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4)
- 2023(887)
- 2022(846)
- 2021(826)
- 2020(756)
- 2019(1526)
- 2018(1457)
- 2017(2472)
- 2016(1475)
- 2015(1505)
- 2014(1456)
- 2013(1351)
- 2012(1252)
- 2011(1184)
- 2010(1087)
- 2009(946)
- 2008(913)
- 2007(803)
- 2006(683)
- 2005(574)
- 学科
- 管理(4447)
- 业(4194)
- 企(3969)
- 企业(3969)
- 济(3458)
- 经济(3450)
- 米(1913)
- 玉(1898)
- 玉米(1881)
- 黍(1730)
- 玉蜀黍(1722)
- 蜀(1722)
- 蜀黍(1722)
- 方法(1675)
- 人事(1543)
- 人事管理(1543)
- 财(1509)
- 学(1475)
- 数学(1461)
- 数学方法(1416)
- 务(1232)
- 财务(1230)
- 财务管理(1230)
- 企业财务(1198)
- 领导(1047)
- 农(972)
- 中国(913)
- 技术(910)
- 制(874)
- 业经(798)
- 机构
- 学院(19240)
- 大学(19118)
- 研究(7805)
- 农(7616)
- 农业(6457)
- 科学(6362)
- 管理(6091)
- 理学(5540)
- 理学院(5435)
- 济(5388)
- 业大(5299)
- 经济(5258)
- 管理学(5210)
- 管理学院(5193)
- 中国(5091)
- 所(4853)
- 研究所(4556)
- 农业大学(4112)
- 业(3888)
- 京(3877)
- 省(3569)
- 室(3450)
- 中心(3316)
- 实验(3293)
- 实验室(3181)
- 科学院(3142)
- 重点(2998)
- 技术(2855)
- 财(2785)
- 江(2653)
共检索到26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万通 贺澄日
半硬粒高赖氨酸突变体开采号是从北京农家种二黄玉米自交选系过程中分离出的新资源.它是1984年在二黄自交4代的单株果穗上出现的,经过选择加代,第7代成为各种性状稳定的纯合自交系.1991年经墨西哥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分析测定,赖氨酸含量占百克蛋白质的4.2%,即占全子粒的0.411%.而普通玉米自330(对照)赖氨酸含量占百克蛋白的2.3%,开采号比普通玉米(自330)赖氨酸含量高82%.它是继奥帕克-2(O2)、弗洛里-2(fl2)、奥帕克-7(O7)三个突变体之后发现的又一个高赖氨酸玉米新资源.以开采号转育的高赖氨酸玉米子粒,可克服O2转育的容重低 子粒易受病虫危害的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建双 李建军 铁双贵 孙建军 卢彩霞 朱卫红 周珂 陈彦惠
采用回交转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手段,对育种上广泛运用的3个骨干自交系郑58、478和昌72进行改良,成功创建了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对回交转育成的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QZ58、Q478和QC72进行表型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马齿型的郑58、478和硬粒型的昌72经过相同的转育手段转育成含有o2o2纯合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从表型来看,QZ58和Q478家系仅有少数几种表现型,而QC72家系却出现了一系列的连续变异。3个骨干系转化前后容重差均值相差很少(郑58与QZ58差均值为107 g/L;478与Q478差均值为105g/L; 昌72与QC72差均值为102 g/L),但...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SSR标记 胚乳质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苏玫 李潮海 陈红华 王军英 孙博
采用盆栽和池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肥料配施对高赖氨酸玉米(中单940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可明显增加其子粒产量,且子粒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但子粒中赖氨酸的含量却明显降低。氮、磷、钾配施或在此基础上增施微肥,不仅可以加速子粒的发育,提高千粒重,增加穗长,减少秃尖,增加单穗粒重,产量提高,而且可提高子粒中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单施有机肥对高赖氨酸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肥料配施 高赖氨酸玉米 产量 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升平 范觉鑫 李丽立 张彬 蒋竹英
