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43)
- 2023(10686)
- 2022(8910)
- 2021(8415)
- 2020(6955)
- 2019(15889)
- 2018(15833)
- 2017(29550)
- 2016(16493)
- 2015(18650)
- 2014(18684)
- 2013(17973)
- 2012(16860)
- 2011(15045)
- 2010(15438)
- 2009(14275)
- 2008(14277)
- 2007(12809)
- 2006(11256)
- 2005(10370)
- 学科
- 济(60432)
- 经济(60319)
- 管理(46122)
- 业(42644)
- 企(33103)
- 企业(33103)
- 方法(24363)
- 数学(21217)
- 数学方法(20946)
- 中国(18928)
- 制(18393)
- 财(18077)
- 农(17625)
- 地方(14626)
- 业经(13829)
- 银(13025)
- 银行(13002)
- 理论(12755)
- 学(12475)
- 行(12367)
- 融(12105)
- 金融(12100)
- 体(11517)
- 险(11482)
- 农业(11428)
- 保险(11391)
- 务(10607)
- 财务(10585)
- 财务管理(10550)
- 企业财务(9906)
- 机构
- 大学(226840)
- 学院(225447)
- 济(87736)
- 经济(85443)
- 管理(82433)
- 研究(76052)
- 理学(69047)
- 理学院(68162)
- 管理学(66909)
- 管理学院(66461)
- 中国(61880)
- 京(49210)
- 财(46939)
- 科学(45010)
- 所(37498)
- 江(37168)
- 中心(36217)
- 财经(35578)
- 农(35328)
- 研究所(33581)
- 经(32149)
- 范(31637)
- 师范(31325)
- 北京(31197)
- 业大(31092)
- 州(29493)
- 院(27948)
- 经济学(27437)
- 农业(27351)
- 财经大学(26385)
- 基金
- 项目(147533)
- 科学(115558)
- 研究(112001)
- 基金(105360)
- 家(90672)
- 国家(89805)
- 科学基金(77225)
- 社会(69737)
- 社会科(65644)
- 社会科学(65625)
- 省(57821)
- 基金项目(55642)
- 教育(53658)
- 划(48987)
- 自然(48729)
- 自然科(47548)
- 自然科学(47534)
- 自然科学基金(46706)
- 编号(46395)
- 资助(42773)
- 成果(39488)
- 课题(33752)
- 重点(33628)
- 部(33068)
- 制(32300)
- 发(30811)
- 创(30703)
- 性(29033)
- 教育部(28824)
- 创新(28790)
共检索到357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丹 张昱
如何实现养老主体的耦合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是当前养老主体多元化面对的主要问题。长护险实践表明,在地化的医养结合能够形成准公共性养老秩序,实现多元主体的耦合。长护险的制度设置可以筛选出有需要的服务群体,进而以在社区内选拔护理员的方式激活社区内部的养老服务供给力量。通过在地化实践,市场型养老服务的契约关系嵌入到熟人关系体制中,充分激发了熟人社会内部的互助网络。服务主体内生化、服务内容面向需求以及服务监管的非规则化构成多元主体互惠耦合。互惠模式的养老秩序之实现离不开以长护险为形式的医养结合在地化实践、家社互构的养老角色以及制度的输入与资源的扶持。研究表明,互惠型医养秩序的形成,能够超越社区养老中的市场、社会与行政之争,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医养结合 社区养老 互惠模式 长护险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纪芳
中国基层社会历来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局面,以村改居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社会“第三元”形态日渐凸显。本文聚焦于村改居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和治理机制,尝试探讨基层治理从“二元”向“三元”转变的实践机理。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治理呈现“村居共治”的实践形态,且因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实践形式。“村居共治”的深层运作机制在于城乡两种治理机制要素并存形成的城乡嵌套,由此弥合村改居社区所隐含的乡村与城市治理体系之间的缝隙,促进村改居社区对城市外部系统与社区内部系统的治理耦合。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实践体现了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的整合与超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丰富和拓展了基层治理的研究空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农民动员缺位和参与性不足的“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制约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项目制供给中的政府包揽代建模式内含着行政替代组织的实践逻辑,会由于基层村社组织的失语和脱嵌陷入动员困境,引发项目进村实践梗阻。“赋能型供给”的基层创新实践是对政府包揽代建模式的优化,实现了从“替代组织”到“赋能组织”的逻辑演变。地方政府能够在项目分类基础上,优化项目进村的建管制度,将小微项目下放到村社内部,由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进行自主治理。“赋能型供给”是政府以村庄对项目的依赖性为基础,通过适度放权和有节制的行政干预,从资源、权力和规则三个层面,以属地化包干、约束型自主和制度化参与实践机制为基层村社组织进行综合赋能,使其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结中介和动员载体。通过重塑国家—基层村社组织—农民的互动结构,形成一个可以深入农村社会进行强动员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化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公共品供给效率。“赋能型供给”创新实践为项目制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农民动员缺位和参与性不足的“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制约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项目制供给中的政府包揽代建模式内含着行政替代组织的实践逻辑,会由于基层村社组织的失语和脱嵌陷入动员困境,引发项目进村实践梗阻。“赋能型供给”的基层创新实践是对政府包揽代建模式的优化,实现了从“替代组织”到“赋能组织”的逻辑演变。地方政府能够在项目分类基础上,优化项目进村的建管制度,将小微项目下放到村社内部,由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进行自主治理。“赋能型供给”是政府以村庄对项目的依赖性为基础,通过适度放权和有节制的行政干预,从资源、权力和规则三个层面,以属地化包干、约束型自主和制度化参与实践机制为基层村社组织进行综合赋能,使其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结中介和动员载体。通过重塑国家—基层村社组织—农民的互动结构,形成一个可以深入农村社会进行强动员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化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公共品供给效率。“赋能型供给”创新实践为项目制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方烨 周虹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难以应对现今的养老压力,且"医养分离"的养老困境愈演愈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但目前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服务发展较为薄弱。以东莞市为例,通过调查法和问卷法,分析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存在的不足,探讨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 医养结合 老龄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郑吉友
