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18)
- 2023(2739)
- 2022(2284)
- 2021(2176)
- 2020(1762)
- 2019(3963)
- 2018(3985)
- 2017(7200)
- 2016(4135)
- 2015(4593)
- 2014(4519)
- 2013(4681)
- 2012(4413)
- 2011(4211)
- 2010(4243)
- 2009(3837)
- 2008(3889)
- 2007(3351)
- 2006(3113)
- 2005(2765)
- 学科
- 济(17176)
- 经济(17163)
- 管理(10275)
- 业(8254)
- 地方(6615)
- 学(6421)
- 方法(5746)
- 农(5565)
- 资源(5546)
- 企(5345)
- 企业(5345)
- 数学(5078)
- 数学方法(5009)
- 中国(4341)
- 环境(4332)
- 农业(4236)
- 和(4015)
- 地方经济(3761)
- 税(3229)
- 发(3185)
- 业经(3156)
- 生态(3119)
- 税收(3024)
- 收(2992)
- 财(2725)
- 人事(2598)
- 人事管理(2598)
- 制(2547)
- 土地(2508)
- 划(2265)
- 机构
- 大学(61539)
- 学院(61309)
- 研究(26978)
- 济(21671)
- 经济(21118)
- 管理(20848)
- 科学(20380)
- 中国(20292)
- 理学(17720)
- 理学院(17359)
- 管理学(16915)
- 管理学院(16787)
- 所(15668)
- 京(14852)
- 研究所(14749)
- 农(14099)
- 中心(12201)
- 农业(11236)
- 业大(10911)
- 范(10327)
- 师范(10219)
- 院(10019)
- 科学院(9720)
- 江(9646)
- 北京(9470)
- 财(9261)
- 省(9151)
- 资源(9125)
- 师范大学(8483)
- 室(8404)
- 基金
- 项目(46580)
- 科学(35918)
- 基金(33776)
- 家(32221)
- 国家(32015)
- 研究(30206)
- 科学基金(25664)
- 自然(18496)
- 基金项目(18483)
- 社会(17984)
- 自然科(17848)
- 自然科学(17843)
- 自然科学基金(17501)
- 省(17036)
- 社会科(16931)
- 社会科学(16925)
- 划(15798)
- 资助(13377)
- 教育(12687)
- 编号(12263)
- 重点(11590)
- 发(11151)
- 计划(10060)
- 部(9822)
- 成果(9532)
- 科技(9354)
- 科研(9201)
- 创(8721)
- 创新(8279)
- 课题(8187)
共检索到92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东 朱洁华 李军 梁萍
为了弄清全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影响,本文应用M-K检验、EOF展开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华东地区1961年~2005年热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华东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2℃,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21℃,冬季的增温最为明显;M-K检验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出现了突变;②稳定通过0℃、10℃积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积温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6年和1999年;③稳定通过0℃积温EOF展开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计方差为84.1%,其中第一特征向量表明了华东地区为整体积温增加的一致性,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分布特征,第3特征向量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分布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 王占海 姜文来 肖碧林 雷波
利用东北地区89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气候观测资料,采用气象气候倾向率、MK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54年来东北地区热量资源要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各季节平均气温都表现明显的升高趋势,但各季节间气温增幅存在差异,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49℃/10年,夏季增温增幅最小,为0.17℃/10年;(2)≥0℃和≥1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倾向率分别为58.74℃/10年和60.97℃/10年;(3)≥0℃初日平均提前1.9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0.53天/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2.34天/10年;≥10℃活动积温初日平均提前1.1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 热量资源 特征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宏 王培娟 章建成 李祎君
基于1961—2011年东北地区88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heil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多年东北地区稳定≥0℃积温以25~95℃?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三江平原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东部山区。稳定≥0℃气温的起始期在东北北部和中部显著提前,终止期在北部基本显著延后,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日数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基本以2~4 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东北地区大部分站点终霜冻日期明显提前,初霜冻日期明显延后,无霜冻期基本以3~5 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0℃积温以30~110℃?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峰 宗晓鸿 田世芹
[目的]通过对黄河三角州地区热量指标分析,了解黄三角地区30年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黄三角地区及周边共25个国家级气象站3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T滑动法、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黄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0℃、≥10℃初终日及持续日数等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结果](1)年平均气温、≥0℃、≥10℃积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快,年平均气温、≥0℃积温在1996—1997年发生突变;季平均气温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2)年平均气温、≥0℃、≥10℃积温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中西部地区,与纬度成反相关,经度成正相关。(3)≥0℃、≥10℃的初终间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相似,中西部地区与纬度成反相关,经度成正相关。(4)≥0℃、≥10℃的初日为提前趋势,终日为推迟趋势,其空间分布特征中西部地区初日均与纬度成正相关,与经度相关程度不大;≥0℃终日与纬度成负相关,与经度成正相关,≥10℃终日与纬度相关程度不大,与经度成正相关。[结论]黄三角地区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戈丽 欧阳华 周才平 徐兴良 张宪洲 武俊喜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敏 刘安国 邓爱娟 万素琴 刘志雄
为了研究近50a来湖北省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湖北省1961-2008年水稻产区的气象资料,计算了水稻生长季主要热量资源要素包括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时间和积温、气温日较差等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通过8、10、12℃初日提前、稳定通过20、22℃终日推迟、间隔期延长,积温增加,水稻适宜种植期延长;10℃初日至20℃(22℃)终日持续日数在大部双季稻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积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部分地区水稻生长季气温日较差和早稻、中稻、晚稻灌浆期日较差呈减少趋势,西部减少趋势小于东部。可将早熟品种换种生育期相对较长、产量相对较高的中熟、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宝琪 延军平 李双双 刘永林
基于华东地区89个气象站点近55年逐月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等方法,分析了1960~2014年期间我国华东地区旱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淮河南北旱涝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近55年华东地区降水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淮河以北地区降水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而淮河以南呈上升趋势。(2)从年尺度旱涝变化看,华东地区雨涝频率大于干旱频率,但干旱强度大于雨涝强度,且淮河以南地区的干旱强度大于淮河以北,而雨涝强度小于淮河以北。(3)华东地区南北旱涝站次比呈反向发展趋势,即淮河以北旱灾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雨涝影响范围不断减小,淮河以南与之相反。(4)华东地区...
