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3)
- 2023(11386)
- 2022(9268)
- 2021(8528)
- 2020(7173)
- 2019(15962)
- 2018(15675)
- 2017(30134)
- 2016(15887)
- 2015(17275)
- 2014(16990)
- 2013(17159)
- 2012(15735)
- 2011(14067)
- 2010(14581)
- 2009(14108)
- 2008(14426)
- 2007(13428)
- 2006(12363)
- 2005(11308)
- 学科
- 业(83407)
- 济(74387)
- 经济(74192)
- 企(66306)
- 企业(66306)
- 管理(55602)
- 农(49229)
- 农业(33004)
- 业经(30846)
- 方法(26773)
- 财(23716)
- 中国(18493)
- 数学(18237)
- 数学方法(18039)
- 务(17204)
- 财务(17188)
- 财务管理(17175)
- 制(16696)
- 企业财务(16250)
- 技术(15904)
- 策(15467)
- 理论(14497)
- 学(14493)
- 和(13365)
- 体(13344)
- 划(12714)
- 地方(12622)
- 农业经济(12465)
- 贸(11741)
- 贸易(11729)
- 机构
- 学院(236892)
- 大学(230826)
- 济(102853)
- 经济(101028)
- 管理(96179)
- 理学(82043)
- 理学院(81263)
- 管理学(80218)
- 管理学院(79759)
- 研究(76375)
- 中国(62342)
- 农(54317)
- 京(47812)
- 财(47700)
- 科学(43520)
- 农业(40979)
- 江(38889)
- 所(38076)
- 业大(37782)
- 财经(37155)
- 中心(36129)
- 研究所(33843)
- 经(33509)
- 经济学(30403)
- 州(29776)
- 范(29703)
- 北京(29683)
- 师范(29483)
- 经济管理(28075)
- 经济学院(27309)
- 基金
- 项目(148848)
- 科学(119350)
- 研究(114692)
- 基金(109006)
- 家(93034)
- 国家(91963)
- 科学基金(80595)
- 社会(77313)
- 社会科(72024)
- 社会科学(72000)
- 省(59793)
- 基金项目(57503)
- 教育(50251)
- 自然(48734)
- 自然科(47658)
- 自然科学(47647)
- 划(47571)
- 编号(47437)
- 自然科学基金(46871)
- 资助(42278)
- 成果(38177)
- 业(36105)
- 创(33864)
- 部(33588)
- 发(33454)
- 重点(32351)
- 国家社会(31774)
- 农(31336)
- 课题(31214)
- 制(30859)
- 期刊
- 济(130440)
- 经济(130440)
- 研究(70880)
- 农(59468)
- 中国(51602)
- 农业(40263)
- 财(39794)
- 管理(37071)
- 科学(33923)
- 学报(33810)
- 业经(28462)
- 大学(27527)
- 学学(25915)
- 融(23921)
- 金融(23921)
- 教育(22849)
- 技术(20699)
- 业(20520)
- 财经(19104)
- 经济研究(17927)
- 问题(17330)
- 经(16605)
- 农村(14939)
- 村(14939)
- 农业经济(14926)
- 世界(14223)
- 技术经济(14011)
- 版(13576)
- 现代(11988)
- 经济问题(11983)
共检索到3712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其概念形成有一定的理论渊源,作为描述和解释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交叉的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对"谁是农民"问题的追问,在具体语境下又源于农户兼业经营的社会学分析,是具有厚重经验基础的理论概念。半工半耕揭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和趋势,在重要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上均能够形成独特的理论判断,这是兼业概念不能完成的。从目前研究的趋势看,半工半耕有望成为社会学本土化的一个基本概念,为认识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阶层和农户生计等问题提供基本框架,有助于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
半工半耕 兼业 中层概念 农村社会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成文 廖欢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社会治理主体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有计划性地对特定的贫困区域及其贫困人口进行帮助与扶持,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正向社会变迁过程。这一界定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是要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精准扶贫;二是要建立综合性的效益评价目标;三是要完善精准扶贫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社会变迁 社会学意义 政策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英
作为一个兼具经验基础、理论洞察及学术使命感的概念,“新乡土幼教”试图以乡土幼教为支点再造乡土社会新形态,推动乡村生活新变革。所谓“新乡土幼教”是在县域范围内,超越传统乡土幼教单一本体功能,实现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合一的全新“园-村”、“园-社”、“城-乡”互动关系新格局。文章从本体论故事、认识论自觉、方法论创新三方面阐述了“新乡土幼教”作为一个本土概念的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本体论故事。强调如何通过“整体直观”“、察理悟道”“、以象会意”等方式,讲述辐合故事、编织理论体系、建构分析模型;其次,认识论自觉。强调如何运用嵌入性视角在结构性关系中思考,采取建构论取向在不透明的世界驰骋,践行大循环思维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最后,方法论创新。以长时段“结构”沉积,穿越乡村幼教的“历史小三峡”;以中时段“态势”变化,从局域性概念发展到模式化思维;以短时段“事件”节点,创新数字化行动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华
农村"半工半耕"结构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催生了农村老人农业和中农农业,后者走出了过密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经营的逻辑,是中国农业变迁的重要方向。同时,该结构还型构了"新三代家庭",促发了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催生了农村中坚农民以及型塑了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对农村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该结构不仅内含了收入结构和生计模式的农村经济结构,它还是农村政治结构、村庄结构和家庭结构。农村"半工半耕"结构的提出和提炼,远超出了描述性概念的层次,由其作为主导变量及其衍生变量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能够在农村诸多重要经济和政治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洪卫 雷博华
詹姆斯·奥康纳对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其独到的认识和创新之处,他认为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这一概念,不仅是实现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联姻的关键,也是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通过“社会劳动”,奥康纳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内含的生态学基因,也在继承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基础上以外在完善和补充的方式将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构建起“社会劳动、自然和文化”的三位一体理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对我们思考全球化时代下经济、生态问题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洪卫 雷博华
