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1)
2023(1851)
2022(1546)
2021(1492)
2020(1294)
2019(2729)
2018(2617)
2017(4410)
2016(2674)
2015(2955)
2014(2667)
2013(2592)
2012(2413)
2011(2207)
2010(2246)
2009(1947)
2008(2044)
2007(1823)
2006(1651)
2005(1356)
作者
(10208)
(8656)
(8574)
(8194)
(5407)
(4331)
(3655)
(3458)
(3254)
(3178)
(2995)
(2964)
(2953)
(2942)
(2926)
(2683)
(2598)
(2551)
(2495)
(2477)
(2450)
(2272)
(2199)
(1971)
(1939)
(1909)
(1905)
(1880)
(1846)
(1838)
学科
(6328)
经济(6322)
(5634)
(3949)
管理(3515)
(3263)
森林(3263)
(3259)
(2976)
企业(2976)
(2498)
税收(2314)
(2284)
方法(2280)
生态(2176)
(2091)
数学(2025)
数学方法(1938)
(1724)
(1691)
土壤(1689)
中国(1682)
生态学(1636)
业经(1557)
(1520)
地方(1463)
农业(1431)
环境(1300)
(1231)
(1226)
机构
大学(36130)
学院(35722)
研究(18182)
科学(15342)
中国(12738)
(12444)
(11305)
研究所(10837)
业大(10604)
管理(9948)
(9563)
(9391)
农业(9351)
经济(9270)
林业(8793)
理学(8304)
(8143)
理学院(8139)
(8087)
(7911)
实验(7762)
管理学(7751)
管理学院(7702)
中心(7674)
实验室(7376)
重点(7027)
研究院(6773)
北京(6493)
(6425)
(6091)
基金
项目(29892)
(21942)
国家(21838)
科学(21748)
基金(20764)
研究(16373)
科学基金(16186)
自然(13145)
自然科(12776)
自然科学(12770)
自然科学基金(12543)
(11915)
基金项目(11218)
(10998)
科技(8687)
资助(8599)
计划(8274)
社会(8115)
重点(8050)
社会科(7595)
社会科学(7592)
教育(6842)
专项(6835)
科研(6703)
(6426)
编号(5575)
(5444)
(5436)
创新(5230)
(5162)
期刊
学报(13793)
科学(11718)
(10512)
经济(10512)
(9877)
大学(9730)
学学(9594)
林业(9301)
研究(8655)
中国(6363)
农业(6310)
业大(4412)
(4002)
科技(3451)
资源(3327)
(3039)
自然(2974)
科技大(2867)
科技大学(2867)
(2778)
教育(2767)
管理(2760)
业经(2597)
(2483)
农业大学(2385)
(2309)
农林(2178)
(2178)
自然科(2124)
自然科学(2124)
共检索到53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宜霖  张藤子  李亚楠  宋紫怡  董立军  马云波  张淞著  
为进一步阐明半干旱地区杨树-沙棘混交促进杨树生长的机理,以辽西地区杨树-沙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用杨树纯林为对照,研究杨树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再吸收效率,并对能提高树木抗旱性的重要养分钙(Ca)的吸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在纯林和混交林中叶片N∶P分别为21.14和22.03,均大于16,表明杨树生长受到磷限制,混交未改变P对杨树的限制作用;混交林与纯林相比,杨树叶片C∶N和C∶P分别极显著低34.94%和32.82%,杨树叶片枯落物C∶N显著低40.16%,C∶P显著低41%;混交林中杨树叶片N和P的再吸收效率低于纯林,N再吸收效率较纯林低12.53%、P再吸收效率较纯林低22.08%;混交林土壤N和P含量比纯林分别显著提高27.54%和47.83%,但混交林土壤C∶N、C∶P和N∶P与纯林土壤无显著差异;混交林杨树叶片钙浓度显著高于纯林。杨树与沙棘混交后,虽然杨树仍受P限制,但是杨树在混交林中有更高比例的养分进入到养分循环,且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更快,土壤养分含量也更高,使杨树获得更多的养分供应,提高杨树生产力。同时,混交林提高了杨树Ca的吸收,使其在干旱环境下获得生长优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浪军  梁宗锁  韩蕊莲  杨建伟  
选择黄土高原的 2 6a杨树纯林作为对照 ,对沙棘 杨树混交林中的杨树生长、林地土壤特性及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平均株高比杨树纯林的高 44 8% ,胸径平均大 3 2 7% ,林分生物量高 1 3 9 76% ;地上各部分生物量都明显高于杨树纯林 ;混交林地与杨树纯林地相比 ,土壤表层各层容重减小 ,孔隙度增大 ,两林地土壤含水量除 8月份接近外 ,其他月份混交林地都要高 ;混交林土壤全N比杨树纯林地高 5 %~ 69 0 % ,土壤全P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别 ,但速效P高出 2 2 4%~ 2 3 3 3 %。根系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杨树纯林中根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翟明普  蒋三乃  贾黎明  
对两树种细根在北京市潮白河沿河沙地加拿大杨 (2 7a生 )刺槐 (2 2a生 )混交林中的分解情况进行了研究 ,从细根养分循环角度探索了两树种混交协调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 :(1)加拿大杨和刺槐林木细根的分解特点不同 ,杨树细根在分解前期的N、Ca、Mg元素浓度逐渐升高 ,P、K元素浓度则逐渐降低。刺槐细根分解过程中N、P、K元素浓度逐渐降低 ,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混合分解中各元素含量变化介于两树种细根单独分解之间 ;(2 )细根的N、K、Mg年归还量以刺槐纯根最大 ,两树种混根次之 ,杨树纯根最小 ;(3)混交林中N素归还量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杨树的N素状况 ,杨树细根的P素归还量大于刺槐细根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明普  蒋三乃  贾黎明  