通过传统分离培养法从动物肠道分离得到112株芽胞杆菌,其培养物通过离心过滤后采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对分离得到的100多株芽胞杆菌进行上清氨基酸分析,采用打孔法测定芽胞杆菌对大肠杆菌O8株的抑制效果,通过紫外诱变和SG(2G氨乙基)GLG半胱氨酸筛选对菌株进行选育.结果发现,不同芽胞杆菌菌株产赖氨酸能力相差较大,其中产赖氨酸水平高、抑菌性好的菌株枯草芽胞杆菌PA105,上清赖氨酸水平超过0.3g/L.将枯草芽胞杆菌PA105进行紫外诱变和AEC筛选,获得产赖氨酸高且抗菌的突变菌株枯草芽胞杆菌PL83,上清赖氨酸水平达到0.582g/L,几乎比常规菌株提高了1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连成 库丽霞 陈彦惠 赵博 赵文明 王付娟 李思远 常丽丽 孙朝辉 王新涛
以河南省生产上主要推广的1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4-2005年在8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2年多点试验,研究基因型和环境对玉米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玉米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独立效应大于互作效应,在独立效应中,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HE-1、HE-2、豫单101和豫单2002粗蛋白含量高于11%,赖氨酸含量高于0.35%,是较理想的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专用的玉米品种;郑州、南阳和洛阳比较适宜种植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专用玉米。
关键词:
玉米 粗蛋白 赖氨酸 基因型 环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铁双贵 陈小洁 岳润清 齐建双 燕树锋 韩小花 徐玉隔 林鸿
为了提高玉米中赖氨酸含量,利用基因枪技术将Sb401基因导入玉米杂交组合HiⅡAB的愈伤组织中,在添加Bialaphos浓度为1.5,3.0 mol/L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2次筛选,然后分化再生植株,对所获得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和免疫试纸条检测。结果显示,经过2次筛选获得58株再生植株,PCR检测呈阳性的植株有38株,将PCR阳性植株再通过免疫试纸条检测,确定bar蛋白得到表达的植株有31株,结果表明,共获得31株含有目的基因的玉米植株。
关键词:
玉米 基因枪 Sb401基因 高赖氨酸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修义 殷鹏飞 季生辉 贾博森 许静 杨小红
为探讨转录组测序在玉米质量性状基因克隆上的应用,以玉米自交系B73籽粒表现为白色的EMS突变体为材料,对该突变体授粉后15 d的籽粒进行转录组分析。通过与玉米B73参考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共鉴定到138个突变位点,其中51个突变位点对基因的功能有显著影响。通过基因功能注释与分类,发现该突变体在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基因(PDS)发生无义突变,导致PDS蛋白翻译提前终止,阻断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中有色体番茄红素的生物合成,造成玉米籽粒白化。这些结果表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玉米EMS突变体的突变基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梦涵 许丽惠 游泽龙 陆芍华 何晴 郑娱 许高琳 王全溪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I-Mutant2.0分析植物乳酸菌素PlnJ的氨基酸序列,筛选出最不稳定的氨基酸位点,进行定点突变,构建点突变重组表达质粒。对点突变重组表达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并筛选表达最适条件;采用镍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指示菌,探究100℃水浴加热0、5、15、30 min对重组PlnJ抑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nJ第3位氨基酸——赖氨酸(AAG)对其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以人工合成第5位氨基酸,即赖氨酸(AAG)突变为缬氨酸(GTG)的PlnJ核苷酸序列作为模板,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R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目的条带184 bp,测序后证明突变成功。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37℃、12 h、0.8 mmol·L~(-1)IPTG的最优诱导条件下,特异目的蛋白表达显著(27.5 ku);咪唑洗脱液浓度280 mmol·L~(-1)是最优洗脱条件,可获得较为单一的目的蛋白。采用牛津杯抑菌试验法及麦氏比浊法比较突变前后的PlnJ蛋白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突变后的蛋白[PlnJ(G5)]与突变前的蛋白(PlnJ)100℃加热0、5、15、30 min,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均差异显著(P<0.05),而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均差异极显著(P0.05)。综上,第5位氨基酸,即赖氨酸(AAG)突变为缬氨酸(GTG)后,PlnJ(G5)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且不改变其抑菌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祁志云 袁亮 柯剑鸿 张亚勤
