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57)
2023(9871)
2022(7695)
2021(6843)
2020(5358)
2019(11607)
2018(11589)
2017(21746)
2016(11622)
2015(12652)
2014(12217)
2013(11552)
2012(10095)
2011(9143)
2010(9154)
2009(9058)
2008(8366)
2007(7765)
2006(7145)
2005(6070)
作者
(31245)
(26178)
(25877)
(24872)
(16319)
(12373)
(11746)
(9996)
(9960)
(9234)
(9017)
(8683)
(8245)
(8011)
(7998)
(7728)
(7621)
(7603)
(7498)
(7415)
(6427)
(6398)
(6132)
(6050)
(6028)
(5760)
(5742)
(5678)
(5217)
(5052)
学科
(46772)
经济(46618)
(30966)
(28319)
管理(27261)
(21056)
企业(21056)
农业(19065)
中国(18165)
业经(17490)
方法(15118)
地方(11157)
数学(11090)
数学方法(10971)
(10624)
(10383)
(9899)
发展(8828)
理论(8828)
(8818)
(8488)
农业经济(7887)
(7880)
(7224)
(7195)
劳动(7178)
(7062)
(6910)
银行(6898)
(6777)
机构
学院(159309)
大学(154816)
(64439)
经济(62970)
管理(57619)
研究(54040)
理学(49451)
理学院(48930)
管理学(47878)
管理学院(47605)
中国(40396)
科学(32302)
(31713)
(30934)
(28685)
(26232)
(25166)
中心(24910)
业大(23738)
研究所(23655)
(23123)
师范(22930)
农业(22736)
财经(22666)
(20519)
经济学(20283)
(19717)
(19347)
北京(19243)
经济学院(18165)
基金
项目(107226)
科学(85423)
研究(82386)
基金(77294)
(66487)
国家(65830)
科学基金(56890)
社会(56195)
社会科(51953)
社会科学(51940)
(43263)
基金项目(40506)
教育(37357)
(35135)
编号(35067)
自然(33258)
自然科(32529)
自然科学(32524)
自然科学基金(31919)
资助(29383)
成果(28541)
(24691)
课题(24171)
重点(24154)
国家社会(23278)
(22917)
(22038)
(21086)
(21019)
创新(20452)
期刊
(82054)
经济(82054)
研究(46566)
中国(37457)
(36350)
学报(24579)
科学(23943)
农业(23533)
(21450)
管理(20676)
大学(19906)
教育(19815)
学学(18750)
业经(17885)
(15179)
金融(15179)
技术(12829)
经济研究(12266)
财经(11157)
问题(10688)
(9798)
(9750)
农业经济(9640)
(9376)
农村(9267)
(9267)
社会(7891)
现代(7460)
商业(7350)
经济问题(7305)
共检索到2422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蹊  董磊明  
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乡村趋于解体,人口大量流失或涌入的村庄面临着熟人社会的原子化与去亲密化。与此同时,部分半工业化乡村却依然保持着和谐与活力。在半工业化乡村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的低门槛、高灵活的工作岗位保障了村庄黏性,维持着成员的稳定,乡土性与工业化互嵌之下形成了特有的劳动力配置机制——"碎片整理"。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空心村相比,半工业化乡村保有了共同体紧密的社会网络,为信息在劳动力市场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与完全工业化乡村相比,半工业化乡村信用与规矩的通约降低了临时性雇佣双方的风险,而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基于法理权威的雇佣合同只能得到特定签订者的承认,与高度灵活的"碎片整理"相悖。最终,在这些处于工业低级发育阶段的乡村内部,闲置的碎片化的半劳动力被就地整合进劳动力市场,改变了家庭收入结构、代际关系以及进城购房预期,有利于形成区别于完全城镇化或断裂城镇化的"城乡连续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染严重、耕地浪费和公共产品不足等市场失灵等问题,以及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低、与当地人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提升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提高其城镇化质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董雅晴  白龙  高伟  杜欣儒  杜晓辉  张秋娈  路紫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土地碎片化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山区旅游用地和土地碎片化的相关研究;然后分析了我国特殊土地政策导致的我国山区农村土地碎片的四个维度:产权碎片化、空间碎片化、管理碎片化和社会碎片化,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碎片化对山区乡村旅游用地获取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复合型旅游用地难以获取和大面积旅游用地缔约成本高两个方面;最后分析了实施山区乡村旅游用地碎片化流转整合的政策保障和措施保障,以整合山区旅游用地并规范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使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董雅晴  白龙  高伟  杜欣儒  杜晓辉  张秋娈  路紫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土地碎片化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山区旅游用地和土地碎片化的相关研究;然后分析了我国特殊土地政策导致的我国山区农村土地碎片的四个维度:产权碎片化、空间碎片化、管理碎片化和社会碎片化,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碎片化对山区乡村旅游用地获取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复合型旅游用地难以获取和大面积旅游用地缔约成本高两个方面;最后分析了实施山区乡村旅游用地碎片化流转整合的政策保障和措施保障,以整合山区旅游用地并规范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使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锦晓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日渐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从而使传统乡村伦理发生了重大变迁,而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新的伦理课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玲  
