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29)
- 2023(7178)
- 2022(6074)
- 2021(5511)
- 2020(4422)
- 2019(9869)
- 2018(9841)
- 2017(17776)
- 2016(10000)
- 2015(11267)
- 2014(11470)
- 2013(11177)
- 2012(11153)
- 2011(10308)
- 2010(10751)
- 2009(9999)
- 2008(10283)
- 2007(9507)
- 2006(8670)
- 2005(8194)
- 学科
- 济(47396)
- 经济(47348)
- 管理(25382)
- 业(24264)
- 企(17925)
- 企业(17925)
- 地方(17161)
- 中国(16807)
- 农(13884)
- 方法(12748)
- 业经(11793)
- 学(10371)
- 数学(10293)
- 数学方法(10009)
- 地方经济(9808)
- 农业(9539)
- 发(9454)
- 银(9155)
- 银行(9133)
- 融(9127)
- 金融(9126)
- 行(8909)
- 制(8424)
- 贸(8145)
- 财(8135)
- 贸易(8134)
- 易(7769)
- 环境(7365)
- 理论(7221)
- 技术(7215)
- 机构
- 学院(148347)
- 大学(145569)
- 研究(58462)
- 济(56055)
- 经济(54578)
- 管理(48641)
- 中国(45334)
- 理学(39530)
- 理学院(38937)
- 科学(38031)
- 管理学(37897)
- 管理学院(37622)
- 京(34228)
- 所(32228)
- 农(30864)
- 研究所(28780)
- 财(26465)
- 中心(26420)
- 江(25580)
- 农业(24193)
- 业大(23313)
- 北京(22587)
- 范(22328)
- 师范(22053)
- 州(21102)
- 省(21022)
- 院(20958)
- 财经(19429)
- 技术(19053)
- 科学院(18233)
- 基金
- 项目(88720)
- 科学(67317)
- 研究(64845)
- 基金(59524)
- 家(52844)
- 国家(52309)
- 科学基金(42827)
- 社会(38276)
- 省(37282)
- 社会科(36137)
- 社会科学(36131)
- 划(30841)
- 基金项目(30301)
- 教育(29339)
- 编号(27008)
- 自然(26881)
- 自然科(26241)
- 自然科学(26228)
- 自然科学基金(25695)
- 发(25614)
- 资助(25331)
- 成果(23394)
- 课题(20596)
- 重点(20518)
- 发展(20305)
- 展(19936)
- 创(18106)
- 部(17935)
- 创新(17010)
- 年(16927)
共检索到253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雪 王玺 孙娜
以10个大豆品种的新种子和相应人工老化种子为材料,进行半粒种子发芽试验,测量胚根长度,并将胚根长度划分为4个范围,即小于1 cm、1~2 cm、2~3 cm和大于3 cm,再将半粒种子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新种子胚根长度大于3 cm的种子百分数与田间出苗率相关系数最高,二者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胚根长度小于1 cm的种子百分数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老化种子胚根长度在1~2 cm内的种子百分数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初步认为,半粒种子发芽法作为大豆种子活力测定的一种方法,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大豆种子 半粒种子发芽 种子活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悦 马继凤 赵葵 龙攀
采用2种能量5种剂量的7Li离子束处理2个不同类型的春大豆品系,研究各处理对大豆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种子下胚轴伸长、田间出苗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对种子活力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不同能量与剂量的7Li离子束辐照对大豆种子活力影响不尽相同,不同的种质材料对各处理的反应亦有较大差异;各处理发芽率在83.33%~100%,多数处理的田间成苗率在70%左右;4.24 MeV 60 Gy 7Li离子束辐照处理大豆种子,可显著提高其发芽势和发芽率.
