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75)
- 2023(11454)
- 2022(9973)
- 2021(9601)
- 2020(8344)
- 2019(19950)
- 2018(19788)
- 2017(36841)
- 2016(20317)
- 2015(23783)
- 2014(23723)
- 2013(23758)
- 2012(22424)
- 2011(20580)
- 2010(20954)
- 2009(19784)
- 2008(19951)
- 2007(17607)
- 2006(15228)
- 2005(13888)
- 学科
- 济(89564)
- 经济(89484)
- 管理(50579)
- 业(49371)
- 方法(44352)
- 数学(39783)
- 数学方法(39121)
- 企(38986)
- 企业(38986)
- 中国(25446)
- 农(23059)
- 学(20805)
- 贸(19443)
- 贸易(19433)
- 财(18969)
- 易(18951)
- 业经(16323)
- 制(15464)
- 地方(15063)
- 农业(14833)
- 理论(13554)
- 银(13521)
- 银行(13468)
- 和(13376)
- 融(13291)
- 金融(13287)
- 行(12925)
- 环境(11948)
- 技术(11011)
- 务(10864)
- 机构
- 大学(305775)
- 学院(301362)
- 济(127260)
- 经济(124803)
- 研究(113384)
- 管理(110191)
- 理学(94675)
- 理学院(93452)
- 管理学(91376)
- 管理学院(90831)
- 中国(85593)
- 科学(71638)
- 京(67270)
- 所(60588)
- 农(57777)
- 研究所(55589)
- 财(55525)
- 中心(49952)
- 业大(47971)
- 农业(46035)
- 财经(44456)
- 江(44355)
- 北京(43402)
- 范(40632)
- 经(40480)
- 师范(40215)
- 院(40155)
- 经济学(40126)
- 经济学院(36156)
- 州(35005)
- 基金
- 项目(199710)
- 科学(155288)
- 基金(145719)
- 研究(139332)
- 家(130423)
- 国家(129494)
- 科学基金(107845)
- 社会(86924)
- 社会科(82385)
- 社会科学(82359)
- 基金项目(75715)
- 省(75496)
- 自然(71605)
- 自然科(70022)
- 自然科学(69998)
- 自然科学基金(68778)
- 划(65953)
- 教育(65061)
- 资助(62503)
- 编号(54768)
- 重点(46570)
- 成果(45816)
- 部(45121)
- 发(42791)
- 创(40522)
- 课题(39096)
- 科研(39081)
- 计划(38386)
- 创新(38223)
- 教育部(37762)
共检索到454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滕文涛 曹靖生 陈彦惠 刘向辉 景希强 张发军 李建生
以中国大面积推广的71个优良玉米杂交种的84份自交系为材料,在利用SSR分子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将其划分为7个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根据杂交种的年种植面积,分析了1992年至2001年我国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年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的主次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的杂种优势群是Lancaster、Reid、唐四平头、自330和E28。到21世纪初,主要的杂种优势群则为Reid、温热I、自330、唐四平头和Lancaster,其中温热I是一个含热带玉米种质的新类群。十年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出现了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胜恒 杨华 雷开荣 蔡治荣 鲜红 易红华 陈荣丽
分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重庆市自育22个糯玉米杂交种的血缘关系、配合力及SSR标记分类,结果表明:①S181类群、衡白类群为重庆糯玉米育种主要杂优类群,其中S181类群是具有重庆特色的西南优秀杂优类群,②杂优模式主要为S181类群×衡白类群,其次为S181类群×其它类群。重庆糯玉米育种要在坚持应用、扩大S181、衡白两个杂种优势群遗传差异的同时,并以S181为主发展其它杂优模式,要进一步加大对西南地方种质的改良利用力度,解决遗传基础狭窄问题,育成突破性新品种。
关键词:
糯玉米 杂种优势群 杂优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张传贞 徐洪杰
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分析了我国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基本遗传参数及其与国内血缘自交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优势群的优良自交系中,多数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具有进一步改良提高的潜力。单株产量、行粒数、株高、穗行数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其余性状的显性方差小于或等于加性方差;国内血缘自交系与之杂交,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说明二者的基因型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应根据"国内系×国外系"杂优利用的原则,在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中,通过回交、二环系法和轮回选择等途径,对自交系加以改良利用。并讨论了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
玉米,杂优类群,遗传分析,数量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曾孟潜 吉海莲 李九云 三森·健葩彤
