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97)
2023(15899)
2022(13350)
2021(12282)
2020(10139)
2019(23468)
2018(23488)
2017(44927)
2016(24907)
2015(28006)
2014(28190)
2013(27511)
2012(25235)
2011(22695)
2010(22823)
2009(21225)
2008(20892)
2007(18395)
2006(16462)
2005(14880)
作者
(73217)
(60933)
(60368)
(57731)
(38975)
(29171)
(27397)
(23732)
(23336)
(21806)
(20862)
(20836)
(19562)
(19261)
(18976)
(18781)
(18054)
(18026)
(17597)
(17500)
(15111)
(15042)
(14713)
(13944)
(13576)
(13571)
(13569)
(13532)
(12240)
(12033)
学科
(100336)
经济(100191)
管理(74343)
(68300)
(56925)
企业(56925)
方法(42683)
数学(36309)
数学方法(35757)
中国(28456)
(27285)
(26271)
业经(23728)
(23072)
(22190)
地方(22105)
农业(18250)
理论(17179)
环境(16375)
(16315)
财务(16235)
财务管理(16198)
(15962)
贸易(15953)
(15904)
(15724)
(15573)
银行(15523)
(15402)
企业财务(15385)
机构
大学(361695)
学院(357399)
管理(139201)
(138779)
经济(135527)
研究(122700)
理学(120283)
理学院(118817)
管理学(116539)
管理学院(115895)
中国(89744)
(78459)
科学(77525)
(65847)
(62095)
(58034)
研究所(56599)
中心(54419)
业大(53807)
(52990)
财经(52461)
北京(49500)
(49104)
师范(48654)
(47518)
农业(45469)
(44770)
(42932)
经济学(41886)
师范大学(39670)
基金
项目(245735)
科学(193723)
基金(178827)
研究(178550)
(156537)
国家(155291)
科学基金(133223)
社会(112563)
社会科(106548)
社会科学(106520)
基金项目(94987)
(94687)
自然(87068)
自然科(85033)
自然科学(85012)
自然科学基金(83449)
教育(81658)
(80798)
资助(72918)
编号(72371)
成果(59922)
重点(55172)
(53934)
(52061)
(50415)
课题(50315)
创新(47193)
科研(46713)
国家社会(46413)
(46131)
期刊
(154889)
经济(154889)
研究(107589)
中国(68472)
学报(58597)
科学(54128)
(53429)
管理(51461)
(49850)
大学(44322)
学学(41572)
教育(40603)
农业(36594)
技术(30098)
(29815)
金融(29815)
财经(25468)
业经(24457)
经济研究(23615)
问题(21711)
(21683)
图书(19133)
(18257)
(17506)
科技(17318)
理论(17165)
技术经济(16707)
现代(16677)
资源(16054)
实践(15660)
共检索到524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贝贝  
半城市化地区是动态变化的区域,许多国家的半城市化地区是发展最快的区域,在空间、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半城市化地区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和不稳定等复杂特征已得到地理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生态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概念内涵,重点辨析了城市边缘区、Desa-kota、城乡结合部等概念与半城市化地区的异同,并尝试提出了本文对半城市化地区的定义。而后梳理了国内外"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识别、类型识别和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研究方法的演变、争议或薄弱之处。最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简要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的形成机理、人文思想与计量方法的深入融合以及半城市化地区内部类型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晨   刘爽   耿佳  
半城市化地区作为一种在景观格局、社会构成和空间形态等方面发生深刻转变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不同发展战略引导下,其未来发展可能会出现保持现状、持续发展或依赖陷阱等截然不同的结果。特大城市郊区半城市化地域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居环境改善,对其进行主动干预和精明管治势在必行。文章以成都市为例,研究半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特征演变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从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城乡接合部的自发发展3个方面解析成都市半城市化发展的驱动机制,基于成都市环城生态区规划实施与城乡统筹规划的创新做法,进一步探讨半城市化地区如何通过规划介入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区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弘  陈田  谢婷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牵涉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城市和乡村交汇的地带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区域,半城市化地区正是处于这样的区域当中。因此,基于土地利用视角来探讨我国未来的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整合和有序发展成为该区域发展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从半城市地区的非农土地利用演变模式、非农土地利用特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方面回顾总结了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半城市化地区非农土地利用的研究,最后阐述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展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永伟   刘合林   聂晶鑫  
城市创新空间的识别是开展创新空间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必要对现有识别方法进行总结,以廓清创新空间识别的关键问题。在回顾城市创新空间概念发展基础上,总结创新空间的定性和定量识别方法,并重点总结定量识别方法研究进展,从数据、测度方法、识别尺度三个维度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三点研究展望。研究认为,应进一步聚焦创新的功能和空间内涵,聚焦创新空间的异质性特征,关注创新空间形成机制的前沿动态,提高创新空间识别的准确性、前瞻性,促进创新空间研究深化。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晓阳  郑彦宁  赵筱媛  刘志辉  
在阐述现有研究前沿的识别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即从基于单一关系(引用关系或者共词)的方法向复合关系演变,以及基于文本挖掘的自动探测方法是研究前沿识别方法上的两大趋势。另外,Kostoff提出的"文献相关发现"方法体系在识别研究前沿上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雨坤  王玉洁  霍鹏举  崔梓棋  张永根  
为了解个体识别在奶牛生产中记录产奶量、监控采食活动、监测卧床行为、追踪活动轨迹以及其他生产项目中的研究现状,以"奶牛"、"个体识别"、"识别方法"和"生产应用"为关键词,对2008—2018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根据识别过程的不同特点对三类识别方法,即人工机械识别、接触式电子识别和图像生物识别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识别方法、现代化生产应用以及国内进展等3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1)生物识别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对奶牛个体的伤害较小,可以在很多方面克服环境的干扰。2)目前智能识别技术与奶牛行为活动监测相关联,可以全面掌握个体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3)国内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个体的智能化识别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个体识别技术研究应该着重于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系统的兼容性,为建立完整的自动化奶牛监测体系提供依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萌  朱相丽  
