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44)
- 2023(19423)
- 2022(16509)
- 2021(15183)
- 2020(12781)
- 2019(29076)
- 2018(28742)
- 2017(55001)
- 2016(29494)
- 2015(33198)
- 2014(33029)
- 2013(32441)
- 2012(29647)
- 2011(26952)
- 2010(27129)
- 2009(24911)
- 2008(23836)
- 2007(21138)
- 2006(18579)
- 2005(15724)
- 学科
- 济(133215)
- 经济(133071)
- 管理(82266)
- 业(80380)
- 企(64340)
- 企业(64340)
- 方法(57419)
- 数学(50642)
- 数学方法(49853)
- 农(39441)
- 中国(31443)
- 业经(29008)
- 财(28404)
- 学(28287)
- 地方(27755)
- 农业(26245)
- 制(21289)
- 贸(20824)
- 贸易(20813)
- 易(20162)
- 理论(19768)
- 环境(18595)
- 和(18524)
- 技术(18186)
- 务(17450)
- 财务(17364)
- 财务管理(17324)
- 银(17025)
- 融(17000)
- 金融(16997)
- 机构
- 学院(424940)
- 大学(424880)
- 济(172946)
- 经济(169391)
- 管理(166680)
- 理学(145474)
- 理学院(143828)
- 研究(143162)
- 管理学(140858)
- 管理学院(140095)
- 中国(105009)
- 科学(90701)
- 京(89155)
- 农(76969)
- 财(74697)
- 所(71857)
- 业大(68312)
- 研究所(66122)
- 中心(65452)
- 江(61311)
- 财经(60913)
- 农业(59700)
- 北京(55639)
- 经(55486)
- 范(55298)
- 师范(54662)
- 经济学(52427)
- 院(51595)
- 州(49126)
- 经济学院(47036)
- 基金
- 项目(297226)
- 科学(232536)
- 基金(215677)
- 研究(211100)
- 家(190704)
- 国家(188932)
- 科学基金(161392)
- 社会(133914)
- 社会科(126812)
- 社会科学(126775)
- 省(116465)
- 基金项目(114119)
- 自然(106723)
- 自然科(104240)
- 自然科学(104211)
- 自然科学基金(102319)
- 划(97941)
- 教育(97173)
- 资助(89244)
- 编号(85004)
- 成果(67491)
- 重点(66538)
- 部(64463)
- 发(63279)
- 创(61279)
- 课题(58361)
- 创新(57240)
- 科研(57214)
- 国家社会(55379)
- 教育部(55009)
- 期刊
- 济(190477)
- 经济(190477)
- 研究(119869)
- 中国(77578)
- 学报(73714)
- 农(72676)
- 科学(65865)
- 管理(60218)
- 大学(55802)
- 财(55785)
- 学学(53174)
- 农业(49133)
- 教育(42577)
- 技术(37692)
- 融(34019)
- 金融(34019)
- 业经(32116)
- 经济研究(30879)
- 财经(29562)
- 经(25406)
- 问题(24226)
- 业(23820)
- 版(22014)
- 技术经济(21326)
- 统计(21276)
- 科技(21120)
- 图书(20108)
- 业大(20025)
- 策(19429)
- 商业(18769)
共检索到611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
在对关中陈文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与分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对于村庄的影响,尝试解释两个问题:一是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的形成及其意义;二是该种模式对于村庄的生活范围与关系模式、生活面向与生活预期、代际责任与伦理三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指出陈文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当前国家农村政策的启示意义,即国家在致力于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小农家庭生产的扶持与条件的改善。
关键词:
半工半耕 村庄 小农经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升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建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结构,这一结构体现了鲜明的制度化特征,是农民家庭与市场、制度"互构"的结果。在这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结构下,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和单位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农业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民家庭发展形态——发展型小农家庭。发展型小农家庭既不同于传统的"过密化"小农,也不同于经典理论视角下高度资本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无产化"小农。随着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农民家庭得以突破长期以来"过密化"农业的低水平增长陷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充分体现出农民家庭内在的发展潜力,并深刻改变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图景。中国农民家庭正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渐趋稳定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模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半耕"的状态,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则决定了"半工"的状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的区域差异塑造出了强弱有别的、差异化的"半工半耕"形态。"半工半耕"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农民家庭的资源积累能力,奠定了农民家庭发展的基础。经验视野中的"半工半耕"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它不仅是理解转型期农民家庭和村庄社会的重要维度,而且也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维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孟新飞 林耿
就近城镇化作为如今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和现实选择,使21世纪以来形成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文章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采用入户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农民工回流实现就近城镇化对原有的“半工半耕”家庭分工模式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就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以放弃老人农业为特征的“半耕”弱化,以及返乡就业压力和风险下的“半工”非正规化。农户家庭在参与城镇化的行为决策中,正从以经济收益为考量的方式转向以后代教育为导向的家庭分工新方式。就近城镇化正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生,但新“半工半耕”模式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复杂和不确定的。该模式的健康引导,对于探索本土化的内发型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就近城镇化 半工半耕 家庭分工 农户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华
