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16)
- 2023(10019)
- 2022(8914)
- 2021(8479)
- 2020(7068)
- 2019(16761)
- 2018(16953)
- 2017(32129)
- 2016(17612)
- 2015(19828)
- 2014(19982)
- 2013(19811)
- 2012(18241)
- 2011(16220)
- 2010(16023)
- 2009(14597)
- 2008(14296)
- 2007(12146)
- 2006(10470)
- 2005(8945)
- 学科
- 济(70268)
- 经济(70187)
- 管理(48073)
- 业(47189)
- 企(37810)
- 企业(37810)
- 方法(33466)
- 数学(29033)
- 数学方法(28726)
- 农(19295)
- 中国(18702)
- 地方(17336)
- 学(16130)
- 财(15861)
- 业经(14998)
- 农业(13602)
- 贸(12188)
- 贸易(12183)
- 易(11756)
- 理论(11717)
- 和(11530)
- 环境(10928)
- 技术(10897)
- 制(10749)
- 教育(10065)
- 务(9937)
- 财务(9878)
- 财务管理(9863)
- 融(9571)
- 金融(9570)
- 机构
- 大学(248498)
- 学院(245453)
- 管理(101544)
- 济(95490)
- 经济(93436)
- 理学(88847)
- 理学院(87838)
- 管理学(86379)
- 管理学院(85939)
- 研究(81698)
- 中国(58155)
- 京(53400)
- 科学(52221)
- 财(41221)
- 所(40729)
- 江(39381)
- 农(38448)
- 业大(38095)
- 研究所(37622)
- 中心(36644)
- 财经(33985)
- 范(33434)
- 师范(33106)
- 北京(32878)
- 经(30914)
- 农业(30226)
- 院(30096)
- 州(28950)
- 经济学(27778)
- 师范大学(27090)
- 基金
- 项目(176079)
- 科学(138265)
- 研究(129150)
- 基金(127282)
- 家(110488)
- 国家(109561)
- 科学基金(94373)
- 社会(79930)
- 社会科(75583)
- 社会科学(75563)
- 省(69433)
- 基金项目(68631)
- 自然(62414)
- 自然科(60909)
- 自然科学(60897)
- 自然科学基金(59768)
- 教育(58582)
- 划(57937)
- 编号(53193)
- 资助(52599)
- 成果(42760)
- 重点(38937)
- 部(38696)
- 发(37274)
- 创(36393)
- 课题(36260)
- 创新(33889)
- 科研(33603)
- 教育部(32994)
- 项目编号(32639)
- 期刊
- 济(100839)
- 经济(100839)
- 研究(70192)
- 中国(44380)
- 学报(39005)
- 科学(36191)
- 管理(35569)
- 农(33946)
- 大学(29076)
- 财(29060)
- 教育(27854)
- 学学(27246)
- 农业(24159)
- 技术(20715)
- 融(18559)
- 金融(18559)
- 业经(16685)
- 财经(15596)
- 经济研究(15231)
- 图书(14762)
- 问题(13236)
- 经(13118)
- 理论(12867)
- 科技(12545)
- 资源(12265)
- 实践(12023)
- 践(12023)
- 业(11911)
- 技术经济(11559)
- 现代(11289)
共检索到347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伟 李芬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和广东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两省省际劳动力流动却显现出不同态势,主要表现在省际劳动力的流向、文化素质构成以及职业分布等方面。本文从两省经济开放路径的差异性入手,通过比较两省投资主体的差异、工业化模式的差异以及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分析促使劳动力流动的深层次因素,为两省劳动力流动的不同态势作合理地解释。
关键词:
区际开放 劳动力流动 比较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梅金平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作为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 ,既创造了在软化的制度约束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途径 ,并成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也产生了其特有的问题 ,那就是由于制度、市场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障碍 ,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根据武汉市的调查资料 ,对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中国农村劳动力区际流动不确定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区际流动 不确定性 风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梅金平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国内外媒体普遍认为,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按照文件政策,今年农业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减轻农民负担约70亿元,取消农业特产税可为农民减负48亿元,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规模不低于100亿元,总计达到200多亿元;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支农的专项资金将比去年增加大约300亿元,达到创纪录的1500亿元以上。同时,文件还将“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鹏 凌玲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鹏 陈藻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呈现了新的变化。产业转型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分布、结构与规模,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影响产业转型的速度与效益,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人力条件;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力不同,促使产业和劳动力在各区域的集聚能力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本文作者提出,既要突破"制度陷进",又要创造"政策红利",以包容、生态的宏观政策助推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有效联动。
关键词:
产业转型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 外出农民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燕鹏 李立贤 石玉林
给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出、流入率的定义,计算了全国各省(市、区)的劳动力流出、流入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出、流入率分布的三大特征,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3个基本条件,即经济、文化和旅行能力。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劳动力流出率分布的基本特征,基于这些分析给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入率,流出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炎亮 万勇
