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0)
- 2023(12926)
- 2022(10700)
- 2021(9600)
- 2020(8281)
- 2019(18914)
- 2018(19009)
- 2017(35806)
- 2016(19922)
- 2015(22847)
- 2014(23425)
- 2013(22879)
- 2012(21260)
- 2011(19232)
- 2010(19703)
- 2009(18195)
- 2008(18377)
- 2007(17084)
- 2006(15002)
- 2005(13673)
- 学科
- 济(84015)
- 经济(83933)
- 管理(53189)
- 业(49179)
- 企(38442)
- 企业(38442)
- 方法(32540)
- 数学(27513)
- 数学方法(27198)
- 农(25679)
- 中国(23908)
- 地方(21015)
- 学(20392)
- 业经(19916)
- 财(19331)
- 制(16975)
- 农业(16940)
- 环境(14756)
- 贸(14621)
- 贸易(14610)
- 理论(14535)
- 易(14101)
- 和(13494)
- 银(13344)
- 银行(13302)
- 产业(13121)
- 融(12757)
- 金融(12749)
- 行(12704)
- 体(12694)
- 机构
- 学院(289083)
- 大学(286487)
- 济(113846)
- 经济(111170)
- 研究(103092)
- 管理(102967)
- 理学(86884)
- 理学院(85798)
- 管理学(83965)
- 管理学院(83436)
- 中国(77462)
- 科学(66239)
- 京(63057)
- 农(55860)
- 所(54434)
- 财(52803)
- 研究所(49333)
- 江(47421)
- 中心(47361)
- 业大(45893)
- 农业(43664)
- 财经(40929)
- 范(40216)
- 北京(40177)
- 师范(39752)
- 州(37788)
- 院(37380)
- 经(36708)
- 经济学(34603)
- 技术(33925)
- 基金
- 项目(187051)
- 科学(144192)
- 研究(137087)
- 基金(130487)
- 家(115139)
- 国家(114182)
- 科学基金(95207)
- 社会(83360)
- 社会科(78787)
- 社会科学(78763)
- 省(75915)
- 基金项目(68938)
- 划(63450)
- 教育(62465)
- 自然(60468)
- 自然科(58849)
- 自然科学(58829)
- 自然科学基金(57706)
- 编号(57457)
- 资助(52923)
- 成果(47302)
- 重点(43369)
- 发(42748)
- 课题(41160)
- 部(39540)
- 创(38394)
- 创新(35930)
- 科研(35303)
- 计划(34817)
- 性(34119)
- 期刊
- 济(134610)
- 经济(134610)
- 研究(84989)
- 中国(64132)
- 农(51506)
- 学报(50298)
- 科学(44062)
- 财(42650)
- 管理(37060)
- 大学(36948)
- 教育(36513)
- 学学(34489)
- 农业(34249)
- 技术(26498)
- 融(25562)
- 金融(25562)
- 业经(23673)
- 经济研究(20908)
- 财经(20132)
- 业(19175)
- 问题(18366)
- 经(17528)
- 版(15755)
- 图书(15582)
- 资源(14211)
- 技术经济(14206)
- 贸(14075)
- 科技(13884)
- 商业(13526)
- 统计(13329)
共检索到4455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国军 张仁陟 陈利顶 柴春山 王子婷
在分析生态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从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自然特点出发,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及资源环境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分析了影响生态产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在流域尺度内,提出了适宜发展的三大产业,即旱作农产业、草畜产业和林果产业,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前景与策略。在建设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具体实践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生态建设融于产业发展之中,在发展产业中实现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生态产业 一体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齐实 孙保平
该文对黄家二岔小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治理工作及其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提出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综合治理阶段 ,巩固、稳定、提高和调整阶段及可持续发展阶段 ;今后应重视政策的长期性 ,人口素质的提高 ,加强科技研究和面向市场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流域治理 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卫华 韩霁昌 马增辉 雷娜
[目的]空心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户籍和社保制度,以及管理和规划因素等。由于我国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发展差异悬殊,不同地形区空心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文章探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交通因素对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的产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户、搜集资料等方法,利用交通便利指数、交通距离指数等开展分析,综合考虑了道路崎岖程度、道路质量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对研究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崎岖的道路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成本和时间,不利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的交通便利程度与村庄空心化程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即交通条件越好,村庄的空心化程度越低。[结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空心村整治工程时,可以优先考虑交通条件较差、相对偏远的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卫华 韩霁昌 马增辉 雷娜
[目的]空心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户籍和社保制度,以及管理和规划因素等。由于我国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发展差异悬殊,不同地形区空心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文章探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交通因素对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的产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户、搜集资料等方法,利用交通便利指数、交通距离指数等开展分析,综合考虑了道路崎岖程度、道路质量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对研究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崎岖的道路极大地增加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迪 陈海 荔童 张行 耿雨
探究村域生态系统服务簇对于厘清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系统复杂特征、从多重服务供给角度提高服务的福祉贡献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为例,基于高斯混合模型识别2009年和2019年村域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同时,结合地形分布指数探究服务簇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模式。结果如下:(1)各类服务空间分异明显,且服务之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近10 a间各类服务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调节服务有较大改善,而食物供给与文化服务增幅较小;各类服务空间变化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关系密切。(2)利用高斯混合模型识别4类服务簇,包括农业生产簇、农业美学簇、生态保育簇与城镇休闲簇;各类服务簇空间分异明显,且研究期间存在明显数量和空间转移变化;农业美学簇与生态保育簇是当地主导服务簇,且主导性增强,而农业生产簇与城镇休闲簇比重下降。(3)地形起伏度与服务簇的空间关联密切。随起伏度上升,农业生产簇与农业美学簇呈倒U型,生态保育簇优势分布增加,城镇休闲簇优势分布减弱;研究期间农业生产簇与城镇休闲簇向低起伏度的转移趋势明显,而农业美学簇与生态保育簇趋向于向高起伏度转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焦金鱼 贵立德 何启明 杨东
【目的】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研究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评价问题。【方法】运用突变级数法,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按照突变理论的要求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从保水保土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16项评价指标,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有2个明显的增长期,2000年以后发展平稳,该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状态。【结论】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突变指数随时间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与实地调研结果相符。实例评价结果表...
