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8)
- 2023(11793)
- 2022(9439)
- 2021(8764)
- 2020(7097)
- 2019(16152)
- 2018(16087)
- 2017(31059)
- 2016(17253)
- 2015(19438)
- 2014(19421)
- 2013(18521)
- 2012(17437)
- 2011(15719)
- 2010(16221)
- 2009(14660)
- 2008(14481)
- 2007(13400)
- 2006(12455)
- 2005(11388)
- 学科
- 济(68512)
- 经济(68427)
- 业(55197)
- 农(47899)
- 管理(41908)
- 企(33264)
- 企业(33264)
- 农业(31762)
- 中国(24549)
- 业经(20506)
- 方法(20148)
- 地方(18153)
- 数学(17419)
- 数学方法(17184)
- 财(15530)
- 制(15483)
- 策(15323)
- 发(13658)
- 贸(12252)
- 贸易(12243)
- 易(11899)
- 学(11571)
- 银(11334)
- 银行(11325)
- 技术(11310)
- 发展(11284)
- 展(11270)
- 及其(11268)
- 农业经济(10945)
- 行(10934)
- 机构
- 学院(238992)
- 大学(231129)
- 济(100449)
- 经济(98197)
- 管理(90303)
- 研究(86569)
- 理学(76812)
- 理学院(75956)
- 管理学(74631)
- 管理学院(74142)
- 中国(66774)
- 农(56430)
- 科学(50024)
- 京(49681)
- 财(45470)
- 所(43499)
- 农业(42596)
- 中心(41295)
- 江(40372)
- 研究所(39036)
- 业大(38444)
- 财经(34761)
- 范(34689)
- 师范(34480)
- 州(32678)
- 经(31674)
- 北京(31173)
- 院(30601)
- 省(29029)
- 经济学(29005)
- 基金
- 项目(155086)
- 科学(123439)
- 研究(121164)
- 基金(110873)
- 家(96037)
- 国家(94739)
- 科学基金(80883)
- 社会(76542)
- 社会科(71996)
- 社会科学(71978)
- 省(61497)
- 基金项目(57742)
- 教育(55964)
- 编号(52870)
- 划(51546)
- 自然(49523)
- 自然科(48324)
- 自然科学(48313)
- 自然科学基金(47484)
- 资助(44331)
- 成果(43367)
- 课题(37034)
- 发(36315)
- 部(35220)
- 重点(34841)
- 农(32120)
- 创(31681)
- 性(31655)
- 国家社会(31087)
- 制(30357)
共检索到383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凌日平 安祥生
半城镇化农民是指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因家庭资产、社会关系、户籍身份留滞农村而未能彻底城镇化的农村人口。本文采用半城镇化农民朔州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通过分析在当前城市居留、配偶的随同、流动性和住所安置等安排,讨论半城镇化农民的非农生计策略的决定,分析半城镇化农民的半城镇化特征是否已经减弱;对半城镇化农民的职业分布,以及职业分布下的收入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联系获得、社会公平感获得进行分析,研究不同非农职业的可持续性及其对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非农生计策略的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宇 胡小平
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指导下,对三峡库区返乡创业农民工家庭进行研究,分析了可能对其生计策略转换产生影响的生计资本要素,发现家庭年总收入、合适的创业场地正向显著影响返乡创业农民工生计策略的转换。进一步分组讨论后发现,家庭劳动力数量、曾经担任村干部这两个因素均正向显著影响库腹地区组、低海拔地区组返乡创业农民工家庭生计策略的成功转换。与之相反,上述组别返乡创业农民工家庭生计策略转换受到外出务工时长和家庭所能支配的平整耕地规模这两个变量的显著负向影响。另外,创业初投资金的规模和地区交通变量显著正向影响库尾地区返乡创业农民工家庭生计策略的转换。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全磊 陈玉萍 丁士军
本文旨在对农民工家庭生计转型过程进行阶段划分,从家庭生计转型视角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在生计转型各阶段的行为逻辑和资源配置特征。本文从就业和居住两个维度考察农民工家庭与农村的经济关联,并根据关联程度从强到弱将农民工家庭生计转型过程划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进而应用阶段划分方法,识别鄂、粤两省717个农民工样本家庭所处的生计转型阶段。研究发现,处于生计转型不同阶段的农民工家庭,在家庭的经济行为逻辑、家庭成员的城乡配置、房屋和土地的利用方式、家庭收入的空间流动4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俞玲 张海峰 姚先国
本文基于农民工户口登记地差异,实证分析地域身份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来农民工工资存在明显的"地域效应",东部外来农民工在工资报酬和工资歧视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户籍地在工资条件分布的各分位数上对中部和西部外来农民工工资均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工资歧视的"地域效应"与工资分位数有关。因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农民工城市融合,应尽量消除地域身份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工资差异 外来农民工 地域效应 户籍歧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黎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家庭再生产与城镇化目标相绑定,带来家庭消费方式的变迁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农民家庭普遍面临着消费扩张而支付能力有限的困境。对此,农民家庭采取透支性消费、保留一部分农业"自给经济"以及代际"两栖"消费等消费策略,通过最大限度地调配家庭资源,甚至是透支家庭资源,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家庭再生产。当前农民家庭消费以透支为主要特点,这种消费模式在促进城镇化率提升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蕴藏着不良社会后果。基于此,扩大内需的关键不在于盲目刺激农民消费需求,而在于提升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玥 罗信 黄玉浩
我国城镇化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不同城镇化路径下失地农户的生存发展存在不同特点。本文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失地农户的家庭发展能力模型,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了新城开发、旧村改造、集体经济发展三种城镇化路径下402户农户失地前后家庭发展能力数值。研究发现,辅以留地安置+集体产业发展的集体经济发展城镇化路径可以显著提升失地农户的家庭发展能力,而侧重于土地和房地产开发的新城开发城镇化路径则难以提升失地农户家庭发展能力。因此,在未来城镇化中,集体经济发展式城镇化是一条可选路径,其可使农户失地不无地,留地可发展,发展可共享,进而促进农户的全面可持续城镇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小年
户籍改革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但极少有人研究农民家庭落户城镇的具体情形。本文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这种家庭具有半移民特点,即其成员的身份有市民也有农民、职业有务工也有务农、公共服务供给有城市也有乡村,其市民化可能要通过代际过渡来完成;因此,需要农民市民化、家庭公共服务、城市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创新。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焦晓云 王金