在经济集聚形成的多种机制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无疑是经济集聚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引入外部效应参数,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合到模型框架中,使模型更加接近现实。本文模型的函数解析与数值模拟表明,劳动力流动引致前后向联系与循环累积效应的"金融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于经济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但随着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企业生产负外部性、劳动力拥挤成本等分散力量会降低经济集聚的程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少鹏 顾芸 杨开忠
创业活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创业型流动劳动力是创业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本文引入个体偏好异质性和技能异质性,构建出一个空间品质内生驱动的创业型流动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模型,探讨空间品质对创业型流动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并使用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且匹配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研究发现,以不可贸易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及消费可及性为代表的空间品质、区域生产率水平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是创业型流动劳动力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不仅有效地验证了上述命题,还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受教育年限、年龄、工作时间和户口性质等个体特征的机会型创业者和生存型创业者,对空间品质的反应程度和方向具有差异性。为此,政府应多维度改善和提升空间品质,制定和实施差异化、动态化创业扶持和保障措施,优化区域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对中国劳动力集聚经济增长效应定量测算,研究发现:2000—2015年期间,中国劳动力集聚红利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14. 05%。其中,劳动力集聚度最适宜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等。随后进一步纳入地区异质性视角并发现,各地区的劳动力集聚对其经济的影响并非一致,适宜的集聚区间也不相同,其中地区经济实力是影响其劳动力集聚经济增长效应的关键因素,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集聚红利期更长,能够承受的劳动力集聚上限更高。目前,仅就经济效应来看,上海仍然具有继续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云娟
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各种市场因素影响自发形成的各类有酬从业人员报酬水平的集合区间。价格机制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是劳动力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也是收入分配的市场基础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发布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可以初步引导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从而指导求职者和雇主确定合理的报酬水平以及企业的分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彭连清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的农业部门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非农部门,满足了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本文通过估计东部地区非农部门的生产函数,得到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效率,然后根据区际劳动力流动规模,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对东部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日益活跃,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的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对东部地区非农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呈加强趋势,是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条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安虎森 刘军辉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梁琦 李建成 陈建隆
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是通过劳动力区位选择实现的。本文系统梳理了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发展脉络,从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框架、内生区位选择因素与区位选择效应三个方面,探窥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同时,本文通过比较劳动经济学Roy分析范式与空间经济学分析范式在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上的差异,进一步说明现有文献对所谓选择效应、分类效应和集聚效应认识的不足,厘清和审视三个效应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也回答了集聚与集群的区别在哪里的问题。本文还针对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建模策略与实证处理进行了归纳评述。本文最后给出了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的简要评论、启示与展望。本文认为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可在就业期望的多维选择、地理区位的次序选择、区位的虚拟化以及知识创新的微观机制上进行理论突破,并在城市发展、劳动力资源配置与人口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向群 王朝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模式。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划分为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和跨区域转移等三种模式。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中得到启示,为浙江及其他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转移模式 “三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关于浙江省劳动力市场发育情况的调查国家计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一、基本情况1.企业用工开始进入市场。一县固定工减小.合同制职工人数增多。去年上半年,浙江省国有企业固定工为170.89万,比上年底减少了7.5万,下降4.4个百分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