关键词:
旱涝 变化特征 标准化降水指数 华东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福 张玉书 陈鹏狮 张淑杰 纪瑞鹏 米娜 赵先丽
结合G 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对辽宁近50年热量资源相关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就区域平均值而言,除≥20℃积温以外,其它各界限温度积温都表现出极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在64~67℃.d/10 a之间。≥0℃和≥5℃初日显著提前,≥10℃和≥15℃终日显著延后,持续日数都显著增多。≥0℃、≥5℃和≥10℃积温在1993年前后发生突变,≥15℃和≥20℃积温气候突变发生在1998年前后;≥0℃、≥10℃、≥20℃初日,≥0℃、≥5℃、≥10℃、≥15℃持续日数以及≥20℃终日都发生气候突变。在空间上,近50年≥0℃和≥10℃积温:在辽西大部、中部平原以及大连大部...
关键词:
GIS 辽宁 热量资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锋 吉文娟 张茂松 朱勇
利用云南金沙江、红河干热河谷以及非河谷地区代表气象站1961~2013年气温观测资料,对干热河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热河谷与非河谷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具有非一致性特征:年平均气温在1990s以前金沙江河谷显著下降、红河河谷和非河谷地区缓慢上升,而1990s以来河谷和非河谷地区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近53a以来气温日较差在河谷地区显著增大,非河谷地区显著减小。对干热河谷的活动积温和极端低温事件的分析发现:在1990s以来气温显著上升的背景下,河谷地区活动积温上升不明显,异常度加大;极端低温事件并未减少,影响程度呈加重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文荣
环洱海地区是云南省具有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区、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区和乡村经济发展活跃区等多重叠合特征的典型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以环洱海地区1951~2014年6个基本站点的逐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和日降水量≥0.1 mm日数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环洱海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自1951年以来,环洱海地区年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则呈现降低的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7℃/10 a、0.03℃/10 a和–0.14℃/10 ...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环洱海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近51 a来≥0℃和≥1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该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增暖,回归系数达0.21℃/10 a,略低于同期中国的增温速率(0.27℃/10 a),且与各项热量资源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气候变暖,≥0℃和≥10℃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更明显。21世纪00年代起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特征显著,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界线拉开...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积温 种植制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贺芳芳 顾旭东 徐家良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上海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为了摸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论文根据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11个站年气温、地温资料,在与前30年(1961至1990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气温、地温、积温、界限温度及无霜期等体现热量资源特征气候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气温年平均升高0.9℃,5cm深度地温年平均升高0.5℃,≥3℃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219℃.d,≥10℃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77℃.d,稳定通过0℃、10℃持续期平均延长12.5d和5.7d及无霜期平均延长9.4d,热量资源增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毅 杨太保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中国冰川普遍发生了退缩,对局地人民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位于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尤为突出。本文首先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进行研究,同时应用Landsat 1-4、5、7MSS、TM/ETM+影像分析1972-2013年博格达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冰川变化与该区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研究区气温、降水变化倾向分别为0.19oC/10 a和12.4 mm/10 a;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年降水量在1985年前后存在突变。气温主要表现为8~10 a的周期,降水周期性较差。目前处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期;21972-2013年冰川面积减少46.71±1.32 km2,年均退缩率为0.66%±0.02%,冰川退缩趋势明显。其中1972-1990年,冰川年均退缩率为0.44%±0.03%;近20年来冰川退缩加剧,年均退缩率达到0.78%±0.09%;3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预计未来冰川消融率将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状态;4对比中国西部各地区冰川的变化,发现该地区冰川退缩和其他区域退缩速率相吻合;51990年之前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共同控制,1990年之后冰川退缩主要由气温上升引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缪启龙 丁园圆 王勇 段春锋
依据中国520个气象站1951~2005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得出各年代的≥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积温和持续天数增加比较明显。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在东部增幅大,西部增幅小;它们的等值线在东部平原地区不断北移,从南方到北方推进速度不断加大,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等值线变化较小,在高山和高原发现有向高海拔地区抬升的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变化已对有些地区气候带的划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热量资源 积温 持续天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龚强 汪宏宇 张运福 蔺娜 晁华 顾正强 赵建云 于华深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