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经历了从供给不足到供需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协调的高质量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满足公众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老年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其在政策目标、政策内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由点到面逐步拓展,二者由彼此独立走向有机融合,其结合、融合与整合的体制机制逐渐成熟,二者相结合由逐步成熟向深度融合阶段迈进。为了促进医养结合政策的有效衔接,我国应加快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县域医共体为核心发展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探究不同类型政策工具之间的合理匹配,全方位提高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 政策网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尚静 张和清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二者具有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当前,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嵌入理论,以社会工作在广东一个山村推动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探讨社会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逻辑及策略。积极介入生计是社会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和着力点。在介入生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需要遵循"经济嵌入生态—社会"的逻辑,通过识别生计资产、组织合作生产、构建扁平化市场、营造社区共同体等行动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社会工作基于上述逻辑及策略的社区实践有助于防止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迈向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 嵌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尚静 张和清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二者具有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当前,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嵌入理论,以社会工作在广东一个山村推动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探讨社会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逻辑及策略。积极介入生计是社会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和着力点。在介入生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需要遵循"经济嵌入生态—社会"的逻辑,通过识别生计资产、组织合作生产、构建扁平化市场、营造社区共同体等行动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社会工作基于上述逻辑及策略的社区实践有助于防止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迈向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 嵌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喆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迅猛推进,拆迁安置社区不断涌现。S新村社区由XL农牧场转变而来,过去,XL农牧场社区管理结构是以"场带队"形式实现,行政管理与社区管理高度统一。转变为新型社区后,社区居民的生计来源多样化,社区由物业进行管理,但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并没有随之改变,这大大增加了社区管理难度,也由此带来了"社区失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提高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水平,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发挥好社区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功能,大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统筹处理好社区管理、社区自治和社区物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社区治理走上善治的发展之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俊峰 王硕
以合肥市为例,分析了"医养结合"型养老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合肥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存在下列问题:养老机构管理归口混乱;"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医疗、养老资源对接困难;"医养结合"型养老队伍建设滞后;"医养结合"型养老遭遇医保政策瓶颈;养老群体等级评价标准不够合理。在分析上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完善"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建议:成立"医养结合"养老联合办公室;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多方联动机制,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的发展;加强"医养结合"型养老队伍建设;完善"医养结合"型养老医保制度;建立严格的养老群体等级评...
