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36)
- 2023(3971)
- 2022(3249)
- 2021(2819)
- 2020(2226)
- 2019(4995)
- 2018(4413)
- 2017(8063)
- 2016(4245)
- 2015(4318)
- 2014(3984)
- 2013(3762)
- 2012(3273)
- 2011(3096)
- 2010(2900)
- 2009(2481)
- 2008(2359)
- 2007(2020)
- 2006(1738)
- 2005(1413)
- 学科
- 济(18644)
- 经济(18634)
- 管理(9345)
- 业(8866)
- 方法(8115)
- 数学(7513)
- 数学方法(7405)
- 企(6429)
- 企业(6429)
- 地方(5236)
- 农(4853)
- 中国(4762)
- 业经(4323)
- 环境(3712)
- 财(3449)
- 农业(3441)
- 学(3433)
- 贸(2901)
- 贸易(2899)
- 地方经济(2768)
- 易(2756)
- 发(2732)
- 产业(2718)
- 技术(2528)
- 制(2448)
- 划(2346)
- 融(2212)
- 金融(2211)
- 理论(2125)
- 信息(2066)
- 机构
- 学院(60558)
- 大学(59392)
- 济(23957)
- 经济(23442)
- 研究(22182)
- 管理(20708)
- 理学(18775)
- 理学院(18445)
- 管理学(17959)
- 管理学院(17862)
- 科学(16089)
- 农(14616)
- 中国(14553)
- 京(12166)
- 农业(11944)
- 业大(11849)
- 所(11545)
- 研究所(10878)
- 财(10049)
- 中心(10031)
- 财经(8607)
- 范(8280)
- 师范(8171)
- 院(8079)
- 经济学(8057)
- 江(8020)
- 经(7959)
- 科学院(7916)
- 农业大学(7884)
- 经济学院(7532)
- 基金
- 项目(49040)
- 科学(39046)
- 基金(36963)
- 家(34786)
- 国家(34587)
- 研究(31063)
- 科学基金(29225)
- 社会(21231)
- 基金项目(20426)
- 社会科(20413)
- 社会科学(20407)
- 自然(20139)
- 自然科(19735)
- 自然科学(19728)
- 省(19611)
- 自然科学基金(19336)
- 划(17164)
- 教育(13756)
- 资助(13721)
- 重点(11737)
- 发(11120)
- 计划(10755)
- 编号(10591)
- 创(10499)
- 部(10100)
- 国家社会(9946)
- 创新(9930)
- 科研(9656)
- 科技(9339)
- 业(8462)
共检索到78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邢维芹 王林权 李生秀
通过大田试验就半干旱区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肥的空间耦合 (水肥异区、水肥同区、固定灌水、交替灌水 )对夏玉米的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对某些生理指标的测定 ,探讨了影响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 ,与常规灌水施肥方式相比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水肥空间耦合灌水量减少一半 ,籽粒产量下降 7%— 16% ,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光合速率、蒸腾效率明显增加 ,而叶面积、蒸腾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其中以水肥异区交替灌水的产量降低最小 ,表明这是非充分灌溉条件下较好的一种水肥耦合形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隋凯强 赵龙刚 刘树堂 皇甫呈惠 林少雯 陈晶培
为了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试验方案,分析了各处理的根系形态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并对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及模型建立预测。结果表明,W_3N_2C_2处理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都是最大,分别是W0N0C0的2. 89,2. 41,2. 68倍,且都呈显著性差异。W_3N_2C_2处理的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质量等指标分别是W_0N_0C_0的1. 31,1. 19,1. 22,1. 62倍,各产量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灌溉量,其次是施碳量,施氮量最小。W_3N_2C_2相比W_0N_0C_0产量提高了72. 39%,当氮、有机肥分别处于N_2、C_2水平时,灌水能使玉米产量提高19. 78%~48. 46%,在灌水量、有机肥处于W_2、C_2水平时,施氮能使玉米产量提高6. 59%~15. 68%,在灌溉量、氮肥分别处于W_2、N_2水平时,施有机肥能使产量提高4. 99%~9. 67%。有机肥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改良土壤条件,在低水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及氮肥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以达到减少水肥浪费、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研究表明,在缺水条件下合适的水肥配比利于作物生长,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试验的设计范围内,产量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为Y=6 723. 94+1 589. 98X_1+470. 79X_2+182. 50X_3-194. 23X_1~2-74. 70X_2~2-78. 66X_3~2+42. 12X_1X_2+98. 28X_1X_3+89. 39X_2X_3,在相对含水量70%,施氮量225 kg/hm~2、施碳量2 700 kg/hm~2时,得到最大产量,为12 393. 69 kg/hm2。
关键词:
水肥耦合 玉米 根系形态 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洁瑕 刘树庆 宁国辉
为了探讨西芹水肥耦合作用,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于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开展了水肥耦合对西芹产量效应的旱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水分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水肥耦合的产量效应是:中水中肥效应最高,高水高肥次之,低水低肥最低;水肥交互耦合效应大小顺序是:氮磷耦合>磷水耦合>氮水耦合。产量150000~180000 kg/hm2的水肥管理方案为:施氮量0~540kg/hm2,施磷量36~180 kg/hm2,灌水量1311~6500 m3/hm2。获得最高产量171646 kg/hm2的施氮量为243kg/hm2、施磷量97 kg/hm2、灌水量4630 m3/...
