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1)
- 2023(15186)
- 2022(12809)
- 2021(11821)
- 2020(9695)
- 2019(22116)
- 2018(22018)
- 2017(42583)
- 2016(22733)
- 2015(25683)
- 2014(25602)
- 2013(25475)
- 2012(23489)
- 2011(21509)
- 2010(21728)
- 2009(20124)
- 2008(19170)
- 2007(17070)
- 2006(15524)
- 2005(13652)
- 学科
- 济(114654)
- 经济(114533)
- 业(66737)
- 管理(59368)
- 农(51008)
- 企(44768)
- 企业(44768)
- 方法(41185)
- 数学(35902)
- 数学方法(35579)
- 农业(33995)
- 业经(27738)
- 中国(26558)
- 地方(26404)
- 学(22115)
- 财(20433)
- 制(18074)
- 发(15874)
- 贸(15871)
- 贸易(15862)
- 易(15337)
- 环境(15271)
- 和(14493)
- 地方经济(14421)
- 理论(14280)
- 策(14165)
- 银(14095)
- 银行(14056)
- 融(13986)
- 金融(13985)
- 机构
- 学院(331808)
- 大学(330384)
- 济(143262)
- 经济(140432)
- 管理(132246)
- 研究(116432)
- 理学(114693)
- 理学院(113458)
- 管理学(111699)
- 管理学院(111108)
- 中国(86852)
- 科学(70486)
- 京(69692)
- 农(69595)
- 财(60120)
- 所(58398)
- 业大(54108)
- 研究所(53212)
- 农业(53139)
- 中心(52762)
- 江(48426)
- 财经(48203)
- 北京(43883)
- 经(43880)
- 范(43864)
- 师范(43550)
- 经济学(42504)
- 院(40911)
- 州(38505)
- 经济学院(37999)
- 基金
- 项目(225710)
- 科学(177580)
- 研究(167953)
- 基金(163928)
- 家(142664)
- 国家(141160)
- 科学基金(120743)
- 社会(107854)
- 社会科(101769)
- 社会科学(101739)
- 省(88176)
- 基金项目(87432)
- 自然(76061)
- 自然科(74185)
- 自然科学(74172)
- 教育(74110)
- 自然科学基金(72853)
- 划(72803)
- 编号(69237)
- 资助(66074)
- 成果(55762)
- 发(50026)
- 部(49889)
- 重点(49822)
- 课题(46433)
- 创(46337)
- 国家社会(44590)
- 创新(43211)
- 教育部(42460)
- 科研(42258)
- 期刊
- 济(168369)
- 经济(168369)
- 研究(100377)
- 农(71633)
- 中国(64122)
- 学报(52399)
- 科学(49747)
- 农业(48816)
- 管理(45751)
- 财(42649)
- 大学(40455)
- 学学(38516)
- 教育(32131)
- 融(30854)
- 金融(30854)
- 业经(30411)
- 技术(27914)
- 经济研究(25198)
- 财经(23511)
- 业(22874)
- 问题(22457)
- 经(20126)
- 技术经济(17634)
- 世界(17475)
- 版(17144)
- 理论(15878)
- 科技(15875)
- 经济问题(15735)
- 现代(15704)
- 图书(15555)
共检索到494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升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熊吉峰
以湖北潜江为例,研究了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抱怨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老人关系、家庭年收入是导致照护者产生抱怨的首要因素;子女数、失能等级对照护者抱怨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老人的其他子女资源与社区资源对缓解照护者抱怨的作用还有待强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熊吉峰 陈以博
通过对湖北潜江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的实地考察,利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村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给照护者生计带来的破坏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照护者年龄、文化、健康、老人失能等级、失能老人年龄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力较大;而失能老人的子女资源与社区资源等因素在保护家庭照护者生计方面的效果十分微弱。基于此,提出了保护照护者生计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阳 赵煌
在家庭化迁移背景下,家庭再嵌入正在成为随迁老人及其家庭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现实挑战。成功的家庭再嵌入不仅有利于随迁老人顺利市民化,而且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动力在于:贫困倒逼、创造美好生活与正哺延续。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现实张力来自生活模式的碰撞、日常的生活博弈以及刚性约束的打破。通过考察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动力与张力可以发现,随迁老人责任日益核心化,但在家庭中的地位却呈现边缘化。解决好农村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首先应积极营造随迁老人贡献的正面宣传;其次要积极构建家庭内部的民主机制;最后要构建专业化支持体系,帮助随迁老人顺利融入家庭。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韩丕国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人际关系调查量表》对5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家庭经济状况对个体的影响呈现一种倒U型的趋势,而大学阶段正处于顶点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时期是对个体进行人际关系引导与教育的关键时期,只有安全度过了这个时期,个体才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而健康的人际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艳阳 周沛
家庭支持是目前中国农村残障老人支持的主要形式与核心力量。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农村残障老人家庭支持可被视为一类社会功能系统。"家庭禀赋""家庭权威""家庭规范"与"家庭文化"分别对应于结构功能主义AGIL模型的"适应""达鹄""整合"及"维模"功能要素,在传统农村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分别构成家庭支持系统的资源性、合法性、制度性与伦理性基础,从而形成以代际支持为核心的农村残障老人家庭支持有机体系。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家庭支持系统的均衡稳定格局被打破,而酿成了当前农村残障老人家庭支持系统的失衡与危机。因此,需分别对家庭资源、家庭关系、家庭规范与家庭文化予以调适、改造与发展,以重构农村残障老人家庭支持系统,提升农村残障老人生活质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吉峰
