鄂东地区稻田耕作制度,挖掘作物周年生产潜力,提高作物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连续4 a的定位试验,比较了油菜-玉米(oilseed rape-maize,O-M)、油菜-水稻(oilseed rape-rice,O-R)、油菜-节水抗旱稻(oilseed rape-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t rice,O-WDR)、小麦-玉米(wheat-maize,W-M)、小麦-水稻(wheat-rice,W-R)、冬闲-双季稻(fallow-double season rice,F-DR)6种二熟制种植模式的周年生产力、生产效益、温光资源和氮磷利用以及土壤氮磷含量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周年经济产量以W-R模式最高,其次为O-R模式,而平均周年生产效益以O-R模式最高;氮利用率以O-R和W-R模式在鄂最高,磷利用率以O-R模式最高,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则以F-DR模式最高。经过4轮复种后,O-R模式在鄂东地区具较高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及良好的生产效益,并有利于维持农田土壤肥力和降低氮流失风险,具有替代传统双季稻模式的应用前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伟咏  漆雁斌  韦锋  邓鑫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农业生产安全的主要瓶颈,提高用水效率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测度不同轮作模式、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对于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选择节水模式、完善灌溉用水政策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西南地区797份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构建DEA-Tobit模型,测度和分析农户灌溉用水效率,探讨不同水旱轮作模式、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并对变量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解决。结果表明:总体上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平均为0.1378,规模效率平均为0.5498,纯技术效率平均为0.2745,水资源利用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伟咏  漆雁斌  韦锋  邓鑫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农业生产安全的主要瓶颈,提高用水效率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测度不同轮作模式、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对于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选择节水模式、完善灌溉用水政策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西南地区797份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构建DEA-Tobit模型,测度和分析农户灌溉用水效率,探讨不同水旱轮作模式、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并对变量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解决。结果表明:总体上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平均为0.1378,规模效率平均为0.5498,纯技术效率平均为0.2745,水资源利用改进空间较大;轮作作物经济收益大致与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呈显著性负相关,轮作方式节水效果与灌溉用水效率呈显著性正相关;水资源禀赋程度将水旱轮作模式对水稻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系数提高了0.10%,将灌溉方式的影响系数拉低了2.04%。提出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和安排"水旱轮作-灌溉方式"组合模式;平原地区强调规模化种植和区域性灌溉,山区注重集约化、精细化灌溉;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用水行为等政策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明耀  陈红卫  钱晓晴  
作物根系吸水是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时又是根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必不可少的资料。本试验对非充分灌溉稻田水稻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对水稻分蘖期根系吸水进行动态模拟 ,得到非充分灌溉水稻的根系吸水模型 ,并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模型基本反映了水稻分蘖期吸水规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建伟  邓巍巍  赵毅勇  
为了实现节水灌溉和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出了一种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稻田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硬件部分由后台监控系统、PLC、无线数传电台和各类传感器构成,用来完成灌溉水水温、田间水位、土壤湿度等数据信息的采集,并实现对循环水泵、灌溉电磁阀等执行设备的控制。实践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方便、有效地用于改善水稻生长环境,使稻田环境更适合水稻作物的生长,从而达到提高水稻产量和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祖莹  殷华  
"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用更少的水生产更多的稻谷——提高水稻种植区水分生产率"项目是由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资助,武汉大学、国际水管理研究院、国际水稻研究所、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英联邦工业与科技研究组织土地与水研究部等单位共同承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鸿  姜心禄  樊红柱  郑家国  