詹姆斯·奥康纳对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其独到的认识和创新之处,他认为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这一概念,不仅是实现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联姻的关键,也是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通过“社会劳动”,奥康纳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内含的生态学基因,也在继承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基础上以外在完善和补充的方式将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构建起“社会劳动、自然和文化”的三位一体理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对我们思考全球化时代下经济、生态问题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凯
教学为什么应该是道德的?现有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基于教学行为本身做出回答。本文采用相似性概念比较的方法,将教学与教唆、讲述、灌输、训练与条件反射做出语言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教学是一个道德概念,教学行为负有劝学的责任与尊重学习者理智的道德内涵。
关键词:
教学 道德 相似性概念 语言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春华 姚逸苇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受到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心化"为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使用美国学者加里·戈茨(Gary Goertz)提出的概念分析方法,从"基本层次"、"二级层次"和"数据/指标层次"对"农村空心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结构和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农村空心化"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的复合概念,包括"地理空间空心化""人口结构空心化""经济资源空心化" 3个二级层次。而且3个二级层次中任意一个维度都可能引发其他两个维度的变化,呈现出可相互替代的"家族相似性"关系。在一些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中,农村社会和政治的"空心化"也经常被视作"农村空心化"的维度之一,但是二者仅仅是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所衍生的现象。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农村人口空心化 概念结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于尔根·施瑞尔 孙进 燕环
比较教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多样化的领域。就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其合理的认知可能性和社会功能而言,人们都不可能获得明确的或者说具有共识性的回答。因此,谈论所谓的比较教育学科"身份认同",并从"界限"、统一的"学科传统"或"授权的知识"等方面来探讨这种身份认同,已不再有意义。对这个议题需要进行历史分析以及知识社会学和科学方面的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案例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分别从实践和理论角度说明,存在着不同的比较教育(须理解为复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有三种不同路径与传统,且各有其独特的问题和逻辑,即以生产科学性知识为导向的比较性与历史性社会科学研究的"认知—逻辑",以改革为导向的国际教育研究的"社会—逻辑",以及研究教育现象、模式和意识形态内在的跨国性和/或全球性的"全球—逻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则柯
自本刊去年第7期“新潮理论”专栏刊登梁小民教授的《为西方经济学正名》一文后,读者反应较为强烈.反对者有之,赞成者似乎更多一些.这里我们选载王则柯教授的一篇来稿,他基本上赞成梁小民先生的观点,但就“西方经济学”是否是一个科学概念提出商榷.读后颇感有新意.由此引发出我们一些零乱的联想:“东西方”区分究竟是个地理概念,还是个政治概念?根据通常的理解,似乎偏重于后者.若是,那么冷战结束后,两大阵营已不复存在,我们为什么还老是袭用那个时代的概念,那个时代的思路,那个时代的观点呢?王则柯教授主张用“现代经济学”概念替代“西方经济学”,主张在基本理论的层次上实行天下大一统.这确实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思路.但似乎...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蔡瑞林 陈万明
无论在内涵界定、履行方式、本质属性等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经典理论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均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雷达模型,认为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需要同时面对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七个主题的责任,而且具有多元性、同时性、权变性、自愿性的特点。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剑 巩振兴 张莹
反馈是组织中常用的激励策略和行为矫正工具,但是关于反馈和绩效关系的不一致研究结果使得管理者不清楚如何反馈才能提高绩效。反馈环境超越反馈的地方在于强调反馈的多维复杂性、接收者对反馈有效性的建构和鼓励反馈寻求的氛围,针对反馈环境的研究能够弥补反馈研究预设二元对立关系进而孤立对比反馈的作用、忽视接收者对反馈的建构、未体现反馈双方互动的不足,从而较针对反馈自身的研究而言能够得出更为一致的预期结果。本文基于对反馈研究困境和出路的分析,介绍了反馈环境这一超越反馈的概念及其对反馈的超越性,探讨了反馈环境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反馈 反馈环境 非正式反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人口转变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对人口转变的研究和贡献,使之成为人口学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它概括了人类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的演变特点以及这种演变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后果。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学者范德卡及其同事提出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概念,以此概括二战以后发生在西欧的一系列人口和婚姻家庭的变化以及生育率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又有学者用"第三次人口转变"表述欧美国家持续的低生育率和高迁入率导致的人种结构的变化。文章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和"第三次人口转变"的提出者们的研究是非常有启发性和有价值的,但并不赞成他们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冠以"人口转变"。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祝建军 肖华芳
广义资本结构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比例关系,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各自的内在结构。本文认为,广义资本结构是研究企业性质和利益分配的新概念和新视角。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利益结合体,而广义资本结构和利益分配制度是影响这两种资本结合效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广义资本结构 人力资本 分配制度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春花 刘祯
对于组织而言,持续成长至关重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若要做到持续成长,组织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通过研究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发现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突破困境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获得成长,是因为其不再固守旧的组织模式,而是变成了更加主动灵活的组织。这样的组织与东方文化中水的特征相契合,因此,本文提出了水样组织的概念。所谓水样组织,是指像水一样可以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动态组织。水样组织是组织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适应力的统一,呈现出"内在坚韧、外在柔和"的品性,具有坚韧性、个体能动性、动态适应性、融合性四大特征。打造水样组织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