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1)
- 2023(806)
- 2022(740)
- 2021(672)
- 2020(573)
- 2019(1172)
- 2018(1199)
- 2017(1774)
- 2016(1352)
- 2015(1473)
- 2014(1459)
- 2013(1416)
- 2012(1349)
- 2011(1372)
- 2010(1295)
- 2009(1197)
- 2008(1166)
- 2007(1125)
- 2006(869)
- 2005(810)
- 学科
- 学(3271)
- 害(2079)
- 虫(1885)
- 济(1740)
- 经济(1740)
- 虫害(1670)
- 生物(1565)
- 病虫(1561)
- 病虫害(1561)
- 业(1550)
- 管理(1517)
- 防(1404)
- 防治(1345)
- 治(1343)
- 水产(1308)
- 药(1209)
- 企(1178)
- 企业(1178)
- 及其(1151)
- 微(1004)
- 微生(990)
- 微生物(990)
- 方法(965)
- 动物(939)
- 生物学(932)
- 物(890)
- 病害(878)
- 数学(844)
- 数学方法(814)
- 动物学(771)
- 机构
- 大学(20776)
- 学院(20487)
- 农(13370)
- 农业(11036)
- 研究(10939)
- 科学(10693)
- 业大(8652)
- 所(7778)
- 研究所(7377)
- 农业大学(7333)
- 室(6816)
- 实验(6591)
- 实验室(6412)
- 中国(6315)
- 省(6120)
- 业(6053)
- 重点(5982)
- 技术(4834)
- 京(4822)
- 中心(4439)
- 生物(4342)
- 科学院(4329)
- 工程(3822)
- 江(3787)
- 部(3737)
- 院(3687)
- 科技(3382)
- 济(3329)
- 林(3300)
- 管理(3262)
共检索到29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周红霞 姚俊杰 房文红 李新苍 赵姝 王元 吴俣学 周俊芳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是广受我国消费者认可的名优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随着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疾病成为制约半滑舌鳎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体表溃疡病为其常见病症。从严重溃疡病半滑舌鳎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HX0416,该菌可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并可在绵羊血平板上形成清晰的β-溶血环;经过16S rRNA和rpo D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并结合生化特性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健康半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文悦 左志晗 张晶晶 尚碧娇 孙金生
采用2216E和TCBS培养基分别从患溃疡病半滑舌鳎的肠道和体表病灶分离获得菌株40株,经血平板检验分离菌株的溶血活性,体外筛选并鉴定出3株潜在致病性菌株,即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通过将3株潜在致病菌与健康半滑舌鳎的肠道上皮细胞共培养,检测病原菌刺激后半滑舌鳎肠道上皮细胞相关免疫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及共培养后肠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对病原菌的致病性进行细胞水平的筛选。结果显示,经哈维氏弧菌刺激后肠道上皮细胞白介素10基因(IL-10)表达量极显著上调,说明哈维氏弧菌引起的共培养上皮细胞免疫反应最为剧烈,且哈维氏弧菌与肠道上皮细胞共培养后导致细胞的凋亡率高达48.3%,其次为溶藻弧菌(36%)和副溶血性弧菌(34.5%),推测哈维氏弧菌为半滑舌鳎溃疡病高致病性弧菌。通过对半滑舌鳎进行浸浴回感实验,结果发现,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人工回感后第6天半滑舌鳎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00%、95%和75%,与细胞水平检测结果相吻合。实验表明,所筛选到的3株弧菌均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病性,尤其以哈维氏弧菌致病性最强,并由此推测半滑舌鳎溃疡病可能由多种致病菌共同感染所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政强 姚志贤 林茂 常建波
为了对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进行研究,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病灶中分离病原菌,并经人工感染确认病原。对引起此次疾病的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产物酶活性与溶血活性及其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还测定了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病灶中分离得到4株优势菌,经人工注射感染证实菌株A3为引起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5×104.2 CFU/mL。其中,16 S rRNA、gyrB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是JN391271、JN168881。从基于16 S rRNA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邢婧 绳秀珍 战文斌
从患溃疡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灶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H1,以浸浴、创伤浸浴、体腔注射和体壁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感染实验,证实菌株H1为养殖刺参溃疡病病原菌,并证明该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的方式感染刺参,以创伤浸浴和体壁肌肉注射感染的LD50(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26×107CFU/尾和1.80×107CFU/尾。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mini API系统鉴定,确定菌株H1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ma-soucida)。提取菌株H1的胞外产物(ECP)进行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ECP可导致刺参死亡,其对刺参...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洋 蔺凌云 姚嘉赟 盛鹏程 潘晓艺 尹文林 沈锦玉
对湖州地区患"溃疡综合征"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开展病原研究,从典型濒死的病样体内分离到优势菌TH0426,对该菌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试验成功复制"溃疡综合征"症状,证明该优势菌为黄颡鱼"溃疡综合征"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3.98×104CFU/m L。生理生化及16 S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利福平、四环素、多粘菌素B、氟苯尼考、头孢噻吩、强力霉素、头孢西丁、诺氟沙星、头孢拉定、氧氟沙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宁 姜芳燕 黄海 焦健
从患病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体内分离得到细菌NL05,通过回归感染试验确定NL05为致病菌,并测出NL05对罗非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1×103 CFU/g。结合细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 RNA基因同源分析,鉴定NL05为简达气单胞菌(Aeromonas jandaei)。形态学观察发现,NL05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生理生化试验中麦芽糖、甘露醇、葡萄糖、水杨素、硫化氢等13种指标为阳性,蔗糖、阿拉伯糖、木糖、肌醇、卫矛醇等10种指标为阴性。药敏试验显示,NL05对奥复星、丙氟哌酸、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氟哌酸、利福平、洁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阿...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宁 姜芳燕 黄海 焦健
从患病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体内分离得到细菌nl05,通过回归感染试验确定nl05为致病菌,并测出nl05对罗非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1×103 cFU/g。结合细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 rna基因同源分析,鉴定nl05为简达气单胞菌(aeromonaS janDaei)。形态学观察发现,nl05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生理生化试验中麦芽糖、甘露醇、葡萄糖、水杨素、硫化氢等13种指标为阳性,蔗糖、阿拉伯糖、木糖、肌醇、卫矛醇等10种指标为阴性。药敏试验显示,nl05对奥复星、丙氟哌酸、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氟哌酸、利福平、洁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夏飞 梁利国 谢骏
