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09)
- 2023(19128)
- 2022(15995)
- 2021(14727)
- 2020(12422)
- 2019(28242)
- 2018(28053)
- 2017(54227)
- 2016(29110)
- 2015(32865)
- 2014(32723)
- 2013(32639)
- 2012(29752)
- 2011(27113)
- 2010(27628)
- 2009(25986)
- 2008(25577)
- 2007(23046)
- 2006(20819)
- 2005(18661)
- 学科
- 济(143164)
- 经济(143018)
- 业(106429)
- 管理(95087)
- 企(87658)
- 企业(87658)
- 方法(58612)
- 农(49954)
- 数学(48522)
- 数学方法(47794)
- 业经(37473)
- 财(33776)
- 农业(33511)
- 中国(32457)
- 地方(29563)
- 学(26414)
- 制(24719)
- 务(23121)
- 理论(23048)
- 财务(23040)
- 财务管理(23011)
- 和(22988)
- 技术(21929)
- 企业财务(21782)
- 环境(21718)
- 贸(21063)
- 贸易(21049)
- 划(20762)
- 策(20446)
- 易(20361)
- 机构
- 学院(434051)
- 大学(428473)
- 济(184462)
- 经济(180788)
- 管理(174613)
- 理学(150651)
- 理学院(149063)
- 管理学(146443)
- 管理学院(145662)
- 研究(143311)
- 中国(110078)
- 京(90999)
- 科学(88014)
- 财(81092)
- 农(79179)
- 所(72346)
- 业大(66155)
- 研究所(65669)
- 江(65407)
- 中心(65247)
- 财经(65096)
- 农业(60600)
- 经(59042)
- 北京(57351)
- 经济学(55302)
- 范(54289)
- 师范(53858)
- 州(52276)
- 院(51043)
- 经济学院(49619)
- 基金
- 项目(288934)
- 科学(228148)
- 研究(211564)
- 基金(210244)
- 家(182437)
- 国家(180861)
- 科学基金(156691)
- 社会(135741)
- 社会科(128526)
- 社会科学(128485)
- 省(113736)
- 基金项目(111091)
- 自然(101115)
- 自然科(98664)
- 自然科学(98642)
- 自然科学基金(96870)
- 教育(95375)
- 划(93539)
- 资助(86792)
- 编号(86424)
- 成果(68393)
- 重点(64138)
- 部(63360)
- 发(62813)
- 创(60740)
- 课题(58290)
- 创新(56268)
- 国家社会(56061)
- 科研(54315)
- 教育部(54199)
- 期刊
- 济(215684)
- 经济(215684)
- 研究(126271)
- 中国(81231)
- 农(76715)
- 管理(67640)
- 学报(65727)
- 财(62577)
- 科学(62576)
- 农业(51848)
- 大学(50479)
- 学学(48082)
- 教育(40103)
- 技术(39888)
- 业经(38496)
- 融(38328)
- 金融(38328)
- 经济研究(32878)
- 财经(32374)
- 问题(27956)
- 经(27886)
- 业(27334)
- 技术经济(24697)
- 统计(21568)
- 资源(20890)
- 现代(20608)
- 世界(20494)
- 版(20378)
- 科技(20226)
- 商业(20073)
共检索到646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兴元 王锁民 郭正刚
半干旱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允许进行反复的耕翻种植,从资源特征和生态安全的要求出发调整其产业结构,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获得农业资源耦合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农林牧复合经营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是半干旱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战略。论文以甘肃中部的秦王川地区为例,依据其资源特征,设计该地区的植物和家畜生产的合理时空配置结构和产业复合体系结构,提出了以高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生态经济型林草植被恢复和替代产业培育及产业化经营等3种农业资源复合经营的耦合式发展模式。通过各结构要素在功能特性、产业布局、空间格局和时序过程在系统内相互的耦合作用,分析了农业资源在复合经营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牛叔文 韩卫江
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几种主要模式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干旱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在这类地区,农业选择怎样的模式和路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有诸多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认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学勤 刘兆普 赵耕毛 陈铭达 刘玲
以山东莱州、河北沧州两地区为例,从小流域尺度上提出了以降水为中心、以劣质水农业综合利用为核心的降水(含过境水)、地表水(含湿地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养殖废水的“五水”合理运筹架构,以达到“五水”良性循环,在农业综合利用中逐步改善劣质水,实现劣质水可持续利用。同时根据“五水”合理运筹架构从同一尺度上设计了沿海半干旱地区劣质水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建立海涂种养复合的资源配置链条,实现清洁、高效的滨海盐土农业目标,并从农田尺度上提出了与劣质水农业利用相适应的灌溉技术、农艺技术体系创新设想。
关键词:
劣质水 运筹架构 创新设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文举 李宗礼 范严伟 孙伟
随着全球性干旱加剧与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雨水利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依据近年来集雨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归纳了集雨利用的3种模式:分别是道路庭院集雨的人畜用水与农业补灌利用模式,坡地集雨生态林草-畜牧型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利用模式。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集雨利用技术体系的综合性不强,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匹配不够,雨水利用效率不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完善,生态效应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可收集雨水资源潜力、雨水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体系、先进集雨高效用水灌溉技术的配套、雨水集蓄的环境效应评价制度建设、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补偿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吉颖
一、辽西地区的自然状况及农业发展现状 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指辽宁西部包括锦州、朝阳、葫芦岛、阜新等在内的几个地区。这几个地区大部分属于暖气候带,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为135—165天,日照充足,是辽宁省高日照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土地面积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1%,总人口为580.30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凤民
