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0)
2023(8724)
2022(7256)
2021(6595)
2020(5091)
2019(11589)
2018(11328)
2017(21354)
2016(11569)
2015(12946)
2014(13295)
2013(13167)
2012(12790)
2011(11805)
2010(12238)
2009(11440)
2008(11542)
2007(10482)
2006(9816)
2005(9592)
作者
(35188)
(29237)
(29098)
(27456)
(18730)
(14011)
(13167)
(11300)
(11186)
(10685)
(10030)
(9887)
(9478)
(9391)
(9156)
(9135)
(8706)
(8433)
(8349)
(8281)
(7644)
(7262)
(7166)
(6810)
(6533)
(6514)
(6481)
(6480)
(6038)
(5773)
学科
(59775)
经济(59708)
管理(31568)
(29888)
(22407)
企业(22407)
地方(22136)
中国(20504)
(17192)
方法(15684)
业经(14702)
地方经济(12956)
数学(12355)
数学方法(12147)
农业(11986)
(11731)
(11443)
金融(11442)
(11400)
银行(11391)
(11127)
(11126)
(11002)
(10791)
环境(10074)
(9858)
贸易(9846)
(9377)
理论(9266)
(8950)
机构
学院(174187)
大学(171745)
(73428)
经济(71717)
研究(66533)
管理(62143)
中国(52532)
理学(51187)
理学院(50480)
管理学(49658)
管理学院(49314)
科学(39611)
(38605)
(35104)
(34640)
研究所(30617)
中心(29740)
(29226)
(27212)
(27134)
师范(26932)
财经(26082)
北京(25545)
(24198)
(24020)
(23335)
经济学(22193)
业大(21812)
师范大学(21577)
(21545)
基金
项目(104851)
科学(83043)
研究(81437)
基金(73045)
(62655)
国家(62063)
科学基金(52772)
社会(51696)
社会科(48904)
社会科学(48895)
(43031)
基金项目(37793)
教育(36543)
(35768)
编号(33989)
自然(31016)
自然科(30229)
自然科学(30223)
(29766)
自然科学基金(29621)
资助(29432)
成果(29094)
课题(25404)
重点(24658)
发展(24496)
(24065)
(22341)
(21985)
国家社会(20784)
(20678)
期刊
(97565)
经济(97565)
研究(60342)
中国(43300)
(27406)
(25627)
教育(25538)
管理(25449)
科学(23272)
学报(23087)
(21516)
金融(21516)
农业(18625)
大学(17633)
业经(17142)
学学(16174)
技术(16005)
经济研究(14663)
财经(13140)
问题(12874)
(11455)
(9898)
图书(9297)
(9063)
资源(8963)
(8912)
国际(8904)
商业(8776)
(8744)
论坛(8744)
共检索到294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申玉铭  方创琳  
区域PRED的协调发展,是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于PRED之间是否协调,本文基于这种思维,从探讨区域PRED协调发展涵义和特点出发,分析了PRED协调发展的机制、演替规律及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旨在对丰富和完善我国区域PRED协调发展理论有所裨益。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蒋清海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蒋清海从本质上看,区域经济是区域生产力与区域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区域经济的研究也就相应分为区域生产力研究和区域生产关系的研究。建国40多年业,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们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取得了一定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文成  郑伟民  
本文基于SAP(集对理论),分析了PRED系统指标的反馈响应与对立变换,定义了PRED系统指标的动态集、标准动态集、协调发展集对及其基集、联系数测量方法。提出基于信息熵的指标赋权方法与联系数法PRED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以泉州市PRED系统协调发展的诊断性评价为实例,说明方法的应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论文科学地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演变与现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系统准确地阐释了党中央有关宏观区域经济的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安虎森  蒋涛  
企业常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或区内贸易自由度较高区域作为生产区位,这可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产业集中具有溢出效应,因此产业的空间集中提高经济增长率,而区际收入的差距,随资本存量区际差距的扩大而扩大,随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缩小。产业集中又导致拥挤效应,此时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低,则经济增长率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很高,则经济增长率随产业空间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因此,大范围的产业集中必须要适中。要实现产业活动的适度集中,外围地区必须拥有一定份额的产业活动,这就需要建立适度的差别化政策来约束外围地区的产业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实行差别化政策而不应实行...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范恒山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很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要与时俱进地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竹莘  
结合中国现实对区域差异发展理论作出比较与评述,分析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认为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从发散到收敛,从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海燕  王富喜  
文章从界定的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入手,将自组织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相互依赖理论、竞争合作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依据,探讨了上述理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缺少法律规范的约束,实施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应在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问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陆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西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沿江产业集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贾若祥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认真解决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体制问题,建立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对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恩毅  胡罡  徐晓飞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空间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合和转化。空间结构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城镇与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总体经济最优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才能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金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增长了80余倍,占全球经济比重由1.75%上升到17%,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奇迹。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其中区域间发展不协调问题尤为突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针对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在评述区域经济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经济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金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增长了80余倍,占全球经济比重由1.75%上升到17%,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奇迹。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其中区域间发展不协调问题尤为突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针对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在评述区域经济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经济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协同、髙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超,魏清泉  
文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