应用固定样地调查生物量的方法 ,在北京市顺义县潮白河林场进行了加杨 (Populus×canadensis)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混交林细根动态变化的研究 .结果表明 ,混交林的细根生物量大于刺槐纯林而小于杨树纯林 ,两树种混栽后杨树能促进刺槐的细根生长 ,提高了刺槐细根生物量在混交林中的比例 ;混交林细根在各土层中分布得比纯林更均匀、更合理 ,种间关系协调 ;混交林的细根周转率介于两种纯林之间 ;混交林中刺槐能促进杨树细根的更新 ,加速杨树细根的周转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国舫  贾黎明  翟明普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鼎华  翟明普  林平  贾黎明  孙志蓉  
研究了沙质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腐殖物质特性变化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与无林地相比 ,沙地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有机C和腐殖质C增加 ,土壤胡敏酸的光密度值增大 ,胡敏酸 富啡酸比值上升 ,E4和EC 值提高 ,色调系数 (ΔlogK)降低和相对色度 (RF)升高 ,土壤松结合态腐殖物质 (Ⅰ )和紧结合态腐殖物质 (Ⅲ )以及松 紧 (Ⅰ Ⅲ )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土壤稳结合态腐殖质(Ⅱ )的含C量占土壤全C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明土壤腐殖物质的聚合程度提高 ,腐殖物质的芳香核原子团增多 ,芳化度和芳化分子的复杂程度以及腐殖化程度均得到提高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恩贤  韩刚  
为了解沙棘人工混交林的改土效应,实验采用国家标准森林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混交林增强了土壤稳定性,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良好的改土效应。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比油松纯林提高了20.8%,而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程度的破坏率却比油松纯林低40.76%;土壤容重和坚实度分别较油松林低5.9%和15.1%,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高12.16%和16.9%,持水量和含水量高13.6%和5.9%;有机质、全N、P2O5、速效P、速效K较油松纯林分别增长了10.5%、22.6%、20.2%、25.4%和12.6%;林内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分别比纯林平均提高了17.5%、89.6%、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延杰  翟明普  武觐文  贾黎明  
测定了 2 2年生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与氮、磷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混交后非根际土壤的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比纯林提高 5 0 %~ 10 0 % ;但对于根际土壤 ,混交后杨树有所提高 ,而刺槐则有所下降 .说明混交后更有利于氮、磷养分的转化 ,并且杨树得益大于刺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海燕  莫晓勇  梅嘉仪  刘丽婷  
【目的】研究桉树人工混交林中各树种的生长状况、蓄积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探索适于桉树生长的最佳混交模式。【方法】在广东省雷州半岛,选择尾巨桉(DH32-29)分别与团花、马占相思、湿加松混交的试验林和桉树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测定各树种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并在各样地四角以及中心设5个土壤采样点,采集表层0~20 cm的土壤,测定试验林地土壤pH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硼含量。【结果】(1)团花、马占相思、湿加松均可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促进作用大小表现为马占相思>团花>湿加松;4个林分间桉树胸径存在显著差异,树高、枝下高、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团花和马占相思的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和平均单株材积皆大于同一林分内的桉树,而湿加松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平均单株材积均远小于同一林分内的桉树。(3)各类型混交林中,桉树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大小为桉树湿加松混交林>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桉树团花混交林,混交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大小为团花>马占相思>湿加松,总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则以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最大,桉树团花混交林次之。(4)桉树与团花混交后,林地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桉树纯林地;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后,林地有机质、碱解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桉树纯林地;桉树与湿加松混交后,林地仅土壤pH和全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桉树纯林地。【结论】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后,桉树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最好,林分整体蓄积最大,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林分质量最好,林分结构最稳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翠玲  郭玉文  佟超然  徐兰成  王珍  