简要总结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历史,分析了导致它们在几十年中能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讨论了相关的问题和今后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铁双贵 卢彩霞 丁勇 郑用链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 ,以分属于不同杂种优势群的 6个自交系做测验种 ,与 6个合成群体组配成 36个组合。结果表明 :单株产量的GCA以LBM最高 ,其次为WBM ,从株型、穗型性状的SCA分析合成群体与自交系组成了 9个优良杂种优势模式。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为HZ85×WBM ,其均值为 10 8 75g。通过对优良杂优模式内的变异参数估计 ,在群体内有丰富的变异个体 ,具有很强的选择潜势。组合内个体产量分布以及出现的频率对选系和轮回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人工合成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分属于不同的杂种优势类群 ,具有多元种质的特性。作为选系和轮回选择群体 ,具有明显的选择潜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根据配合力、杂种优势、系谱关系、生理和遗传特点及形态特征等,结合育种实践,将我国玉米种质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外杂选、综合品种选、Suwan和低纬度种质4个亚群)5个杂种优势群9个亚群,提出了若干改良利用意见。并对种质基础狭窄、杂优群划分与利用、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改良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三森·健葩彤 查芭·健葩彤
泰国的玉米研究,农业合作部农业厅开始于1950年,大学部肯色萨大学开始于1958年。国家玉米和高粱研究中心,通称苏湾农场和农业厅大田作物研究所下属从事玉米研究的Nakhon Sawan大田作物研究中心,通称沙湾中心,分别成立于1965,1963年。著名的SW1于1969-1972年间选育成功,与SW1种源有高度配合力的广基综合种KS23于1987-1988合成,作为与KS23相配对的、相互轮回选择的广基综合种KS24,于1992-1993年合成。截至目前,已合成和改良了下列群体,硬粒型群体有SW2,SW3,SW5,Sawan-complex,NSDR;马齿型群体有KS6,KS27,Caripe...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宗华 汤继华 王庆东 胡彦民 季洪强 陈伟程
目的分析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的利用模式。方法利用玉米基因组的143对SSR引物,从中筛选出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95对多态性引物,对河南省主要审(认)定品种的亲本及少数其它自交系进行PCR扩增,用UPGMA法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河南省审定品种及部分外引品种在1981~2003年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河南省审(认)定品种的主要自交系可分为Reid、温热、四平头、旅大红骨、Lancaster和综合种选系6个类群,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2)河南省玉米生产上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12种,其中Reid×唐四平头、Lan.×旅大红骨两种主要模式的应用面积分别为26.47%和20.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冬梅 刘洋 赵永锋 祝丽英 黄亚群 郭晋杰 陈景堂
【目的】研究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速率的特性,筛选灌浆速率快的自交系,为高产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烘干法测定173份玉米自交系在授粉后10、20、30和40 d籽粒灌浆速率以及6个相关性状。应用SAS软件对灌浆速率在年际、自交系、取样时间、重复、年际×自交系、自交系×取样时间、年际×自交系×取样时间进行联合方差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灌浆速率及其相关性状如10、20、30和40d苞叶的含水率、苞叶数、40 d穗轴含水率、穗轴长、穗轴粗及40 d籽粒含水率进行相关分析。利用均匀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210对SSR标记对试验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Structure V2....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杂种优势群 灌浆速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张世煌 吴连成 王铁固 李明顺 邓凌伟 张明友 白锦雯
以13个玉米改良群体和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采用NCⅡ遗传设计,测定并分析了群体产量配合力、杂种优势、杂优模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WBM C4、豫综5号、辽旅综群、中群14 黄综群5个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在群体与测验种的52个杂交组合中,12个组合产量与单交种对照相当,特殊配合力较高,其中掖478×黄综群、黄早4×中群14、丹340×黄综群、黄早4×豫综5号4个组合比对照增产,对照优势为2 29%~4 82%。研究结果既说明了中国玉米群体改良取得的研究进展,又为这些改良群体进一步改良、利用和杂优组合模式构建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玉米种质 群体改良 配合力 杂优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娟 陈泽辉 王安贵 祝云芳 郭向阳 王达强 赵丽 胡兴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美国先锋玉米杂交种选系的杂种优势,探究其杂种优势利用模式,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用9个先锋选系及7个测验种为供试材料,组配了63个杂交组合。以黔单16为对照,用部分平衡格子方进行两点联合(海南三亚和贵州贵阳)鉴定。结果表明:①小区产量配合力分析,16个参试材料中小区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是QB662,为12.316;测验种中,小区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是S273,为5.461;63个杂交组合中,两点联合小区产量SCA效应值排在前3位杂交组合依次是QB1051-1×双M9、QB662×S273、QB657-1×QB48,其小区产量SCA效应值依次为10.622、9.1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姜龙 陈殿元 周岚 于海燕 于晓明 高华洋 徐辉