关键词:
西芹 水肥耦合 数学模型 产量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鹏 王晓娜 王清郦 孙启忠 赵淑芬
【目的】研究水肥耦合效应对青贮玉米产量、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肥料和灌溉水更有效的综合利用途径。【方法】以青贮专用型玉米中北410为试验材料,设水、氮二因素:氮肥(尿素)施用量分别设0、75、225和300 kg.hm-24个水平,灌水量分别设0、1 839.96、2 069.96和2 299.95 m3.hm-24个水平,测定各水肥处理组的田间产量,原料乳酸(LA)、乙酸(AA)、丙酸(PA)、丁酸(BA)、氨态氮(NH3-N)、缓冲能(BC)含量,原料和青贮料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CA)、粗脂肪(EE...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冠华 冯绍元 詹卫华 王广兴 刘祖贵 吴海卿
对滴灌条件下麦行间套播的夏玉米水肥耦合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套播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保持在4800m3·hm-2,施氮(折纯N)、磷(P2O5)肥量分别保持在175kg·hm-2和145kg·hm-2水平时,可获取9450kg·hm-2以上产量,水生产效益超过1.9kg·m-2,显示出较好的节水增收效益。
关键词:
夏玉米 滴灌 水肥耦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文涛 孙占祥 王聪翔 宫亮 张玉龙
【目的】“一旱二薄”是限制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滴灌施肥下不同水肥因子对玉米产量的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在滴灌施肥条件下,采用“311-B”D饱和最优设计,通过旱棚防雨条件下进行田间微区试验。【结果】通过对玉米产量结果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了水肥回归数学模型。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氮肥用量,其次是灌水量和磷肥用量。各因素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都表现为正效应,其效应顺序为:N水>P水>NP;从产量角度评价,以较高氮肥用量、高磷肥用量和丰富灌水量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结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较高氮肥用量243.27kg·ha-1、...
关键词:
滴灌施肥 水肥耦合 D饱和最优设计 玉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卫华 黄冠华 冯绍元 王凤新
对喷灌条件下花生玉米间套种植模式中的水肥耦合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的主要耗水阶段是开花至结荚期,玉米是抽雄至成熟期;从全生育期来看,耗水量及水分生产效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关键词:
喷灌 花生玉米间作 水分生产效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军仓 韩丙芳 李应海 沈强云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得出宁夏引黄灌区利通区玉米膜上灌条件下 ,不同灌水量、施氮量和施磷量与产量的回归模型 ,并进行了主因素效应、单因素效应和交互作用分析。经模型寻优 ,求出了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水、氮、磷最佳组合方案
关键词:
玉米 膜上灌 水肥耦合 水肥生产函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前 秦裕波 孙博 王蒙 孔丽丽 尹彩侠 徐晨 刘志全
旨在研究不同磷钾肥施用方法对东北半干旱区滴灌玉米生长发育、磷钾养分吸收和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滴灌玉米磷钾滴施时期和次数,为东北半干旱区玉米磷钾滴灌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8—2019年在吉林松原,以翔玉998为试验材料,设置P0(不施磷处理)、K0(不施钾处理)、P1(磷肥100%基施、钾肥50%基施,50%钾肥分3次追施)、K1(钾肥100%基施、50%磷肥基施,50%磷肥分4次追施)、P1K1(磷钾肥100%基施处理)和P4K3(50%磷钾肥基施,剩余50%磷肥分4次追施、50%钾肥分3次追施)6个处理。结果表明:磷肥分次滴施(P4K3)处理与P1相比,玉米产量提高4.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6.8%(P<0.05),花后磷素积累增加33.3%(P<0.05),显著提高磷肥当季回收率21.6百分点和磷肥农学效率28.5%。钾肥分次滴施(P4K3)处理与钾肥一次基施(K1)处理相比,玉米产量提高3.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5.1%(P<0.05),钾肥当季回收率和钾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4.9百分点和53.5%;磷钾分次滴施处理与磷钾一次性基施相比,玉米产量提高5.0%,花后磷素吸收量增加26.3%,磷肥当季回收率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9.5百分点和32.6%;钾肥当季回收率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5.2百分点和95.5%。在滴灌条件下,磷钾肥分次滴施不仅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还可以促进花后养分吸收、提高养分利用率。综合考虑,磷钾分次滴施(P4K3)处理是较为适宜大田生产的滴灌施肥技术。
关键词:
玉米 磷钾肥 滴灌 产量 磷钾利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哲 孙占祥 张燕卿 郑家明 郝卫平 司鹏飞