本文利用我国省级截面数据实证探究我国工业化水平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的关系,经过数据的筛选和严格的诊断检验,并且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我们得出结论: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和工业化水平成正向相关的关系,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高,反之,工业化水平越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低。从实证的角度支持了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造成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的猜想和假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雅丽  张莉莉  
在借鉴"推-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全过程出发,构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力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曾琳琳  刘念  
基于我国1995—2015年29省的省域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工业化发展是否通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工业化水平增加1%,农村劳动力价格将上涨0.19%。工业化发展对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劳动力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工业化后期开始,其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化发展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弱。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小勇  尹继东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与劳动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矛盾的,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做了相应研究。文章分别从加速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就业的抑制、促进和新型工业化与劳动力就业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评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空间。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工业化进程与劳动力就业相互影响的内部机理,以为合理工业化路径选择和有效的劳动力就业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仲大军  
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只追求效益效率而忽视普通劳动者的权益,这种忽视底层劳动者权利的社会现象必须纠正。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是一种畸形发展的社会。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已是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中国经济已经从粗放经营阶段进入质量和技术阶段。衡量这一阶段的标准,不仅要看中国的企业如何,更要看中国的劳动队伍素质如何。因此,关注我国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素质质量的提高,已是我国战略性的重要任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白雪洁  于庆瑞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推进工业化进程对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持续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6年省级数据测算了劳动力成本数据并实证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中国"去工业化"。排除内生性问题,本文的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资金配置的"脱实向虚"导致"去工业化";制造业工资上升"挤出"了制造业就业并造成"去工业化",尽管工资上升"倒逼"制造业投资增加并提升了工业化水平,但是"倒逼"效应微弱;社会保险费通过增加制造业就业提升了工业化水平,但也通过"挤出"制造业投资加速了"去工业化"现象。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加工业部门的有效劳动力供给,延缓工资上升趋势;落实社会保险费改革,降低社保费率;多管齐下扭转投资"脱实向虚"的局面;多种方式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组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春林  张新文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都呈现出碎片化的形态。本文在搜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碎片化的特征,将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分为制度隔离型、资源匮乏型和府际竞争型。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存在三大问题,即缺乏协作导致的效率低下、疏于规范导致的胡乱摊派和政绩导向导致的供需不符。依据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了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理路径和治理框架,确定各个主体的行为边界,实现乡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性供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向明  
农村人口大批变为城镇人口,即现代意义上的人口城镇化是与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密切联系的,也可以说工业化是人口城镇化最强大的推动力。我国的乡村工业化对于乡村人口城镇化也是最强大的推动力。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郑江淮  王成思  
传统发展经济学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角度来界定经济发展,暗含着工业化始终处于一定水平上。然而,现实中的工业化是一个不断的产业升级过程。本文在苏州产业升级和农村变化的实践基础上,通过模型论证了在工业化升级下出现的中年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和"返土"现象,及其对工业化升级所需要的土地集中的影响。本文分析得出:由于中国简单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化升级会对中年农村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产生逆向冲击,使得农民在工业部门的就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采取不适当的土地集中方式,将会使农民失去未来生活的保障,并阻碍土地集中。本文在比较了一次性补偿方式和土地股份制之后,进一步得出,一次性补偿方式会降低农民集中土地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