关键词:
城市 医养结合 问题 解决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勇 冯奔伟 李广斌
"人"、"地"与"钱"一直是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基于乡村集中社区建设中"人"、"地"、"钱"来源及其不同的组合关系,可将乡村集中社区建设划分为若干种模式。文章基于乡村调查,以太仓市4个社区为典型案例,将具体案例嵌入到特定的、地方化的社会经济制度场景中,对不同乡村集中社区建设模式及其运作机制进行解析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是否享有拥有宅基地及其获得方式、集中社区建设资金分摊状况、社区居民身份及组成,将太仓市乡村集中社区建设划分为"村内并点"的集居模式、公寓房式的城镇社区模式、宅基地跨村置换的集居模式和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的集居模式。距离城镇远近、村庄经济实力差异、地方政府政策与资金约束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文化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以豫北N社区为例,从乡土文化延续和公共文化嵌入两个维度系统阐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首先,作为自治型自我治理机制的乡土文化延续,通过乡土文化的历史延续和民间信仰的乡土传承,有效应对了社会空间转型和文化空间消失导致的本体性不安和个体化焦虑,从而实现了社会空间的文化自治理;其次,作为他治型行政治理机制的公共文化嵌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构和"文化下乡"实现了社区文化公共领域和社会生活公共空间重构,并基于隐性技术运作的柔性治理再生产出国家—农民关系的施恩回报逻辑,从而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最终奠定了国家政权合法性的社会基础;最后,社区公共意识匮乏和认同感缺失正是当前社区文化无法有效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唯有通过自治和他治的机制衔接,形成乡土社会本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的功能耦合,才能真正能实现文化治理、政治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多元善治。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 文化治理 实践逻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褚庆宜 赵晓峰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应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治理制度创新。分析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基点。本文从永联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历程出发,以组织场域的结构化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凝练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作用机制,即政治引领机制、组织驱动机制和制度嵌入机制。此三大机制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打造了组织认同基础、组织运行动力基础以及组织制度基础。同时,拥有政治权威、经济资源支持的党组织主导了多元主体互动组织场域的结构化过程,并以其自身的政治化逻辑统合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使得各主体能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形成对新制度规范的“文化—认知”,进而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化与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褚庆宜 赵晓峰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应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治理制度创新。分析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基点。本文从永联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历程出发,以组织场域的结构化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凝练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作用机制,即政治引领机制、组织驱动机制和制度嵌入机制。此三大机制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打造了组织认同基础、组织运行动力基础以及组织制度基础。同时,拥有政治权威、经济资源支持的党组织主导了多元主体互动组织场域的结构化过程,并以其自身的政治化逻辑统合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使得各主体能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形成对新制度规范的“文化—认知”,进而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化与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煜
当前,老龄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已经成为大众的普遍共识,"网络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一个传统型的老龄社区为样本,以养老服务的社区治理视角,对其自生的社区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网络化"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经验,对我国社会治理与服务模式转型升级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
居家养老 社区治理 社区社会组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村庄重建的实践逻辑与运作模式——以湖州市荻港村为例
农村改厕项目的可持续性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进路——以新疆和田地区Y县B村为例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资源互嵌、域外经验和中国实践
“医疗嵌入型”医养结合服务的行为逻辑与实践经验——基于上海市六个区的调查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合作治理的实践、效能与生成逻辑——基于X乡S村“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经验观察
逻辑架构、运作模式与优化机制——对公共图书馆资源体系的系统分析
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内涵及其实践逻辑:基于合作生产视角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的行动逻辑与耦合机制研究
教育行政执法协同机制的形成机理与实践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