关键词:
7Li离子束 大豆 种子活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本华 李成华
通过对大豆种子进行高压静电处理,研究了高压静电场对大豆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后的鲜重、干重、芽长和发芽势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辽豆11大豆种子在500kV.m-1的场强下处理0.5~1m in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芽鲜重可提升3.3%,芽干重可提升14.2%,发芽势可提升17.2%,发芽指数可提升16.2%。说明适宜的电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静电处理 高压电场 种子活力 发芽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平平 乔燕祥 李莹
在长期贮存过程中,贮存温度对大豆种子的活力及细胞膜透性、SOD和POD酶活性、可溶蛋白含量、酯酶同工酶等生理生化指标有明显影响。低温贮存种子活力保持较好,各项生理指标测定结果与之相吻合。在4℃条件下贮存,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较明显。常温贮存种子活力几乎全部丧失。大豆种子对贮存温度的敏感性可能与遗传特性有关
关键词:
大豆,种子活力,贮存温度,生理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于淑兰 田树霞
用直立板发芽器对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种子活力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2)按幼苗高度和胚根、子叶发育状况,用标准差法将落叶松幼苗分为五级,最后又用幼苗健壮率和出苗率(即实验室出苗率)改进了幼苗活力分级标准;(3)筛选出提高落叶松种子活力最适宜的预处理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雅婧 周亚丽 刘骕骦 魏家萍 刘小林 沈英姿 赵海红 麻浩
【目的】高温高湿、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是制约大豆生产,影响种子发育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大豆GmHMADP的研究,揭示其在重金属镉、铜和高温高湿胁迫下的表达水平以及功能,以期为培育高活力的逆境耐受性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以宁镇1号和湘豆3号2个品种叶片的cDNA为模板,分离大豆GmHMADP全长cDNA序列。通过NCBI网站BLAST对GmHMADP同源性氨基酸序列进行搜索,并用DNAMAN软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同时,以XhoⅠ和SalⅠ为酶切位点构建35S::GmHMADP-GFP融合表达载体,分析其在烟草叶肉细胞的瞬时表达,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mHMADP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其在高温高湿和CuSO_4、CdCl_2处理下的表达进行分析。以XbaⅠ和Bam HⅠ为酶切位点,利用p BI121载体,构建融合表达载体,将GmHMADP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过表达,获得3个纯合的T3转基因株系,对高温高湿胁迫下拟南芥的种子活力以及过表达拟南芥植株对铜、镉胁迫的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获得大豆GmHMADP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包含1个996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具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GmHMADP氨基酸序列含有2个金属离子结合位点特征序列CXXC。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GmHMADP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与细胞核上。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GmHMADP在宁镇1号和湘豆3号2个品种的发育和成熟中的种子中表达量较高。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在宁镇1号种子中,高温高湿胁迫48、96和168 h后,GmHMADP的表达量显著(P<0.01)升高;湘豆3号中,GmHMADP的表达量在不同浓度Cu~(2+)、Cd~(2+)的诱导下均显著(P<0.01)升高。GmHMADP过表达拟南芥株系经高温高湿胁迫后的发芽势、发芽率及种子活力均显著(P<0.01)高于野生型植株;经Cu、Cd胁迫后,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根长和干重均显著(P<0.05)高于野生型植株。【结论】GmHMADP参与高温高湿胁迫下种子活力的形成并响应Cu、Cd胁迫,在拟南芥中过表达GmHMADP可提高拟南芥的种子活力以及对Cu、Cd胁迫的耐受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亚丽 朱雅婧 赵飞云 王爽 刘骕骦 郭凌凯 赵海红 麻浩