农村"半工半耕"结构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催生了农村老人农业和中农农业,后者走出了过密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经营的逻辑,是中国农业变迁的重要方向。同时,该结构还型构了"新三代家庭",促发了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催生了农村中坚农民以及型塑了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对农村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该结构不仅内含了收入结构和生计模式的农村经济结构,它还是农村政治结构、村庄结构和家庭结构。农村"半工半耕"结构的提出和提炼,远超出了描述性概念的层次,由其作为主导变量及其衍生变量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能够在农村诸多重要经济和政治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易文彬
农村家庭养老存在共居和独居两种基本形式,而共居又可以分为融合性共居、隔离式共居、流动性共居三种情况。影响农村养老形式的基本因素是居住距离、儿子个数、老年人劳动能力、婆媳关系等。该文对个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情况总体态势良好,并出现了一些诸如女儿参与、隔代亲等积极因素,需要加以引导和鼓励。为了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当前急需建设社区养老作为补充,以实现老有所养所乐的目标。
关键词:
农村家庭养老 基本形式 社区养老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波文 应望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留住农村青壮劳动力是关键,而促进农民立足于农村地区自主创业是一个恰当的对策。使用"千村调查"项目①数据,从家庭背景的研究视角运用二值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农民的创业模式。研究发现,当下的中国农村,模仿创业是农民创业的主流形式,家庭背景等一些因素会对农民的创业模式产生影响,精英家庭的创业农民比普通家庭创新创业的概率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外出打工经历、所在地区显著影响了普通家庭农民的创业模式,而个人的年龄、风险偏好程度和创业时间却会显著影响精英家庭农民的创业模式。基于研究结论,得到的促进农民创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启示是:(1)树立"榜样作用",发掘广大农民投身于创业的潜质;(2)设立农村创业学院;(3)与高校合作"孵化"创新创业模式并复制推广给农民创业;(4)让普惠金融服务于农民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农民创业 创新创业 模仿创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磊
选择广州城中村、城边村和远郊村的典型案例,分析和比较各类型村庄治理模式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受城镇化影响比较大的城中村、城边村,集体收入增加,行政村、经济社两级集体组织对于村民个体的影响力也上升,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也增强,所以形成了多元治理、经济精英治理的模式,而在远郊村则依然保持由传统政治精英主导的治理模式;在城中村和城边村,村社之间对于村庄公共事务责任边界也形成惯例,行政村集体组织负责基本公共服务,而社则负责提供更高水平服务和村民分红,形成事实上的分权关系;对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共同体逐渐弱化的理论进行了修正,研究发现广州的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集体收益增加、共同的开发利益诉求,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有所增强。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庄治理模式 城镇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楠 孙建芳
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冲击,村庄的经济分化与社会分化加深,村庄的异质程度提高,需求偏好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使农民基于传统联系的合作能力受到损害,而基于现代联系的合作能力尚未形成,并且政府包办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进一步损害了农民的合作能力,造成了村庄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失败"。基于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政府与村庄自治体和草根组织合作供给公共产品的方式,即政府提供多数或全部费用,村庄自主决定公共产品的内容,政府与村庄自治体合作提供全部村民需要的公共产品、与合作社及草根组织合作为部分村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公共产品。
关键词:
村庄公共产品 供给模式 合作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史清华 张改清
"男主外,女主内"依然是当今浙江农户家庭决策的主要模式。随着世代的演变,农户家庭活动的决策模式正向一种"男女共商"模式演变。其演变的基础是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时间的加长以及家庭经营结构的非农化变迁;演变的深层根源则是农户经济行为的理性化。
关键词:
农户 决策模式 世代变迁 行为理性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艳丽
河南县域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有效的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载体。本文围绕河南新农村建设问题,在典型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县域经济为背景,在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点上,探讨县域循环经济条件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庄园模式建设和发展的具体途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向华丽
针对宜昌市三峡库区百户农村移民家庭12年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表明:就地后靠农业安置移民不仅能平稳过渡,其家庭经济状况逐年好于全市农村家庭平均水平;外迁农业安置移民家庭在安置初期经济状况下滑,但能逐步实现过渡,并跟上农村平均水平;而非农就业安置家庭的经济状况波动大,且长期处于低水平,与城镇困难户家庭水平相当。因此,就地后靠农业安置应成为今后工程建设农村移民安置的首选,外迁农业安置是在环境容量限制下的次选,而非农就业安置在农村移民安置中应慎重选择。水库建设移民政策的制定应以能力贫困与能力发展理论为指导,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畅红琴 董晓媛 Fiona MacPhail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了1991~2006年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对农户家庭内部时间分配的性别分工和劳动负担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男性和女性的时间分配都表现出从家庭经营向工资劳动转移的趋势,女性的变化幅度更大一些,而经济发展对男性和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都不显著。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指标的变化与成年男性和女性绝对工作负担的增加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相对工作负担的增加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时间分配 社会性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朝国 郝妩阳
在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妇女的家庭土地继承问题将愈加突显出来。本文基于三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妇女继承家庭承包地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妇女仅仅对夫家的承包地表现出较强的继承意愿,而对娘家承包地的继承意愿相当低,即在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上呈现出明显的夫家取向;农村妇女的户籍与其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娘家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娘家承包地的意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丈夫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不具有抑制性;婚后夫家分到新土地均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