从患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肝脏中分离得1株优势菌DF-1。将菌DF-1进行人工回感试验,其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证明其对鲫有致病性。该菌的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均表明其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甲哌利福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阿洛西林、氟苯尼考等12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罗红霉素、克林霉素等15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桓桥 商宝娣 赵凤 周贤君 张效平 李小义 孔杰 杨星 陶莎
为探明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患"溃疡病"的致病原理,本研究在无菌条件下从患病昆明裂腹鱼体表溃烂处、肝脏与肾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病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dnaJ、cpn60等基因的序列分析进行细菌种类鉴定,通过回归感染确定其致病性,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自患病昆明裂腹鱼分离纯化获得形态大小均一的细菌菌落,随机选取肾脏分离细菌(BL61C)作为试验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L61C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健康昆明裂腹鱼回归感染BL61C后的发病特征与自然病例一致,并从组织中再次分离到同种致病菌,表明维氏气单胞菌BL61C是引起本次昆明裂腹鱼溃疡病的致病菌,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5.09×10~7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大观霉素、阿奇霉素、氧氟沙星、氯霉素、氟苯尼考、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和头孢噻肟等8种药物敏感,对克拉霉素、制霉菌素、四环素等20种药物耐药。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胡琳琳 房文红 梁思成 汪开毓 何利军
2006年7月从上海奉贤某一养殖基地的发病金鱼中分离出一株细菌,对它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极生单鞭毛,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接触酶阳性,VP阳性,生长无需NaCl,在TCBS平板上生长缓慢,对O/129弧菌抑制剂不敏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该菌与温和气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将该菌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同时,用20种药物对该菌进行了药物纸片扩散法抑菌试验,其中,庆大霉素、氟派酸、氯霉素、妥布霉素、卡拉霉素、壮观霉素、菌必治的抑菌效果最佳。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晋怀远 刘耀宽 高晔 夏苏东 陈四清 莫照兰 边力 李杰
2018年和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一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发病死亡,主要症状为嘴部溃疡、红肿和出血。从发病鱼内脏中均可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分别命名为2018TS-1和2019SS-1,分离菌株经16S rRNA测序、生理生化鉴定和vapA基因分析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masoucida)。人工感染实验证明,2018TS-1和2019SS-1分别能引起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的死亡,被感染鱼呈嘴部红肿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78×10~(5)和0.89×10~(5) CFU/尾。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国内工厂化养殖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病例,是目前人工养殖绿鳍马面鲀的首个疾病报道,也是继大西洋鲑(Salmo salar)、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等品种后,在山东省海水养殖鱼类中再次发现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宿主范围,也为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控提供了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高学 原居林 赵云奎 袁明
为了确定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从山东省烟台和日照两个地区人工饲养的刺参中挑取具有明显症状的幼参,从体表病灶和体内组织中共分离得到15株细菌,利用人工感染试验、细菌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山东省日照地区养殖场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R-2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da);烟台地区养殖场的病原菌Y-1为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media),Y-8为弧菌属的海弧菌生物变种I(Vibro.pelagius biovar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R-2对蒽诺沙星、氟苯尼考、硫酸庆大霉素敏感,对氧氟沙星、硫酸阿米卡星等8种抗生素不敏感;Y-1和Y...
关键词:
刺参 表皮溃烂病 细菌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金洁南 宋长江 王力 李建 黄晓声 张学振
针对2014年发生在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溃疡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中草药抑菌、杀菌试验。实验从杂交鳢脾脏中分离到一个菌株s8,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两端钝圆。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和gyr B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此致病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CFu/尾时,能引起杂交鳢100%发病死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和气单胞菌s8对阿米卡星、头孢拉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曹成易 汪开毓 王玲 黄小丽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糖氧化发酵阳性,氧化酶检测阳性,0%NaCl生长;能利用甘露醇,不具运动性,能发酵麦芽糖,葡萄糖产酸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该菌属于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杀鲑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同源性高达99.9%以上。综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鉴定其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耿显胜 舒金平 刘莹 刘军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浙江省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揭示香椿溃疡病的病因,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香椿溃疡病的田间症状,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物种鉴定,采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1)从感病香椿样品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病原菌的培养性状、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形态特征与假毛丛赤壳菌一致。2) LSU rDNA、ITS rDNA和tef1-α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XCKY2菌株的LSU rDNA、ITS rDNA和tef1-α基因片段与假毛丛赤壳菌的同源性均为100.00%;XCKY1和XCKY2菌株与11株假毛丛赤壳菌聚为一支,贝叶斯后验概率为0.94。3)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假毛丛赤壳菌的菌饼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均能引起健康香椿苗发病,从发病香椿苗组织中也能再分离到假毛丛赤壳菌,由此确定假毛丛赤壳菌为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结论】从浙江省感病香椿样品上分离到2株假毛丛赤壳菌,经鉴定为引起香椿溃疡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首次报道假毛丛赤壳菌是香椿溃疡病病原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