利用航空诱变处理糯玉米自交系S147,获得矮秆突变体,并对其株高、叶片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矮秆突变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与对照的株高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并且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株高的差异逐渐加大;航空诱变还影响突变体叶片的发育进程,但成株期总叶片数保持不变。
关键词:
玉米 空间诱变 株高 叶片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颜菲 毕平 张涛 潘皎
将科研项目成果应用于本科实验教学,设计了"紫外(UV)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选育大肠杆菌赖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Lys–)"综合实验项目。以大肠杆菌(E.coli DH5a)为出发菌株,通过UV和EMS单一诱变和复合诱变的方法,利用青霉素法淘汰野生型菌株,采用逐个检出法进行初筛、划线对照法进行复检,通过传代培养检测Lys–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对青霉素淘汰野生型菌株相关步骤重要参数的确定从原理和方法上进行探讨;通过优化UV、EMS诱变及复合诱变条件,对选育大肠杆菌Lys–突变株的高效诱变方法进行探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静 哈丽旦 张素梅 徐春花 刘保申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与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关键词:
玉米 矮秆基因 等位性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可成友 吴晓芳 刘世强
寻找并鉴定玉米葡萄糖苷酶2(Glu2)新的突变类型。以单粒玉米自交系种子发芽5 ̄15d的幼苗为试材,提取葡萄糖苷酶进行电泳检测,对所发现的新的异型材料,提取正在表达高峰时期的RNA,并对其进行逆转录、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发表过的Glu2的DNA序列相比较,发现有99.58%是相同的。将其翻译成氨基酸序列相比较,有99.64%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在第58个氨基酸由谷氨酰胺突变成谷氨酸;第212个氨基酸由谷氨酰胺突变成组氨酸。DNA序列分析是区别不同遗传性状以及新突变类型的根本方法,再加上氨基酸序列分析就能更进一步解释了造成遗传性状差异的根本原因。为深入研究性状变异和有目的的改良性状,起到积极的指...
关键词:
玉米葡萄糖苷酶 突变类型 DNA测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津 汤艳芳 杜何为 张祖新
为解析玉米籽粒形成的遗传基础,探究Emp35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常籽粒,成熟籽粒干瘪呈空皮状;胚乳细胞显微观察发现emp35的胚和胚乳发育严重滞后,胚乳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减少;F2代分离果穗上正常籽粒与发育缺陷籽粒呈3∶1分离,表明籽粒缺陷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突变所致。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将Emp35定位于第8染色体127.90~163.36 Mb区间,在该区间内开发了4个InDel标记,连锁作图将Emp35精细定位于139 571 117~146 176 858区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英 施卫东 周兴华 张奕 王云 肖香
【目的】利用大鼠食用转高赖氨酸融合蛋白基因大米(简称转GL基因大米)试验来初步评价转GL基因大米的食用安全性。【方法】根据转GL基因大米及其亲本大米的营养成分,分别以70%的大米添加量配制成全价料,配制饲料营养成分与对照组饲料一致。将刚断乳的SD大鼠按性别和体重分为3组:转GL基因大米组、亲本大米组和对照组。分别饲喂相应组饲料90 d,自由进食。观察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脏器系数和脏器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转GL基因大米组所有检测指标与亲本大米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GL基因大米组与对照组相比,转GL基因大米雌性组进食量、雄性组试验末期血清中CH...
关键词:
转基因大米 赖氨酸 稻米 安全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