以湖北潜江为例,比较分析了青壮年与老年两个群体的照护者压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共同性方面,失能等级是导致照护者压力的共同因素和首要因素,而老人其他子女资源与经济资源对两个照护者群体的帮助作用都不大;在差异性方面,生计压力对青壮年照护者压力影响较大,健康与社区资源则对老年照护者压力影响较大。在制定家庭照护者的社会支持政策时,既要考虑青壮年与老年人两个群体之间的共同性,也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
农村失能老人 照护者压力 青壮年 老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慧玲
应用情理社会理论从照护者角度出发分析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危机的形成与应对。家庭照护是当前老人照护的主导模式,而女性在老人家庭照护者中占七成。个案研究发现,在中国式情理社会中,女性照料者的照护决策、行为和感受取决于“情”“理”状况;以“情”为核心的联结感决定照护责任承担主观意愿,作为“理”之关键的其他责任重要性决定照护责任承担的客观条件;在联结感强且其他责任较少的情况下,照护承担带来较强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而在其他情况下,照护承担可能为照护者带来较多的压力;同时,“情”和“理”的松动和变化也造成新的照护危机和心理危机。鉴于照护承担意愿和条件多样性,应调整社会政策及相关举措协助、促成或替代女性照护者进行失能老人家庭照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涨宝 杨柳
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并陷入严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供养水平不足、生活上日常照料欠缺、精神上慰藉需求匮乏等方面。基于"结构—关系—主体"的分析视角,系统阐述了农村养老困境产生的机理。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社会养老氛围淡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以及社会保障功能不足等是"结构性"因素;村庄共同体中传统长老秩序弱化、父权制衰落引发中青年崛起和女性地位上升带来的婆媳矛盾显化则构成了"关系性"因素;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以及"顾彼失此"为"主体性"因素。即便如此,家庭养老模式因其
关键词:
转型期农村 家庭养老 农村养老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
在对关中陈文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与分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对于村庄的影响,尝试解释两个问题:一是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的形成及其意义;二是该种模式对于村庄的生活范围与关系模式、生活面向与生活预期、代际责任与伦理三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指出陈文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当前国家农村政策的启示意义,即国家在致力于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小农家庭生产的扶持与条件的改善。
关键词:
半工半耕 村庄 小农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云桥
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对农村家庭造成较大冲击,出现大量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农村家庭功能随之出现了失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如果农村家庭功能失衡问题解决不好,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村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农村家庭功能失衡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是试图探讨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功能失衡问题及其影响。
关键词:
家庭结构 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失衡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建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结构,这一结构体现了鲜明的制度化特征,是农民家庭与市场、制度"互构"的结果。在这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结构下,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和单位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农业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民家庭发展形态——发展型小农家庭。发展型小农家庭既不同于传统的"过密化"小农,也不同于经典理论视角下高度资本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无产化"小农。随着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农民家庭得以突破长期以来"过密化"农业的低水平增长陷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充分体现出农民家庭内在的发展潜力,并深刻改变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图景。中国农民家庭正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孙守纪 王成仁
本文在分析中国农村信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村信用的特征是家庭代际信用,在现代经济环境中,这种信用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这种信用形式也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原因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了过渡信用形式——农户互助信用,并且建议以农户互助信用小组作为需求方来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渐趋稳定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模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半耕"的状态,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则决定了"半工"的状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的区域差异塑造出了强弱有别的、差异化的"半工半耕"形态。"半工半耕"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农民家庭的资源积累能力,奠定了农民家庭发展的基础。经验视野中的"半工半耕"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它不仅是理解转型期农民家庭和村庄社会的重要维度,而且也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维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