【目的】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种子从发育成熟期(R6或R7期)开始具有活力,在此时期容易受到高温高湿胁迫,导致种子活力下降。通过对Gm LEA的研究,揭示其高温高湿胁迫下的表达水平以及功能,为一步深入研究Gm LEA在参与大豆种子活力形成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以宁镇1号和湘豆3号叶片的cDNA为模板,分离大豆GmLEA的cDNA序列全长。通过NCBI网站BLAST对GmLEA同源性氨基酸序列进行搜索,使用MEGA 6.0和DNAMAN多重比对蛋白质序列,并采用MEGA 6.0的N-J算法构建进化树。通过酵母双杂交试验验证GmLEA与GmCDPKSK5在酵母体内的互作。构建亚细胞定位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载体,通过基因枪介导法转化烟草叶片分析GmLEA与GmCDPKSK5在烟草叶片细胞内的互作及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对GmLE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其在高温高湿胁迫下的表达进行分析。构建pBI121融合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3个纯合的T3代过表达拟南芥株系,对高温高湿胁迫下拟南芥的种子活力进行分析。【结果】获得大豆GmLEA的cDNA序列全长,该基因包含一个长1 377 bp的开放阅读框(ORF);且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定位在烟草叶片细胞的细胞膜上。酵母双杂交试验与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试验结果表明,GmLEA与GmCDPKSK5分别在酵母体内与烟草叶片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特异性互作。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GmLEA主要在宁镇1号和湘豆3号2个品种发育和成熟的种子中表达。在湘豆3号种子发育过程中Gm LEA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后50 d达最大值,在宁镇1号种子发育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呈上升的趋势,在开花后60 d达到最大值。高温高湿胁迫后,与对照相比,Gm LEA在湘豆3号中96 h时下调表达,其余时间点均上调表达,在宁镇1号中,仅24 h时下调表达。GmLEA过表达拟南芥株系经高温高湿胁迫后的发芽势、发芽率及种子活力均显著(P<0.01)高于野生型植株。【结论】GmLEA参与高温高湿胁迫下种子活力的形成,与GmCDPKSK5存在特异性互作,二者可能共同参与高温高湿胁迫下种子活力的形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欧阳西荣
为探讨不同活力玉米种子田间发芽成苗率存在明显差异的生理原因,测定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期间蛋白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种子活力对玉米籽粒蛋白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因发芽环境条件而异.高活力种子胚乳的蛋白酶活性在较低的温度下发芽比低活力种子的高,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变化较小.胚乳蛋白酶活性在10℃和25℃下的比值与种子活力密切相关.玉米种子胚中蛋白酶的活性比胚乳的高,且高活力种子胚的蛋白酶活性较高.α-淀粉酶的活动开始于吸水约5h时的种子中,发芽5~6d时活性达最高.在10℃发芽时,高活力种子α-淀粉酶活性显著地高于低活力种子,但在25℃发芽时两者差异不显著.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发芽...
关键词:
玉米 种子活力 蛋白酶 α-淀粉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静静 刘谢香 于莉莉 卢一鹏 张嗣天 张昊辰 关荣霞 邱丽娟
【目的】野生大豆的硬实性是大豆遗传改良利用中的重要限制因素。利用BSA法发掘与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的QTL,为野生大豆在大豆遗传改良中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栽培大豆中黄39与野生大豆NY27-38杂交构建F_2和F_7分离群体,从每个单株选取整齐一致的种子,取30粒种子置于铺有一层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30 mL蒸馏水,25℃培养箱中暗处理4 h,设3次重复,分别统计每个培养皿中正常吸胀和硬实种子数。在F_2群体中,选取22个正常吸胀单株(吸胀率>90%)和16个硬实单株(吸胀率
关键词:
大豆 种子硬实 QTL定位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铁华 朱祥云