四川丘陵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研究稻田供水与耗水情况对水稻节水抗旱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控制性田间试验,研究了四川丘陵地区水稻田间水分供需平衡关系。结果表明,丘陵地区降水3611.10 m3/hm2,灌溉用水6299.25 m3/hm2;水稻腾发6424.95 m3/hm2,深层渗漏2459.55 m3/hm2,漫田溢出1026.00 m3/hm2。水稻生产全程耗水8884.50 m3/hm2,其中水分利用效率为0.99 kg/m3,灌溉水利用效率为1.40 kg/m3。在四川丘陵地区,进一步协调稻田供水与耗水,从而实现抗旱节水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强  吕廷波  马晓鹏  王东旺  白蒙  王泽林  牛靖冉  
【目的】分析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测坑试验方式,2种栽培方式,分蘖期设置3个水分梯度进行水分调控。【结果】于各生育期末取样测定各项指标,分蘖期水分调控对2种栽培方式下滴灌水稻的生长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W1、W2处理对水稻株高影响不大,W3处理水分胁迫严重降低株高;分蘖期水分调控对最终分蘖数具有明显的影响,最终分蘖数表现为覆膜栽培下水稻分蘖数量平均分蘖数为17.44蘖/穴,裸地栽培下水稻分蘖数量平均分蘖数为17.60蘖/穴;生育后期W2处理能保持较高叶面积,更利于水稻光合作用的进行光合产物的积累以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在覆膜、裸地栽培方式下W2处理灌溉水利用率均为最高,分别为0.64、0.46 kg/m~3。【结论】滴灌水稻分蘖期适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进而提高产量,从滴灌水稻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产量角度考虑,滴灌水稻覆膜栽培方式W2水分处理可作为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调控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伟玲  曹凑贵  程建平  谢宁宁  
【目的】研究间歇灌溉和长期淹灌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其温室效应,为全面评价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有效控制稻田温室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对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田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进行了估算。【结果】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峰值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前期和中期,N2O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分蘖前期和成熟期。与长期淹灌相比,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明显降低,其累积排放量为20.04 g.m-2,比长期淹灌处理37.27 g.m-2减少了46.23%;而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长期淹灌稻田,其排放量为127.4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靖雯  李伏生  董艳芳  王楷  方泽涛  黄忠华  罗维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颖  刘芳  秦安琪  
立足水土资源禀赋,分析灌溉和机械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859份调研数据,运用SF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灌溉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机械投入影响为正且与人均耕地规模相互促进;(2)在东北地区,灌溉和机械投入均具有正向影响,且灌溉投入与水资源条件存在替代作用,耕地细碎化削弱机械投入的影响,机械投入与人均耕地规模表现出互补作用;(3)关于技术非效率,灌溉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分别为正向和负向,且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人均耕地规模影响,东北地区受耕地细碎化影响。因此,差异化投入灌溉和机械要素是提高水稻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颖  刘芳  秦安琪  
立足水土资源禀赋,分析灌溉和机械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859份调研数据,运用SF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灌溉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机械投入影响为正且与人均耕地规模相互促进;(2)在东北地区,灌溉和机械投入均具有正向影响,且灌溉投入与水资源条件存在替代作用,耕地细碎化削弱机械投入的影响,机械投入与人均耕地规模表现出互补作用;(3)关于技术非效率,灌溉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分别为正向和负向,且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人均耕地规模影响,东北地区受耕地细碎化影响。因此,差异化投入灌溉和机械要素是提高水稻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邹君  杨玉蓉  谢小立  
以大田水分控制方法设置4个不同的灌溉水分处理,旨在探究不同水分条件对水稻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冠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晴天天灌的“长峰距”特点,光合速率以淹灌最强,天灌最弱;光合“午睡”现象因日照条件而变化,晴天较阴天严重,但晴天和阴天有不同的特点,晴天天灌上午的峰值提前,下午推后,阴天不出现峰值的移动.蒸腾速率以淹灌的最大,天灌最小;晴天蒸腾速率日变化有“午睡”现象,阴天为单峰型.4处理中以天灌的冠层温度最高,淹灌最低,湿灌和配灌区别甚微;早晚时分温度趋同,中午时分温差拉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谢小立  刘鑫  
田间模拟施肥和水分管理模式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 4 .5kg/kg ,而NP或NPK配施养分的产量效应分别为 8.8kg/kg和 8.0kg/kg ;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 5 6 .5 % ;在有机物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 79.8%。常规灌溉年需水量为 5 838m3 /hm2 ,田间水分分配为 :蒸散占 1 / 2 ,翻耕整地占 1 / 6 ,植物构成占 1 / 2 1 ,田间渗漏占 1 / 1 4 ,其它环境耗水 (维持 )占 1 / 5。晚稻灌溉占全年的 71 % ,7~ 9月是灌溉需水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