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系统内的同化作用被强烈弱化,而异化作用却异常活跃。表现为植被破坏、农业生产力低下、土壤水蚀和风蚀严重、土壤肥力持续下降,扩大开垦面积进一步导致问题的严重化。这两大系统功能的不协调变化就是所谓的“生态平衡失调”,只有同化作用得到有效提高,才能抑制异化作用的恶性发展。核心就是大幅度提高系统生产力,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而言,提高农业生产力是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在大幅度提高作物单产的基础上,发展以集水技术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梅 韩晓燕 吕杰
适度种植规模对农业增收和增产均具有重要意义,而辽西地区花生种植规模仍处于小规模状态,阻碍了双重目标的实现。以实物、价值目标为主,通过Stata建立人均年纯收益与种植规模的线性回归模型,结合DEa定量分析综合效率,同时考虑辽西地区区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阜新地区花生适度种植规模是存在的,其对农户的收入和产量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辽西地区花生种植适度规模户均1.40~2.67公顷,最佳种植规模为2.67公顷,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花生种植收入和产量的双重目标,当种植规模为2.67公顷时,能使花生种植户经济纯收益实现最大化。因此,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有关政府部门做好花生种植布局;加快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树青 顾卫 袁帅 林叶彬
以内蒙古赤通高速公路一处进行植被恢复的工程创面为研究对象,在植被恢复的不同时期,利用红外成像测温仪,多次进行表面温度的实地观测;在观测基础上分析了植被恢复在路域小气候中的温度效应。结果表明:对于半干旱地区的工程创面,在南坡(阳坡)使用浆砌片石护坡,会产生比裸露的自然岩石还要高的表面温度,从而加剧夏天公路路域范围的高温;而在南坡恢复植被覆盖可以显著地降低边坡表面温度,有利于局地小气候的改善,可使夏、秋、冬季南北坡之间的表面温度差下降5~10℃,改善两坡热量的不均程度。土壤水分条件对这种改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孟全省
西北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农业生产落后 ,经验表明 ,发展生态农业是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 ,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投资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是保持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系统耗散结构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芳 梁瑞驹 杨小柳 陈敏建
水是西北地区生态的关键生境要素,西北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生态需水随着西部开发受到广泛的关注。论文指出生态需水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原始天然生态系统的适宜开发强度,在此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探讨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模式;从地带性理论和径流形成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各类自然地理单元上的植被需水规律,从而明确了自然界哪些生态完全靠降水支撑、哪些生态除降水之外还需径流支撑,用生态的排序方法进一步分析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类型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径流形成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与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原理给出生态需水的概念,从而为量化生态需水提供了...
关键词:
生态需水 非地带性植被 径流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金永丽
一、流域发展计划启动的背景印度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展绿色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粮食大规模进口成为历史,农业的年增长率开始超过人口增长率。印度可以不再惧怕灾荒年景,1987-1988年的百年不遇的大干旱安然渡过。尽管如此,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钱者东 王智 秦卫华 蒋明康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向西北地区转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根据煤矿开采特点与半干旱地区环境特征,从矿井开采强度、生态敏感程度两个方面将煤矿开采的非污染生态影响分为土地占用、地面沉陷、地下水位变化、自然背景条件4个子系统,选取13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构建了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系统提出了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的方法。以神木大保当煤矿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兴元 沈禹颖 赵菏
我国西北部旱区城郊农业承担着城市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职能。传统的城郊农业功能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布局和功能互补的需求,其功能定位已由单一的生产服务功能向生产、生态、景观与文化等多功能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为例,根据其自然资源特征和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从系统的功能耦合、产业耦合和空间耦合角度,设计了高效林草植被恢复生态保育模式、高质粮-果-草-畜耦合生产模式和休闲观光文化拓展模式。通过这3种模式的综合应用,以水土涵养和生态保育为基础,高效、优质生产为导
关键词:
西北旱区 城郊农业 功能定位 耦合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淑芳 冯浩 吴普特
在径流林业理论的基础上,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中高效集水技术及土壤蓄水保墒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集水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集水造林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瑞 张士锋
基流是河川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流对于维持水源的稳定性及持续性、确定河流生态需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流分割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以黄河流域上游小流域为研究区,分别使用滑动最小值法和数字滤波法对典型年进行基流分割,然后用数字滤波法对1980-2014年日均径流进行基流分割,并分析基流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数字滤波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滑动最小值法分割的基流结果偏小;在特定研究区的参数难以确定时,应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确定最佳的基流分割方案。研究区1980-2014年的平均基流指数为0.69,高于全国平均值0.26、西北诸河区的0.57及黄河区的0.43;趋势分析显示,研究区的年径流、基流、BFI的增长幅度分别为0.086(m3/s)/10a、0.169(m3/s)/10a、0.038/10a。MK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年径流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增长趋势不明显;基流和BFI分别通过了2.5%和1%的显著性检验,增长趋势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