以闽楠Phoebebournei种子的田间出苗率作为评价种子活力的指标,将未经人工老化的种子和经过人工老化(38℃,相对湿度100%,72h)的种子作为活力不同的试材进行试验,以便找到在生产中简单快捷测定闽楠种子活力的可靠方法。采用电导法、TTC定量法及发芽生理测定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几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即经人工老化种子活力低,而未经人工老化的种子活力高。这一结果与田间出苗率相符,说明这几种方法都能用来测定闽楠种子活力,能在生产中应用,但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及条件不同。电导率法和TTC定量法方法简单快捷,结果基本可靠,而发芽生理测定法结果直观准确,但需要较长的时间。表4参5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闽楠 人工老化 种子活力测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涛 刘飞 赵满全 刘月琴 李凤丽 麻乾 张勇 周鹏
研究大豆排种过程的离散元仿真参数设置。对大豆种子的本征参数、大豆种子与排种器的接触参数进行标定;测定大豆种子长、宽、高三轴尺寸,自然休止角,千粒重和密度的本征物理参数,测定大豆种子与排种盘、搅种轮和有机玻璃接触的最大静摩擦因数、碰撞恢复系数。以平均误差值为评价指标,应用离散元软件正交试验仿真标定。结果表明,离散元仿真标定的参数设置为:大豆种子三轴尺寸的长、宽、高分别为6.884、6.833、6.292mm,密度为1 272.15kg/m3;大豆种子与排种盘、搅种轮和有机玻璃的最大静摩擦因数分别为0.449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锋 马赛飞 裴桂英 刘健
通过用3种包衣剂对大豆种子包衣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包衣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均优于不包衣种子,其中包衣与不包衣种子的发芽率差别达显著水平,发芽势、活力指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3种包衣剂都能协调大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增加产量,其中2号包衣剂产量增加8.6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号包衣剂产量增加5.35%,差异达显著水平,3号包衣剂增产2.29%,差异不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海莲 李凤兰 赵翠格 郭惠红
通过系统分离、GC-MS鉴定的方法,从南方红豆杉种子甲醇浸提液中分离鉴定出多种有机化合物,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有机物质主要为有机酸类、酯类、胺类、醇类和酮类等。其中乙酸的抑制活性在其他种子抑制物质的研究中已被证实,胺类物质首次从南方红豆杉种子中被分离鉴定。分别对南方红豆杉种子胚、胚乳和3层种皮的甲醇浸提液进行生物测定,比较几个部位中发芽抑制物质活性的差别,结果说明种子各部位中均含有发芽抑制物质,这些物质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和胚根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各部位抑制物质的抑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活性的强弱为胚>内种皮>胚乳>中种皮>外种皮,且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种子 抑制物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玉玲 杨世杰 张蜀秋
用微注射法将不同浓度的赤霉素 (GA3 )引入开花后 30 d的大豆种子幼胚的 2片子叶中间的质外体空间 ,同时给叶片饲喂 14 CO2 ,以种皮和子叶中放射性强度来比较分析 GA3 对同化物卸出的影响。分析了种皮和子叶中的酸性转化酶活性 ,发现 GA3 1× 10 -5mol.L-1使种皮中酸性转化酶活性提高而子叶中酶活性降低 ,从而促进种皮同化物的卸出和向子叶的分配。实验结果还表明 ,引入 GA3 影响了种子内源脱落酸 (ABA)水平 ,而且子叶中的 ABA含量变化和同化物积累相关 ,GA3 1× 10 -5mol.L-1使子叶中 ABA水平上升 ,伴随总糖、蔗糖和蛋白质的积累增加 ,GA...
关键词:
大豆 赤霉素 脱落酸 转化酶 同化物卸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党根友 冯佰利 高小丽 高金锋 高冬丽 柴岩
以4个具有明显差异的芸豆品种为材料,采用SDS-PAGE方法研究芸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水溶、盐溶和总蛋白组分变化及种子胚和子叶变化过程中蛋白组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芸豆种子的子叶、胚含有丰富的蛋白亚基,其中,同一品种子叶和胚贮藏蛋白亚基差异明显,子叶、胚的水溶蛋白、盐溶蛋白和总蛋白相差不大、条带丰富;不同品种之间条带存在差异;在发芽过程中,高分子量蛋白亚基的降解速度快于低分子量蛋白亚基,子叶亚基的降解速度明显慢于胚的亚基降解速度;不同品种间子叶、胚条带差异明显,种子活力高的品种(Y05,Y06)降解速度快于种子活力低的品种(Y09,Y1+1),而蛋白含量高的品种(Y1+1,Y05)与蛋白含量低的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