【目的】研究Iodent种质与我国玉米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为改良我国早熟类玉米种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份Iodent自交系与4份我国玉米主要种质类群的骨干自交系PH4CV、铁C8605-2、昌7-2和S122采用NCⅡ设计组配80份杂交组合,进行2年田间试验,在成熟期收获中间行中间位置10株果穗进行室内考种,分析Iodent自交系与4份主要种质类群骨干自交系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2017-2018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较大的群体为I112、I125、I126和I128。玉米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表现最大的组合为S122×I132,效应值为14.10;位列第2-5位的组合依次为PH4CV×I120(8.23)、S122×I123(7.38)、铁C8605-2×I127(7.15)和S122×I126(7.06);而组合铁C8605-2×I123的SCA效应值最小,为-12.12。以所配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依据进行分类,选择数值最小的SCA作为划分类群的依据,结果显示I112、I119、I130属于Lancaster类群,I123、I125、I126、I133属于塘四平头类群,I128、I131、I132、I134属于Reid类群,I114、I117、I118、I120、I121、I122、I124、I127、I129属于旅大红骨类群。Iodent种质自交系在我国早熟玉米区主要杂种优势利用途径有旅大红骨群×I132、Lancaster群×I120、Reid群×I118和塘四平头群×I127等。【结论】Iodent种质自交系与Lancaster、国内Reid、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四大类群自交系杂交时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其中与旅大红骨类群杂种优势最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明顺 张世煌 潘光堂 李新海 夏先春 田清震 白丽
采用NCII 设计,以齐205、CA375 和CA339 为测验种,与22 个来自于CIMMYT 的亚热带QPM 自交系配制66 个测交组合,经过两年完全区组田间试验,分析22 个CIMMYT 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CML181、CML182、CML194、CML179、CML193 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在我国的QPM 种质改良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来源于群体Pool32、UWO417、WOMTA、CYO 和Pool33 的自交系与CA375、CA339 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可划在同一个杂种优势群,定为QA 群。来源于群体Pool34 和UYO 的自交系与齐205 的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优质蛋白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杂种优势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祁志云 杨华 李淑君 邱正高 张亚勤 袁亮 金川
以不同类群测验种、自育自交系及美国种质共24份,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供试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并对主要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用UPGMA方法,以产量特殊配合力为距离,把17个自交系分为6类,分类结果与自交系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群间特殊配合力大于群内特殊配合力。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穗长、穗粗、结实长、结实性、行粒数、粒深、单穗轴重、单穗重、千粒重和出籽率共10个性状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单穗轴粗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单穗粒重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单穗重>结实性>出籽率>穗长>粒深>千粒重>行粒数>穗粗>单穗轴重。其中,单穗重、结实性、出籽率...
关键词:
玉米种质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文华 黄云霄 蒋辅燕 陈秀华 汪燕芬 罗黎明 张培高 尹兴福 何羊涛
【目的】研究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杂种优势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方法】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23个温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系和3个测验种配制69杂交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对这些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分析,评价群体的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再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自交系L1、L5、L6、L7、L8、L11、L16、L20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10个强优势杂交组合T3×L20、T1×L8、T3×L21、T2×L20、T3×L1、T3×L11、T3×L5、T2×L6、T3×L12、T1×L4的SCA分别是13.69、28.14、24.08、9.02、9.97、6.09、9.02、17.75、14.40、16.94,除了T3×L11(6.09)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结论】温热玉米种质改良系L8、L11、L16、L20在育种中利用潜力较大,尤其是L11和L20是不可多得的温热玉米改良系。本研究将供试改良系划分为3大类群:L3、L5、L6、L11、L17、L19、L20、L21、L23与掖107划分为Reid群;L1、L2、L12、L13、L16、L18、L22和YML1671划分为非Reid群;L4、L7、L8、L9、L10、L14、L15和YML146划分为Suwan1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