关键词:
突变级数法 小流域 水土保持 效益评价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全封闭径流观测场的方法 ,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洋 张文辉
【目的】统计分析燕沟流域不同生态功能景观的斑块构成,为流域治理效果评价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野外现地勾绘景观斑块类型图,内业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燕沟流域的景观类型分类系统和数据库,统计相关景观指数,分析流域景观构成。【结果】(1)燕沟流域景观类型中,杂灌丛(浓杂灌丛和稀杂灌丛)面积最大,农田、刺槐林、成熟果园和草地面积次之;以上6种景观类型占流域面积的91.03%、占流域斑块数的81.68%,构成流域景观的主体;流域整体景观属于细粒结构。(2)三大景观功能类型中,生态防护型景观的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均最高,占流域景观的近2/3,经济生产型景观次之;生态防护型、经济生产型、生活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欣 常庆瑞 卞德鹏 刘炜 杨昆
【目的】通过几种遥感影像融合方法的比较,筛选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遥感影像处理的融合方法。【方法】利用ALOS全色波段与多光谱影像,通过主成分变换、乘法变换和Brovey变换等3种融合方法,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并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所有融合处理图像的标准差和信息熵多大于原始影像,融合后图像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其中Brovey变换法在提高目视效果和识别精度方面优于其他2种融合方法。【结论】3种变换融合方法中,Brovey变换更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ALOS遥感影像的融合,同时也为提高该区遥感影像的解译精度奠定了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姚阳 刘文兆 濮励杰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苜蓿地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并以休闲地和几种一年生作物地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雨季降水对苜蓿地土壤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土壤贮水量动态与年内的降雨周期相吻合,但总体上朝着土壤不断干化的方向发展;②经过一个雨季,苜蓿地的土壤贮水量与平均含水量分别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休闲地与4月份持平;③相同的降水对不同作物地的补给效果不同,以3m土层计算,苜蓿地的农田蒸散量与谷子、玉米相当,比豆子地高,但要低于高粱地;④长期种植苜蓿引起的深层土壤干化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干化土地的水分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关键词:
苜蓿 土壤水分 动态 黄土丘陵沟壑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海 牛秀峰 孙平阳 柏延芳
为丰富种质资源,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引进乔木树种105个,分属于15科25属,进行筛选、驯化,鉴选出了适宜该区坡地生长的樟子松、油松、侧柏、刺槐,适宜沟底生长的山杨、胡杨、乌柳,经济树种梅杏、红枣、桃等8科12属90余个优良树种。并研究了其立地条件及水、肥需求规律,提出了不同树种立地范围。结果表明:刺槐耗水量较大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油松、侧柏耗水量较少适于旱坡地种植;杏宜种植于水肥条件较好的阳坡或半阴坡;梨阴坡、阳坡均可;枣应植于阳坡等。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乔木引种及评估 适生立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卫三平 王力 吴发启
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试验区,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根据42场降雨观测资料,用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计算试验地刺槐林冠的附加截留量,建立适合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附加截留计算公式,修正和对比了崔启武和王彦辉的模型。修正后的模型克服了原模型中处理附加截留的不足,使模拟精度明显提高,能更客观地反映林冠截留降雨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
截留量 模拟 刺槐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菊英 王万忠 李靖 杨亚莉
根据黄土高原绥德、延安、离石、安塞等地的径流小区观测资料 ,以降雨指标大于坡耕地侵蚀性降雨标准为条件 ,即PI30 >3 2 0mm2 ·min- 1 和I30 >0 2 8mm·min- 1 ,分析了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地相对于坡耕地的减水减沙效益 ,及整地工程对林地减蚀作用的影响 ,建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盖度林地减水减沙效益的关系式 (V =0~ 10 0 ;PI30 =3 2 0~ 10 0mm2 ·min- 1 ) :R% =16 0 4 2 6 - 2 8 90 6 4 4 (1 V) - 37.4 4 2log(PI30 ·V) ,r =0 .835 , n =88S%...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云鑫 李琳娜 李裕瑞 陈宗峰
[目的]受区域条件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滞后。新时期,亟待厘清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文章以黄土丘陵沟壑区5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状况,结合相关分析探析"城"和"乡"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1)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城进村衰"问题加重。乡村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略有发展,但环境系统有一定程度衰退,而城镇化水平在各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2)区域城乡互动关系已趋稳定,城乡耦合模式以"中—中—高"、"中—低—高"为主。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以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为主。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缩小。(3)城镇化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乡村的作用较弱。[结论]乡村发展滞后是制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希彪
根据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中二级分类的用地面积和比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以泾河中上游流域的陇东地区为例,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此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结构的差异;②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以下规律: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由塬区→沟壑区→丘陵区、城镇近郊→远郊依次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则刚好相反,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与区域的经济活动特点相关等;③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地貌状况、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区域分异 黄土高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