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69)
2023(8568)
2022(6928)
2021(6297)
2020(5330)
2019(11775)
2018(11691)
2017(22512)
2016(12048)
2015(13181)
2014(13027)
2013(13259)
2012(12135)
2011(10672)
2010(11177)
2009(10921)
2008(11094)
2007(10182)
2006(9323)
2005(8480)
作者
(34694)
(29462)
(29381)
(27422)
(18809)
(14428)
(13020)
(11461)
(11304)
(10782)
(10095)
(10027)
(9570)
(9435)
(9089)
(8793)
(8653)
(8573)
(8565)
(8406)
(7556)
(7320)
(7226)
(7105)
(6742)
(6683)
(6576)
(6521)
(6012)
(5895)
学科
(77441)
(60868)
企业(60868)
(58743)
经济(58671)
管理(49009)
(44916)
农业(30017)
业经(26674)
方法(21161)
(19534)
(15370)
财务(15365)
财务管理(15356)
技术(14646)
企业财务(14500)
数学(14111)
数学方法(14063)
地方(13484)
(13283)
(12987)
(12885)
中国(12854)
环境(12023)
(11711)
(11130)
企业经济(10263)
农业经济(10177)
经营(9816)
(9724)
机构
学院(183375)
大学(170502)
(80989)
经济(79719)
管理(77796)
理学(66921)
理学院(66325)
管理学(65639)
管理学院(65328)
研究(56603)
(47742)
中国(47273)
农业(35983)
(35091)
(35075)
(35030)
科学(34104)
业大(32441)
(28541)
财经(27419)
中心(27343)
研究所(25649)
经济管理(24819)
(24628)
(23625)
(22700)
经济学(22252)
农业大学(21836)
商学(21371)
商学院(21200)
基金
项目(119165)
科学(96283)
研究(90401)
基金(87152)
(74159)
国家(73301)
科学基金(65309)
社会(60821)
社会科(57252)
社会科学(57233)
(51962)
基金项目(47718)
自然(40859)
自然科(39784)
自然科学(39775)
自然科学基金(39101)
(38592)
教育(37571)
编号(37204)
资助(32927)
(32517)
(28073)
(28047)
(27914)
成果(26888)
重点(26091)
(25922)
创新(25291)
(25129)
国家社会(24631)
期刊
(106123)
经济(106123)
(52129)
研究(48592)
中国(36313)
农业(35274)
管理(29655)
(29035)
业经(26358)
科学(25913)
学报(24416)
大学(19603)
学学(19194)
(18801)
金融(18801)
(18291)
技术(16488)
问题(14270)
农村(13621)
(13621)
农业经济(13604)
财经(13182)
经济研究(12829)
技术经济(11833)
资源(11492)
世界(11338)
(11318)
经济问题(10628)
(10326)
现代(10249)
共检索到279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伯重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江南农业中 ,出现了一种新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体现了今日我们所说的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通过改造资源 ,进行多样化的生产。同时利用食物链原理 ,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 ,从而降低了投入而增加的产出 ,达到了较高的生产率。这种生态农业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常熟的大经营中 ,明清之际时在嘉湖一带已相当普遍 ,并为小经营所采纳。这种生态农业在江南平原逐渐普及 ,为江南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一、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现代化”与“近代化”为同义语。我国文献常两词并用,无碍原义。什么是现代化,无经典定义。总的说,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应包括各个方面。张玉法(1980)谓现代化趋势是向深度和广度双方推进,深度由物质层次而制度层次、而思想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光辉  舒时光  
十七世纪是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时期,也是明中叶以来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影响明显的时期。中国地理学在各方面孕育着崭新的学术思潮,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地理学者和一批重要的地理学著作,提出经世致用说和人地相关论,大兴地理考察之风,深入探讨地理规律,推动了传统舆地学向地理学的转变,萌芽了近代历史地理学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值得认真加以总结。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绍刚  
十七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糖业及对外蔗糖贸易(荷)陈绍刚一、序言十七世纪上半期在世界政治经济史上是一段特别的时期。在东方,中国政治上大变动,明清朝代交替;经济上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在西方,欧洲的对外扩张达到高潮,荷兰等国开始步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①。这一过渡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仁川  
论十七世纪中国与南洋各国海上贸易的演变林仁川十七世纪是中国海上贸易的转型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解体和东西方贸易势力的消长,中国与南洋各国的海上贸易发生了变化,以皇室为中心的封建专制政权的严格控制下的官方海上贸易逐渐为私人海上贸易所取代,成为海上贸...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尹春梅  宋颖帕  陈安磊  
通过对湘北红壤丘岗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要素10年定位观测研究,探讨了我国江南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雨水资源化需求分布与开发状况:该区域雨水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但雨水有季节性富余和亏缺,尤其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晚稻容易遭遇伏旱(缺水281.7mm)。丘岗坡地降雨径流的时间集中(4~7月)与高产径流量(平均18.3×104m3/km2.a)为区域集雨利用提供可靠来源。但由于该区域所属红壤土质,土壤持水能力强,有效含水量低,集水调蓄设施局限性,以及坡地的混乱开发而导致雨水资源浪费大、利用率低,加剧了农业用水矛盾。文章为区域雨水资源的调控提出了建设性的调控管理方略:一是通过调整坡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恺  王莉红  李焕承  
保护和发展传统农业对提高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江南传统农业区浙江省桐庐县金牛村为例,运用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费用替代法等方法,估算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并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生物量和价格指数修正了耕地、园地、林地、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系数,据此预测和分析了金牛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2008~2020年,金牛村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将提升10.70%~100.37%,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将从656.80×104元增加到1 022.10×104元,其中稻田生态系统占总价值的50.67%~53...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敬湘  
一、生态技术、生物技术的兴起与高科技生态农业的产生各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等阶段,到19世纪40年代后,发达国家先后进入机械化的现代石油农业时期。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畜产品的增加。但是,石油农业存在着弊端: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代银  范大路  
文章从我国山区地貌特点和山区农业发展问题入手,分析了山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作为山地农业最佳选择的山地生态农业的构建原则和实施途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何洛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把大理建成生态、外向、高效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促进全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助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优基地,着力培植十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树立全州"一盘棋"的思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秋义  朱桂香  张桂兰  
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推广生态农业势在必行。本文根据河南省自然资源状况和地域差异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模式,以及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建增  杨艳鲜  潘志贤  沙毓沧  方海东  彭辉  纪中华  
针对云南干热区具有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干旱燥热、水热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建议在该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本文在总结生态农业建设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集成了干热区生态农业建设的五大技术体系: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生态林建设技术体系、特色经济林建设技术体系、土壤改良技术体系和节水利用技术体系。为云南干热区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