为促进东北半干旱区旱作农田持续增产以及秋覆膜技术的推广,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的定位试验地,设置了裸地种植(B),春季覆膜种植(SM)和秋季覆膜种植(AM)3个处理,研究覆膜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能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籽粒产量,其中,AM处理优势明显,可以增加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促进干物质积累;2014年的籽粒平均产量达14 280 kg/hM2,较SM处理和B处理分别高18.76%和14.51%,增产的原因是穗长、穗粗、粒数、百粒重均大于其他2个处理;2015年的籽粒平均产量达12 1...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书兴 王云平 王筱 李心 王学敏 赵威
为筛选出在半干旱地区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青贮玉米(Zea mays)种质资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内蒙古赤峰市种植的10个青贮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10个青贮玉米品种中,生物产量表现最好的是‘豫青贮23’,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为171 085.5和53 720.9 kg·hm~(-2);株高表现较好的是‘京九青贮16’和‘豫青贮23’,分别是316.7和314.4 cm;穗位高变化在92.0~173.9 cm,品种‘XY1225’的穗位最高;粗蛋白含量最高的为‘京科932’,达到10.28%;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最低的皆为‘屯玉358’。淀粉含量较高的是‘屯玉358’和‘北农青贮208’,分别为33.98%和33.53%。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屯玉358’、‘北农青贮208’和‘铁研53’在当地的综合表现最好,这3个品种可作为优质青贮玉米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解决当地气候干燥导致家畜青绿饲料供应不足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炳南 朱凤文 杨威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在乾安和前郭县选用15hm2耕地采用滴灌灌溉、地膜覆盖、大垄双行、高产品种、合理施肥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变雨养农业为雨养农业和设施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达到了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格 白由路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张静静 张银杰
【目的】通过研究华北地区中低产土壤条件下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在滴灌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从而优化滴灌施肥系统,为夏玉米高效滴灌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方法】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滴灌带设置为一管带两行,氮磷钾分别设4个处理,其中氮肥处理为0、144、180、216kg·hm~(-2)(记为N0、N1、N2、N3),磷肥处理为0、72、90、108 kg·hm~(-2)(记为P0、P1、P2、P3),钾肥处理为0、72、90、108 kg·hm~(-2)(记为K0、K1、K2、K3),氮磷钾肥料分4次滴施,以研究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不同处理下肥料的利用率。【结果】(1)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施氮磷肥的用量呈抛物线性变化,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施磷量为90 kg·hm~(-2)时,作物产量最高;当氮磷肥施用量超过最高产量施肥量时,作物产量随施氮磷用量的提高呈下降趋势,但氮肥处理的下降程度差异不显著,而磷肥施用量超过90 kg·hm~(-2)时,作物产量随施磷量的提高显著下降(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倪露 白由路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周丽平
【目的】探究不同组分的脲甲醛缓释肥在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为制备夏玉米一次性施用的专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简化施肥步骤,节省施肥成本,提高肥料效益,减少养分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方法】试验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连续2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种组分脲甲醛缓释肥处理(UF1、UF2、UF3)、常规施肥处理(CF)和不施肥处理(CK),研究不同组分脲甲醛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组分的脲甲醛肥效不同,UF1、UF2、UF3脲甲醛缓释肥均能够提高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尤其以UF2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UF2处理2年平均增产7.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云鹏 孔丽丽 蔡红光 刘慧涛 高玉山 王永军 王立春
【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