"半城镇化"即是在体制机制刚性约束和社会环境、人力资本积累等柔性约束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不彻底的城镇化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农民工经济利益非市民化、政治权利失语化、精神生活孤岛化、社会形象污名化。"半城镇化"的原理是需求无限性与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看,它是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制度供给和人的现代化不相协调的必然结果。"半城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客观原因是城市融入的长期性,主观原因是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不够,现实原因是官员片面的政绩观。
关键词:
城镇化 半城镇化 概念 本质 生成机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芹 高兴民
农民工半城镇化作为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其影响因素集中在制度、土地、劳动力和资本4个维度。其中,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管理制度是农民工半城镇化的制度根源,导致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受福利失衡;农村土地的财产功能和保障功能强化了农民工对土地的依赖,土地的财政功能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文化程度偏低和职业技能匮乏使农民工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其增长缓慢的收入水平与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当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下,对农民工半城镇化问题进行多维审视,通过保障和提高农民工的收益和工资待遇,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多元分担机制,来解决农民工半城镇化问题。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焦晓云 王金
“半城镇化”即是在体制机制刚性约束和社会环境、人力资本积累等柔性约束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不彻底的城镇化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农民工经济利益非市民化、政治权利失语化、精神生活孤岛化、社会形象污名化。“半城镇化”的原理是需求无限性与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看,它是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制度供给和人的现代化不相协调的必然结果。“半城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客观原因是城市融入的长期性,主观原因是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不够,现实原因是官员片面的政绩观。
关键词:
城镇化 半城镇化 概念 本质 生成机理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智 欧阳慧
“稳定住房”是当前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质量整体不高,60%的农民工没有稳定住房,租房仍然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整体较低,70%的农民工不了解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农民工在城镇定居意愿显著高于落户意愿,加强农民工住房保障有利于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家属随迁进城,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和自愿有偿退出农村“三权”。建议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农民工定居城镇,聚焦有意愿有条件的长期进城存量农民工,多渠道加大住房保障,加快推进农民工在城镇实现安居愿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欣悦 陈春霞 吕航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市民化意愿强烈,但其市民化能力相对较弱,市民化成本相对较高等特点。提高人力资本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路径。据此,需要构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供适应多层次需求的职业培训菜单;创新有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市民化 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郜攀峰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引起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人口的转移,是一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社会变迁。从本质上看,城镇化就是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要促使农业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农民工的综合就业能力,即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这对于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以达到"提质增效"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民工 职业教育培训 提质增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迪
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正在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口转移,这是实现现代化必须经历的社会变迁。促使农业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必须提高农民工综合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调整经济结构,解决农民工就业难和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以及为人力资本市场增添新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民工 职业教育培训 提质增效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鹏 朱林
基于2013年贵州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本文对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从事行业与外出务工从业行业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就业信息来源与人际信任仍以"强关系型"社会资本为主;就近就业收入比外出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就近非农就业收入比就近就业收入略高;就近非农就业的整体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就近就业质量较差。出于稳定就近就业的考虑,本文从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强关系型"社会资本作用、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返乡农民工 就近就业 现状调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