对北京大兴县林场和河南省民权国营林场2块试验林,面积分别为1.86hm ̄2和3.2hm ̄2,连续四年(1992-1995)进行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杨树不同混交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混交可以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5种处理间存在差异(P=79%)。(2)不同混交处理,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P=87%),其中转化酶、磷酸酶在A、C处理中增长较明显;5种酶活性之间差异极显著(P>99%)。(3)杨树混交林的土壤营养元素、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尤文忠  刘明国  李宏印  米淑红  
以辽西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的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了6种类型林分在层次结构、径阶分布、植物多样性3个方面的特征,旨在选择出适合本地区的最优油松阔叶水土保持林。结果表明:油松-山杏、油松-紫穗槐两种林分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层次,油松-山杏、油松-刺槐、油松-紫穗槐3种林分具有较好的径阶生长结构,油松-小叶锦鸡儿、油松-黄栌、油松-紫穗槐3种林分树高与胸径生长最优,油松-紫穗槐、油松-刺槐、油松-黄栌3种林分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综合各林分类型的生长特征及植物多样性特点,油松-紫穗槐林分为该地区最优的水土保持林类型;油松-刺槐、油松-黄栌水土保持林表现次之;油松-山杏、油松...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翠玲  郭玉文  朱占学  佟超然  王珍  焦如珍  
通过杨树与豆科乔、灌木树种混交以及轮作等生物措施,定量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营养元素和林地生产力的影响。河南与北京的两地试验林,采用统一的试验设计,5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林分别为3.2hm2和1.8hm2。1992~1995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树高、胸径的相对增长率差异极显著(α=0.01)、显著(α=0.05)或较显著(α=0.10)。北京点处理间相对增长率胸径F=3.916*、α=0.05,树高F=2.423*、α=0.10。民权点胸径F=28.76**、α=0.01,树高F=3.39*、α=0.05。杨树混交模式土壤营养元素变化呈现规律性;杨树混交和刺槐纯林有利于林地土壤肥力的改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嘉麒  邓海燕  张港隆  胡中洋  莫晓勇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桉树-红椎混交林林分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探索最佳桉树-红椎混交模式。【方法】在广东雷州半岛石岭林场种植了4种不同混交比例的桉树-红椎混交林: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3∶3,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3∶1,桉树与红椎行间混交1∶1,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5∶1,以桉树纯林(CK)作为对照,经过5 a生长后,对林木生长因子和林地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4种不同比例桉树-红椎混交林林分保存率均比桉树纯林高,且带状混交3∶3和行间混交1∶1桉树-红椎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养分;带状混交3∶3、带状混交3∶1和行间混交1∶1桉树-红椎混交林均可有效促进桉树生长,带状混交5∶1桉树-红椎混交林抑制桉树生长;各混交林中红椎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大小表现为带状混交5∶1>带状混交3∶3>行间混交1∶1>带状混交3∶1;4个林分间桉树和红椎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各林分类型中,桉树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为纯林(CK)>带状混交3∶1>带状混交5∶1>行间混交1∶1>带状混交3∶3;红椎单位面积蓄积量为带状混交3∶3>行间混交1∶1>带状混交3∶1>带状混交5∶1,林分单位面积总蓄积量以带状混交3∶1桉树-红椎混交林最大,带状混交3∶3桉树-红椎混交林次之。【结论】带状混交3∶3桉树-红椎混交林的营造模式可作为种植桉树-红椎混交林推荐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玫  王天华  魏刚  汪涛  
本文通过沙培盆栽试验研究了1年生杨树、刺槐及两者混植对矿物K的利用,并采用封闭循环系统对树木生长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变化进行了严格的数量化研究,同时研究了缺K胁迫下对矿物K的利用及对N,P,K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刺槐都可不同程度吸收矿物K,两者混交后利用矿物K的量有很大提高;缺K胁迫可提高植物吸收矿物K的量;缺K主要抑制根系生长,对地上部分影响较小;K元素对N的影响较大,对P的影响较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2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1 431.00 kg/(hm2.a),年平均存留量为51.24 kg/(hm2.a),年平均归还量为56.79 kg/(hm2.a),分别是纯林的1.15、1.93和2.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