[目的/意义]新兴技术识别是国家和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活动。对新兴技术识别的各类方法进行总结对比,以期为研究人员进行新兴技术的识别与预测提供参考性建议。[方法/过程]通过对新兴技术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概念进行辨析,明晰新兴技术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各类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优缺点,并从分析深度和分析结果的表现形式两个维度对各方法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现有识别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结论]从概念来看,新兴技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内容上的根本创新性和对未来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不确定性;从识别方法来看,不同方法均有其适用场景。未来研究需要从微观层面深入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的认知,以便更准确地对新兴技术进行识别;另外还需要不断优化改进现有方法以提高识别过程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凤  刘瑞明  石阳  
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半城市化”状态: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成为了“农民工”,但是,这些“农民工”并未有效实现“市民化”,形成了城乡之间数量巨大的“候鸟式群体”。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实现“半城市化”向“城市化”的转变,不仅影响着亿万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中国能否在这一转变中释放出强大的内需增长潜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本文利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外生性冲击,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教育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机制检验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通过提升农民工受教育年限改善了其在流入城市的就业状况,提高了其收入水平,进而增强其居留意愿。异质性检验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大中小城市农民工和市内跨县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在从“半城市化”到“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而且可以借此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仁锋  沈玉芳  刘曙华  
系统地回顾了建国后国内与海外学者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历程和主要成果,重点梳理了动力机制演进规律、研究特色及问题。认为中国工业化动力机制研究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垄断阶段;西学引介与国内实证并举,建构二元工业化理论阶段(1978-1990);21世纪前后基于实证建构制度变迁诱致型工业化驱动阶段。而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集中于人口、政府和市场驱动三方面实证研究,21世纪前后重点讨论FDI为代表的新生要素驱动机理等。总体上,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呈现1978、2000两个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制度改革造就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渐变转型。最后,从制度改革的深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抄军  罗能生  王家清  
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已有的文献主要从推动主体、内因与外因、产业结构、要素聚集、制度、教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表明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空间上表现为多层次复合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动态演进性。21世纪,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应是多元化的,而教育的动力作用将更加突出。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雪  张志强  曹玲静  阮伟南  任晓亚  冯志刚  
[目的/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前沿相关成果,归纳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学科领域研究前沿识别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首先对研究前沿识别的必要性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再次在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从研究前沿识别方法研究、研究前沿识别新方向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结果/结论]就概念界定而言,通过从时间维度和定义范围两方面辨析与研究前沿相关的系列概念,最终明确研究前沿的内涵。就识别方法而言,经典的研究方法包括直接引用、共被引分析、文献耦合以及基于词簇的研究前沿识别方法;同时,基于多源数据、多维指标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前沿识别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总结不同类型研究前沿识别方法的不足以及存在的普适性问题,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伟华  郑彦宁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有竞争对手识别的方法,并在总结现有竞争对手识别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对下一步有关竞争对手识别方法的研究重点作了相关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姝影  方曙  
指出机构学术型专利的识别是在对人名进行计算机匹配的基础上,对机构的专利产出和论文产出进行关联的识别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综述机构学术型专利识别方法的当前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基于关键词检索、匹配列举以及关系数据库3种方法,通过分析3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识别机构学术型专利的步骤,认为建立关系数据库的方法综合了前两种方法的优势,能够大规模定期更新作者名单,并在德国大学的实证中成功实施,可为未来其他国家开展学术型专利的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姝影  董坤  方曙  张娴  茹丽洁  
[目的 /意义]对专利技术组合的应用及识别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现存问题,针对筛选与推荐实用专利技术的需求提出可改进的思路和方向。[方法 /过程]对专利技术组合进行概念界定,基于企业专利技术活动的需求归纳总结专利技术组合的应用方向;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对专利技术组合的识别方法进行分析评述。[结果 /结论]已有面向转化运营专利技术组合识别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分散,工作量巨大,不能满足实用技术筛选和推荐的需求。未来研究思路:不同应用范畴下的专利技术组合识别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有针对性地筛选与抽取技术关键词以及引入知识组织的方法将可能是有效提高组合识别效率的重要途径,促进专利技术组合...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宗张建  
[目的/意义]睡美人文献是一类蕴藏着巨大科学价值的文献。对国内外睡美人文献识别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梳理,形成比较完整的综述内容,为国内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按方法属性将识别方法总结为4类,概括各识别方法的基本思路、识别标准、优点及局限性,并参照睡美人文献识别方法的4条原则进行对比,指出各识别方法的适用范围。[结果/结论]睡美人文献识别方法已由单一逐渐丰富,从主观参数向客观指标演变,从单一引文曲线向多种形式曲线并用发展。未来睡美人文献识别研究可从睡眠深度标准再定义、识别方法再组合上深入。此外,还需重视睡美人文献的定性研究和识别方法的验证性研究,重视睡美人引文价值的测度以及预测性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